周 群
(宜興214221)
紫砂壺產于江蘇宜興,得益于宜興得天獨厚的自然地理條件,具有天生的優越性,其泡茶隔夜不餿、材質古雅溫潤,給人以厚重美,又深受宜興地域文化的影響,在歷代紫砂藝人的傳承和文人雅士的推廣下,逐漸形成了精彩紛呈的造型藝術體系,帶給人獨一無二的實用價值和觀賞價值,超越了傳統器皿的局限,成為雅俗共賞的藝術品,經久不衰,在中國傳統文化之林獨樹一幟。
紫砂壺不僅是傳統手工藝品,還是一種造型藝術品,其造型經歷幾百年的發展,有簡單的幾何形體,有以魚蟲鳥獸為原型的動植物形體,有以花朵、瓜果等為原型的筋紋形體,每種形體都來源于作者對自然生活的觀察,來源于作者的思考感悟,通過思想和情感的融入,使作品達到了內涵意境的升華。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竹文化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紫砂壺的產地宜興更有“竹的海洋”之稱,竹子高雅、純潔、虛心、有節,自古以來,無數文人雅士歌詠竹子,蘇東坡曾感嘆“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王維詩云“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鄭燮詩云“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可見竹子在人們心中的分量。古代,人們用竹子作竹簍、樂器等各種生活器皿,為人們的生活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并且竹子節節向上,飄逸清雅,美化了人們的生活環境,提高了人們的生活品質,給人以觀賞價值,千百年來,竹子在中國人的心中,不僅具有實用和觀賞價值,更是一種精神品格的象征,是君子氣節的象征。人們喜愛竹子,更像是對美好品格的追求。藝術是文化的載體,竹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中舉足輕重的部分,歷來就是藝術創作中十分常見的題材,從詩文到書畫不乏經典之作。紫砂壺“瓢竹”(見圖1)以竹文化為創作主題,體現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體現了文化的包容和開放,這是藝術的融合、文化的融合,足見紫砂藝術的創新性和傳承性。

圖1 瓢竹壺
紫砂壺“瓢竹”以竹文化為題材,在“東坡石瓢壺”的基礎上進行創新,也是聯想到蘇東坡本人對竹子的熱愛,并且,蘇東坡晚年曾寫下“買田陽羨吾將老,從初只為溪山好”的詩句,陽羨即是宜興,坊間傳言,蘇東坡晚年曾貶官至宜興,過著簡單質樸而自足的生活,并自己制作了“東坡石瓢壺”,該壺呈三角結構,造型穩固,不易摔碎,是極佳的泡茶器具,“石瓢壺”有骨有肉,也象征君子剛柔并濟的品格,此壺受到人們的喜愛,在后人的傳承創新下不斷發展,成為一款經典器型。紫砂壺“瓢竹”在“東坡石瓢壺”的基礎上進行創作,將竹子的氣節與“石瓢壺”剛柔并濟的特點相融,可謂將君子氣節貫穿始終,升華了主題。紫砂壺“瓢竹”來源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整壺身筒以圓器為基本形制,身筒呈剛柔并濟的三角形架構,正視為三角狀,結構穩固,各邊弧線流暢爽利,富有彈性和張力;腹部微微鼓起,底足內收,穩定地立于平面,給人以沉靜端莊之感;壺肩瘦削有力,收斂至壺口;壺蓋與壺口嚴絲合縫,子母線吻合,通轉流暢,蓋面向上盈起自然的弧度,與壺身渾然一體,整個架構骨肉亭勻、張弛有度,充分體現了“石瓢壺”日久彌堅的結構特點。壺流、壺把、壺鈕皆是以竹節為原型設計而成,壺流為短直流,與身筒呈45度角向上,昂揚有勢,竹節線清晰分明、疤結突出;壺把呈三角狀,飾有相應的竹節線,流、把相輔相成,給人以節節向上的氣勢,彰顯出強勁的生命力;蓋鈕為橋梁鈕,橫跨蓋面中央位置,兩端呈橋梁狀,中間平直,飾以清晰的竹節線,流、把、鈕相互呼應,將竹子的形態演繹在一把壺上,生動逼真、空靈俊秀。此外,作品還采用貼塑的裝飾技法,在壺身飾以一節竹枝,竹枝從壺把向身筒自然伸展出來,延伸至蓋面,細細的竹葉掛在枝頭,每片竹葉的形態各不一致,葉脈清晰、刻畫逼真,將飄逸的氣質展現得淋漓盡致。紫砂壺“瓢竹”將光器與花器的創作特點相結合,以竹子為型,泥料、造型與裝飾相互搭配,給人以立體逼真的畫面感,接近自然狀態,給人以清幽的意境之美,達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妙境,帶給人心靈上的共鳴。
一把優秀的紫砂作品必定具有豐富的內涵特質,讓人通過它的外形感受到內在充沛的氣韻,感受到精神的力量,如此才能感染人心。每一把精美的紫砂壺,都有屬于自己的精髓和主題,具有自己獨一無二的生命力,或寓意美好、或感悟人生,身為紫砂藝術傳承人,必當在創作的道路上不斷思考與探索,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進行創新,摸索出自己的風格,將自身的生命情感注入作品中,使自己與作品合二為一,呈現出觸動心靈的文化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