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立飛
(宜興214221)
中國是一個陶器制作大國,早在新石器時代我們的祖先就已經學會了制作陶器滿足生活的需要,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研究資料。江蘇宜興是世界聞名的“陶都”,這里制陶歷史悠久,文化氣息濃厚,為中國陶器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那美麗神奇的紫砂壺便是誕生于此,幾百年來,人們越發體會到這種陶質茶壺的絕佳性能與極高的藝術價值、收藏價值,如今的紫砂壺已是中國陶文化、茶道文化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與藝術的重要載體,在中國乃至世界上展現著古老的東方美。
紫砂壺以紫砂泥制成,這種泥料顏色多樣,有“五色土”之稱,可塑性強,制成的壺造型、裝飾豐富,每一件紫砂壺都具有著重要的價值。這件紫砂“錦上添花壺”(見圖1)便屬于紫砂筋紋器中的一種,這是紫砂壺中常見的三大造型之一,常用來仿造植物筋紋或花瓣等規則性紋理,具有自然美、工藝美與線條美,集中展現了紫砂壺藝術的線條構造智慧以及與自然的緊密聯系。

圖1 錦上添花壺
既然是“錦上添花”,那么此壺必要仿花而作,此壺所選擇的是層次紋理明顯、在中國傳統文化與藝術當中經常出現的菱花。菱花與荷花較為相似,其葉片層疊、顏色嬌嫩,在中國古代有以菱花為型或裝飾的銅鏡,或為木窗紋樣,是一種較為常見的古典裝飾紋樣。以紫砂壺來表現菱花,不僅能達到形的真實,且在茶香籠罩之中使意境美更進一層次。
此壺首先從泥料上對菱花進行表現,棕紅色的壺身顏色豐厚均勻,光澤泛于壺面之上如菱花籠罩于水霧之中,有嬌嫩朦朧的美感。毫無瑕疵的細膩泥料質地純凈,觸之手感順滑有如美玉,奠定了壺暗而不沉,生命力旺盛的自然美感基調。對于一件優秀的紫砂壺來說,泥料的表現是非常重要的,既要保證紫砂泥的自然性質,又不能有瑕疵,以此來保證紫砂壺的完美觸感,這需要手工藝人精確掌握紫砂泥的特性,并擁有高超的技藝以及堅定的內心。
此壺壺身為略扁的寬大飽滿的圓形,周身線條圓潤富有張力,仿造出盛開菱花的造型。如果不看筋紋設計的話,此壺是十分標致、大方的圓器作品,尤其將圓器作品那種珠圓玉潤、豐腴華美的一面表現得恰到好處。壺身上有刻度深淺一致的紋線,將壺身均勻地分割為幾部分,在紋線的交織中壺面呈現出凹凸質感,壺身每瓣都如飽滿的菱花瓣,驕傲優雅地盛開著,極盡生機與工藝美,這種紋線的打造需要運用一種“壓身筒”的工藝,運用工具在壺面上壓出紋線,要求手工藝人對于壺身空間有全面的掌控,在制作時保持力度一致、成型利落,才能打造出筋紋器的美感,壺身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是玲瓏的圓形,可見工藝之巧妙。
壺身頂部銜接壺口與筋紋處有流動的燈草線,是根據紋線走向制成的,能夠增強壺蓋與壺身的一體感。壺蓋基礎造型為圓形,它的線條與壺身線條走向是承接起來的,構成了一個完整的橢圓形。壺蓋邊緣與壺蓋上的紋線與壺身紋線保持一致,在壺蓋、燈草線與壺身之間制造出層次感,如層疊的菱花花瓣。壺鈕立于壺蓋中央統領全壺,雖然小巧但其上紋線仍與壺身一致,非常精致,作菱花花蕊。這樣筋紋器的藝術效果就表現得也更加明顯,仿生效果亦得以強化。從壺鈕處欣賞全壺,壺身、燈草線與壺蓋層層包裹,一朵盛放的菱花就呈現于人們眼前了,自然特征十分明顯,在這種線、面結合中又傳達了紫砂壺藝術的表現力與筋紋器構造的巧妙。
壺身兩側主要提供使用功能的壺嘴與把手伸展得恰到好處,使整件紫砂壺呈現放松、盛放之態,二者線條與壺身完美融合,演繹了紫砂壺構造之精巧。從此件紫砂壺中可以看出,要能表現出“錦上添花”,手工藝人要有著明確的仿生思想,以靈活的筋紋制造技藝準確表現出菱花特點,如此才能使整件作品無論是從自然性方面來賞析,還是單看筋紋打造,都能在外形美之外有著深厚婉轉的意境美。
筋紋器在紫砂壺藝術中具有重要意義,它是中國手工藝人貼近自然、努力實踐的結果,使自然美與藝術美融合起來,符合中國古典的美學追求及對自然的關注。在此壺之中人們能感受到茶之味、花之香,以及小小的紫砂壺之中廣闊的藝術美學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