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榮仙
(宜興214221)
2019年,江蘇省宜興市高考理科狀元的一篇高分作文《仰見提璧泛春華》引起了人們的高度關注,社會反響強烈,使得紫砂藝術又一次出現在了公眾面前。其中的“提璧壺”指的就是布衣壺宗、紫砂泰斗、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顧景舟的“提璧壺”,泛春華引用的是宋代詩人梅堯臣在《依韻和杜相公謝蔡君謨寄茶》中的詩句“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華”之句,作文描寫了作者在一次展覽中觀賞到了顧老“提璧壺”之后產生的對于其中蘊含的人生哲理的闡釋,文采華麗、思想深邃,尤其是對于紫砂的論述讓人們心生佩服、嘖嘖稱贊,從中也可以看到宜興紫砂藝術的普及程度,宜興紫砂已經成為了社會大眾廣為熟知的一門技藝,也進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是宜興對外展示的良好名片,“中國陶都、陶醉天下”的名號響徹寰宇、傳遍全球。
正是在這樣的氛圍之下,宜興的紫砂藝人們把腳下的紫砂泥料細心地珍惜和呵護,用自己巧奪天工的雙手和奇思妙想,創作了一件件令人目不暇接、拍案叫絕的紫砂珍品。在紫砂眾多的造型藝術之中,有一個門類可謂是代表了紫砂地域文化和人文氣質的典型,那就是紫砂竹器,以竹為題材的紫砂壺和紫砂器具。在江南地域,竹子可以說是最為常見的植物之一,也是江南文化之中最具有辨識度的題材之一,我們最為熟知的宋代詩人白居易曾經在南方任過刺史,開創了人竹共生的江南園林景觀特色。于是,這種深入骨髓的竹文化對于世世代代的宜興紫砂藝人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他們把對于竹的習性、外形的日常觀察和由竹展開的對于生活的思考和人生的哲理全部融入紫砂壺中,開創了紫砂竹器繼承傳統、開拓創新的良好局面。
紫砂作品“春竹壺”(見圖1)就是把紫砂傳統器型“漢鐸壺”和竹飾結合起來的創新之作,希望帶給大家耳目一新的感覺。此壺壺身以“漢鐸壺”為基礎,身筒微高,飽滿渾圓,給人以穩重大氣之感,用來沖泡茶葉特別實用。壺嘴、壺把、壺鈕皆采用了竹節的形態來捏塑,壺嘴為兩節竹段造型,細節到位、工藝精湛,小巧的壺嘴如同剛剛破土的春竹一般昂揚向上,充滿了蓬勃奮發的力量之感,出水也非常利索;壺把由長短不等的三節竹段彎圈而成,流暢自然,毫無半點做作之感,端握起來也特別舒適,從壺把底部延伸出來的一段竹枝蜿蜒于壺身,幾片竹葉點綴其上,紋理清晰,把大自然的野趣和勃勃生機表現得淋漓盡致;壺鈕宛如拔節的春竹冒頭一般,正在頂端沐浴著陽光雨露的滋養,幾片竹葉貼伏于壺蓋之上,疏密有間、落落大方地裝點著嵌入壺口的平蓋。壺蓋與壺口嚴絲合縫、通轉流暢,為整器的密封性畫上了完美的句號。在設計此壺的開始,我就選用了自己特別喜歡的“漢鐸壺”型,因為它是繼承和發揚文人壺“曼生十八式”最為成功和完美的器型,富有強烈的人文氣息,漢鐸本來是漢代金屬樂器,在清代文人梅調鼎的刻刀之下,演變成為了“以土代金”的飲茶利器。在紫砂“春竹壺”之中,把春天竹子破土而出之生機盎然的形態,和文人雅士對于竹的熱愛和感悟融入經典文人器“漢鐸”之中,希望二者的結合可以在彰顯出紫砂造型藝術的同時,更能把其中蘊含的人文氣韻表現出來,共同闡釋出江南竹文化的源遠流長和深遠影響。

圖1 春竹壺
在中國傳統文化之中,竹子的美麗灑脫讓人傾慕,不僅僅是因為其外形的挺拔修長、蒼翠欲滴,更在于其謙虛、高潔、清遠的品格,博得了無數文人的好感,他們從竹子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生活、理想、追求,于是用最大的筆墨來繪畫、書寫、吟誦有關于竹子題材的藝術作品,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中華民族獨有的性格特征和精神象征。以竹入壺、以竹喻人,壺因竹而更加熠熠生輝,竹因壺而更加楚楚動人。當我們端握這把“春竹壺”的時候,定會聯想到江南之地宜興既是紫砂的故鄉,也是竹文化盛行之地。茶與竹相伴相生,在喝茶品茗之間能夠感受到竹林清風、沁人心脾的濃濃人文氣韻。
在上下五千年的中華傳統文化之中,孕育了許許多多的具有象征意義的動物和植物,竹可以說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種。竹平易近人,既可以為我們遮蔽艷陽,又可以帶來經濟收益,成為最受人們歡迎的種植經濟林木之一。同時,無數的文人墨客,尤其是以鄭板橋為代表的詩人、畫家以竹為題材進行創作,使得在“四君子”和“歲寒三友”之中都能覓到竹的芳蹤。宜興的紫砂藝人也在汲取古人對于竹的藝術表達的基礎之上,用自己獨特的藝術領悟和設計語言來創作出心目中的竹器,帶給我們無與倫比的藝術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