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科技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河南 鄭州 450063
當前的傳播媒介和過去的傳播媒介有著很大的區別,過去的傳播媒介傳播的主要是時事類的新聞、事件和熱點,當前的傳播媒介則是把更多的關注點放在了娛樂新聞和娛樂事件上,娛樂明星的日常生活、工作內容和感情問題是它們更熱衷的。近幾年來,傳播媒介對涉及到國家民生問題的國家政策、環境治理和社會問題等等的比重在逐漸下降,對娛樂明星的關注度卻在逐漸增加。即使對一些重大的社會新聞和事件,傳播媒介的關注度很多時候也是在試圖找到如何吸引大眾的點上,對新聞事件本身反而缺乏了關注和思考。大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有了一定的判斷能力,也形成了一定的價值觀、世界觀和人生觀,但他們的價值觀、世界觀觀和人生觀還沒有完全形成,他們將來是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中堅力量,傳播媒介這種泛娛樂化的模式對大學生的影響是值得我們深思的,這種傳播媒介的泛娛樂化的模式也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1.滿足大學生娛樂的心理需求。大學生都是從高壓的高中生生活過來的,在初入大學時候,在他們的心底是本身就想稍微放松一下。但是,在進入大學后,他們會發現他們的壓力其實是更大了。很多高校大一的課程是最多的,一進大學大家都要忙碌于自己的大學課程,大二要開始準備英語四六級考試、計算機等級考試,大三要開始準備考研,大四又要準備實習或者找工作。大學四年的各種壓力使他們有對娛樂的心理需求。大學生活不同于高中生活,大學生遠離了父母來到了另外的城市,過著集體的生活,他們在學習和生活中必然會遇到各種困難,他們渴望學生和生活中可以有一些輕松、有一些娛樂,傳播媒介的泛娛樂化恰恰就是滿足了他們的這種需求。
2.緩解大學生心理壓力。當代大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普遍較弱,他們的自我調節能力普遍較差。造成當前大學生的抗挫折能力差是由多種因素造成的,當前大學生的父母基本都是60后和70后,他們也經歷了我國經濟相對困難的時期,在他們的學生時代也還是比較艱苦的。所以,他們愿意讓孩子們在學生時代有著更好的條件,盡量滿足孩子們的需求。但是,這樣的結果就是孩子們幾乎沒有受過什么挫折,一旦遇到挫折他們就會茫然失措,這也就是很多大學生出現心理障礙甚至出現抑郁癥的原因。北京大學畢業的網絡紅人李雪琴在北京大學求學期間就曾經身患抑郁癥。有的同學學業壓力大,自身學習習慣又差,導致多門課程不及格,最終導致情緒失落,甚至厭學和退學。還有一些因為在學校的集體生活里缺乏自信,和同學產生矛盾,最后甚至發生極端事件。曾經震驚全國的云南大學馬加爵殺人案,其根本原因還是其心理出了問題,其實他和他的室友本來也沒有多大的矛盾、多深的仇恨。近些年來,高校也意識到了大學生的心理問題,開始注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試圖培養他們完善的人格,以積極、健康的人生態度去學習和生活。傳播媒介泛娛樂化恰恰是可以適當緩解大學生的焦慮、壓力、矛盾,讓他們以輕松、愉快的心態去處理當前遇到的各種困難。只有能夠有效地解決當前的問題,才可能積極地面對將來工作中的各種難題。
1.主流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被弱化。大學生需要娛樂是毋庸置疑的的,但絕不是沒有底線的娛樂。當前,我國傳播媒介的泛娛樂化已經到了泛濫的地步,無論是在傳統媒體上、還是PC端、手機移動端,娛樂新聞已經占據了各類媒體資源。一些娛樂明星的言行被無限推崇,出行都有保鏢隨行,他們的價值觀都直接影響著我們的大學生。甚至一些嚴重扭曲價值觀的電影也在院線上映,《小時代》和《爵跡》這樣的電影里盲目追求物質財富的價值觀的受眾對象恰恰就是我們的大學生,這樣的影片直接影響著大學生主流思想政治教育。當前,甚至有一些所謂的學者提出了娛樂至上的言論,把娛樂精神放在了人生信念的第一條,馬克思主義似乎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非主流思想,很多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老師都深感憂慮,我們的主流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被嚴重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嚴肅性也受到嚴重的威脅。大學生對當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沒有主觀上的學習欲望,更何談理解和深刻體會,他們往往只是為了應付考試。
當前大學生的生活和學習都是在網絡環境下進行的,他們的筆記本電腦和手機已然成為了他們生活的一部分。各大新聞客戶端、各大短視頻APP、各大視頻網站、各大論壇已經是他們每天必刷的一部分,甚至在課堂上他們都在使用這些APP。大學生們之所以這么熱衷于這些APP,很大的原因就是這些APP上有大量的視頻,這些視頻直接對他們的視覺和大腦形成了沖擊,幾乎不用進行任何思考,大腦和眼睛就已經盲目的接受。這和幾十年前電視機對人類的沖擊有相似之處。當前的APP幾乎都利用大數據功能,根據使用者的觀看種類、年齡、身份等,推送他們更喜歡的內容,這更會使得使用者對該APP的依賴。這種輕松娛樂的氛圍和傳統的主流思想政治教育是截然不同的,習慣于這種輕松娛樂的氛圍的大學生往往對嚴肅的主流思想政治教育缺乏足夠深刻的認識,也沒有相應的尊重,更談不上學習上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充斥在大學生休息時間的各類娛樂節目幾乎都是純搞笑的娛樂節目,缺乏一定的邏輯性,即使是一些益智類的節目也最終被制作成典型的娛樂節目。娛樂明星的文化程度往往不高,他們在節目上的言行往往只是為了提高收視率和點擊量,只是為了提高現場的表演效果。大學生如果只是把有限的業余時間用在觀看這些娛樂節目上,必將直接或者間接影響他們的邏輯判斷能力和分析能力。同時,這種傳播媒介泛娛樂化更推崇的是明星、是偶像,是對物質的追求,而我國向來推崇實干的榜樣。這種矛盾將會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大大降低。
2.大學生的審美和價值觀都受到嚴重的影響。任何一種思想或者觀念長期充斥在一個人的周圍,必然會影響這個人的判斷。隨著我國互聯網技術的普及和完善,大學生的生活和學習已經完全離不開網絡,這是一個積極的、正確的事情,但是整個泛娛樂化的網絡對大學生的審美和價值觀都有著巨大的影響。中國目前有3000多所高校,大學生的數量較過去大大提高了,但大學生的整體素質卻沒有明顯提升,甚至有學者認為是曾下降趨勢的。現在的大學生缺乏學習的認真勁,吃苦耐勞能力也不如從前,做任何事情都是松松垮垮。他們受到了太多娛樂節目的影響,做任何事情都會潛移默化的受到影響,他們把物質財富看的遠比精神財富更重要,也更注重物質的享受,缺乏理想信念。現代大學生很多時候更看重的是淺顯的美,表面的美,對內在的美卻毫無覺察力。我們絕不是批評娛樂是完全錯誤的,我們批評的是這種泛娛樂化的錯誤,尤其是對三觀還未完全形成的大學生。我們過去最嗤之以鼻的以貌取人,外強中干的理念,現在卻成為了當代傳播媒介力推的理念。無數小鮮肉打著粉底,沒有任何能拿得出手的作品卻被推上了舞臺的中央,但他們的迷弟和迷妹們卻為之瘋狂。我國主流審美的陽剛之氣卻被當前這些小鮮肉帶成了男同學也要打粉底、去化妝的低俗審美標準。
3.影響大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大學帶給我們最大的能力就是自學能力、判斷能力和思考能力,但是這些能力正在被傳播媒介的泛娛樂化侵蝕著。傳播媒介的泛娛樂化導致各類娛樂節目瘋狂的互相復制,幾乎都沒有什么創新,秉著拿來主義的態度去做著同類型的節目。一些娛樂文章也是毫無營養的娛樂明星的八卦新聞和花邊新聞,沒有任何的深度。我們的大學生每天把大量時間用在這些泛娛樂化的節目上,他們幾乎不進行任何思考,都是最簡單的刺激眼睛和大腦,對大學生的思辨能力是極其不利的。
1.強化對傳播媒介的建設和監管。改革開放后,我國對傳播媒介的控制在逐漸降低,越來越多的私營企業開始進入媒體行業。媒體行業開始有了自己更大的自主權,尤其是近些年來隨著互聯網媒體的不斷變大變強和自媒體力量的增強,它們為了更大的經濟利益在不斷的推崇這種泛娛樂化的媒體態度。當前甚至有這種娛樂化的媒體態度引導社會主流價值觀的趨勢,我們的官方媒體必須做好榜樣的力量,守住自己的底線,引導確立正確的社會價值觀和道德標準。尤其是針對大學生的刊物和節目更要嚴格要求自己,守好底線和標準,明確大是大非。我們的社會也應當形成這種主流的價值觀和道德標準,當我們的學校、老師、家長和社會都是統一的正確的價值觀和道德標準,整個傳播媒介也會順應形勢做出相應的改變,我們的大學生才會更健康、更茁壯的成長。
在形成良好的社會氛圍下,我們的新聞媒體主觀部門一定要加強相關的立法,包括限制媒體娛樂節目的時間占比,對明顯負能量行為的藝人進行限制出境。當前甚至一些衛視頻道都是以娛樂節目作為自己的生存之本,甚至邀請一些劣跡藝人做客節目。還有一些視頻平臺出于炒作和流量的需要,也是沒有底線的制作各類娛樂節目或者在娛樂節目中炒作各種噱頭。只有立法可以對這些行為進行處罰,才能有效的根治這些粗制濫造的娛樂節目。同時,我們的行業內也要進行相應的反思和自律,要樹立正確的榜樣和批判錯誤的范例。
2.強化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力。大學的校氣是可以影響一個大學生的是非判斷和行為文化,校園文化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是一個大學經過幾年甚至十幾年、幾十年形成的,這是需要大學每一代校領導、老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的結果。曾經一些校風踏實的高校也受到傳播媒介泛娛樂化的影響,大學生普遍呈功利性的學習態度,缺乏扎下來學習的態度,我們的老師也缺乏做學問的態度。我們的高校必須把學風建設高度重視起來,為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打好基礎。
我們要特別重視教師對學生的教化作用,特別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引導作用更加不容忽視。落實到具體的思想政治理論課上,教師要以學生為出發點,一切為了學生,可以帶著問題上課,跟學生產生更多的互動關系,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指引學生喜歡思想政治理論課,喜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相關理論,引導大學生在大眾傳媒娛樂化傾向的環境里有自己的理論信仰,不至于迷失方向。
3.強化大學生自我主觀建設。在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要以引導大學生接受媒介素養教育為目的,在傳授相關的傳媒理論的時候,要有針對性地教會大學生對各種消息的辨別判斷能力,使大學生可以實質性的掌握傳媒的理論技巧,能夠正確對待傳媒信息的多元化,有自己的正確評判標準和選擇,可以做出正確的媒介行為。大學生是中國的未來和希望,高校要在大學生剛入校時就進行能打動大學生心靈的思想政治教育,讓他們真正明白當代大學生身上的重任。這絕不是一個簡單的工作,需要我們的高校多想辦法,多克服困難,實實在在的干事,找到一些行之有效的辦法,切忌形式主義。我國正在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奮力前進,作為國家未來、民族希望的當代大學生一定要樹立正確的三觀,不斷武裝自己的頭腦,抵御各種外來錯誤思想的影響,做一名思想和能力都合格的優秀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