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燕 王志寶 許培猛
(山東省兗州市大統礦業有限公司,山東 濟寧 272100)
人才是企業最寶貴的資源,是企業最大的財富。人才戰略是關于人才開發與管理的長期的、整體的謀劃,是企業整體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人才問題是關系到企業發展的關鍵問題,必須從全局的高度出發,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對待此問題。受產能過剩、環境制約、進口量增加等因素的影響,煤炭行情持續下行,煤炭企業人員流失已經成為一個行業共性,其中中小型企業尤為突出。為此,兗州市大統礦業有限公司在深化改革中大力加強人力資源建設和管理,不斷完善人才工作體制,努力培養高素質的專門人才,堅持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專業技術人才和一線實際操作人才一起抓,以人才隊伍的壯大帶動企業的發展。
企業文化是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的主要手段,決定著企業的生存和發展質量,是一種不可限量的軟實力。兗州市大統礦業有限公司1978 年建礦,歷經四十余載,發展成包含多家企業的集團公司,經過多年的沉淀、傳承和凝練形成自己的企業文化,得到了廣大員工廣泛的認同和積極實踐,反映了大統人的共同心愿、共同使命和共同信念,是大統人的寶貴精神支柱和行動綱領,是支撐和實現企業發展戰略的基礎,是企業適應未來、優化管理的有效手段,是企業持續、快速增長的永動力。
公司將人才文化作為企業文化中的重要一項。1996 年,公司確立了“集一流人才、爭一流效益、創一流業績”的辦礦宗旨,提出了“是人才,到這里來”的口號。2001 年,提出重道德、重能力、參考學歷、平等競爭的用人原則,將成就百人藍領富翁,塑造員工“踏實、富有、快樂”的形象,作為企業發展的目標。
完善的人才培養機制是人才管理的基礎。煤炭行業是高危行業,其自身特點決定了必須要有一支專業素質較高的管理、技術、職工隊伍,因此,加強培訓,全面提高員工的業務技能和管理水平,對促進煤礦企業安全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公司以辦文化礦山、建學院企業為依托,始終堅持走以人為本、科技興礦、人才強企之路,不斷完善各項培訓管理制度,加強培訓基地的建設,改善培訓條件和教學方法,加大培訓投入,改進管理方式,提高培訓質量,全面提高員工安全為天的思想意識和操作能力,一步一個腳印,為創建本質安全型礦井夯實基礎。
安全生產管理人員必須接受安全資格培訓,具備與所從事的安全生產活動相適應的安全生產知識和管理能力,并經考核合格取得相應安全資格證書后,方可任職;特種作業人員在獨立上崗作業前,必須進行與本工種相適應的、專門的安全技術理論學習和實際操作訓練,取證后方可上崗,并按規定期限進行考核、換證。公司始終堅持安全生產高于一切,高度重視資格培訓,2019 年共培訓管理人員75 人次,特殊工種221 人次,特種作業人員持證上崗率達100%,滿足礦井安全生產的需要。
在職工中廣泛地開展職業技能鑒定工作,是推進職業技能培訓,提高職工隊伍素質的重要途徑和手段。公司鼓勵員工進行職業技能鑒定,報銷鑒定產生的各項費用,并對取得職業資格證書的員工施行聘任制,發放補貼。同時積極組織員工參加各項職業技能競賽,員工在競賽中均取得較好成績,因表現突出2018 年度承辦了兗州區第二屆青年職工職業技能大賽,2017 年—2018 年5 位同志因技能高超分別被推薦為產業技能拔尖人才和產業急需中青年技師,在基層員工中形成學技術、比技巧、力爭崗位成才的良好氛圍,進一步全面提高職工隊伍素質,為企業實現跨越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1]。
專業技術職稱是專業技術人員專業技能、學術研究水平和工作業績的綜合體現,職稱評聘是激勵人才的重要手段[2]。為促進人才成長,激發專業技術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公司每年鼓勵符合職稱晉升的人員積極參加職稱評審,并對符合聘任條件的各級專業技術人員進行審核、研究,根據實際能力聘任其擔任相應專業技術職務。截至2019 年12月,共聘任224 人擔任相應專業技術職務,其中正高級工程師3 人,高級工程師22 人,工程師76 人,初級職稱123 人,并給予職稱補貼,為專業技術人員成長搭建平臺。
根據工作需要,公司有計劃、有目標選送有關人員參加各類培訓,提高學歷或技術水平。2011 年—2019 年,選派800 余人進行定向委培,涉及采掘、機電、地測、通防等煤礦相關專業,為公司儲備新鮮血液,全面提升基層員工整體素質;2017 年—2018 年,選派出8 名員工進行全日制研究生學歷教育,著重培養高層次人才;自2018 年至今,中高層領導在公司的統一安排下,請高校教授利用周末時間組織道德修養、實用法律、工商管理、網絡營銷等內容的學習,不斷提升管理人員的綜合素質。公司內部從上至下都在學習,向實踐學習,向周圍的人學習,向世界一切領先的技術與管理學習,向文明的團體學習,不斷創新與進步,切實做到員工與企業共發展。
企業薪酬是企業發展的依托,是調動企業員工生產積極性的重要動因,公司不斷根據企業發展完善薪酬體系。自煤炭市場萎縮以來,煤炭企業也面臨著極大的挑戰,部分企業開始降薪,但公司頂住各項壓力,2017 年調整薪酬體系,堅持給工人漲薪。在充分收集基層員工意見的基礎上,本著公平、公正、合理、科學的原則確定工資[3]。本次薪酬調整堅持向一線崗位,向苦、臟、累、險崗位進行傾斜的基本分配政策,依據崗位職責、勞動技能、勞動強度、員工工齡、特種工作和工作環境等因素確定員工崗位工資,真正反映了企業對員工的關懷,同時也反映員工的能力水平和對企業的貢獻。在主要專業技術崗位中,設置了呈梯次的崗位級別,員工依據專業能力要求、專業資質、學歷要求、專業工作年限等崗位任職條件競聘上崗,為專業技術員工設計了職業發展通道,促進員工追求進步,逐步提升素質和能力,為培育優秀人才隊伍提供了保障,利于員工進行職業生涯規劃,實現員工個人成長與企業發展相統一。
員工福利是企業人本文化的體現,公司善于培養人才,重視職工生活,關注職工健康。在為員工繳納五險一金的基礎上,不斷完善工會、職代會等民主管理制度,改善工人井下勞動環境,對家庭困難的員工給予補貼,為從業人員發放符合國家標準或行業標準的自救器、安全帽、礦燈、膠鞋、工作服、防塵口罩等勞動防護用品,而且建立職工健康檢查檔案,并委托山東省煤炭泰山療養院負責每年對全礦職工進行體檢,出具《職業健康檢查總結報告》,接觸職業病危害的勞動者職業健康體檢率達100%。公司切實維護員工合法權益,承擔起應盡的社會義務,獲得政府和大眾的廣泛支持,有利于企業的長遠發展[4]。
科技投入是實現礦井安全生產的重要保證,是尊重人才、保護人才、帶動人才的體現。近年來,公司不斷加強科技創新、科技攻關、技術改造工作管理體系建設,加大人、財、物等方面投入,圍繞煤炭生產、復雜地質變化、節能降耗、災害防治、信息技術等方面大力開展科技攻關,鼓勵職工開展小改小革、提合理化建議,著力解決制約安全生產的重點、難點問題。2019 年,公司科研及技改投入5 345.23 萬元,主營業務收入29 693.71 萬元,占比高達18.00%。同時,廣大安全管理人員、專業技術人員、操作技能人員,充分發揚不怕困難的可貴精神,圍繞安全生產、工藝技術、采掘接續等難題,攻堅克難,在科技創新、技術改造、技術推廣、小改小革方面取得了豐碩成果。2019 年,公司有9 個項目獲得國家實用新型發明專利,11 個研究項目獲得市級以上表彰;表彰獎勵75 項科技和小改小革成果59.5 萬元,表彰獎勵26 篇科技論文3.12 萬元。企業積極搭建科技創新平臺,員工有科技創新的動力,共同為穩定公司的安全生產和提高經濟效益做出貢獻。
尊重人才,培養使用好人才是企業發展方向。兗州市大統礦業有限公司根據實際需要,堅持用先進的企業文化引進人才,用長遠的方式培育人才,用以人為本的思想善待人才,以發展的平臺重用人才,使人才引得來、用得好、留得住,扎實推進實現企業和人才共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