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家衡
(長江三峽技術經濟發展有限公司昆明分公司,云南 昆明 650000)
混凝土受配合比、攪拌時間、鋼筋、模板、保護層等各種因素影響,極易出現各類質量通病,影響工程質量。從實際施工情況來看,混凝土施工質量控制工作存在諸多問題。本文從混凝土施工質量問題出發,分析問題原因,提出相應質量管控策略。
按批次檢查水泥、粉煤灰、減水劑、引氣劑、硅粉、微纖維、水、骨料的出廠合格證、試驗報告以及進場復檢報告,杜絕使用不合格材料,同時,保證抽樣檢測的頻率符合要求。
強度、抗滲、抗凍等級,極限拉伸值、最大水膠比限制、級配、最大摻合料摻量限制、塌落度、VC 值等指標符合混凝土設計要求,并監督混凝土配合比的執行、調整。
混凝土取樣試驗包括容重、抗壓強度、抗拉強度、坍落度和初凝、終凝時間以及各種齡期混凝土的抗滲等級、抗凍等級、絕熱溫升、極限拉伸值、軸拉彈性模量、靜壓彈性模量等試驗。
(1)嚴格按照試驗室提供并經監理人批準的混凝土配料單進行配料,嚴禁擅自更改。
(2)混凝土拌和記錄完整。設備稱量偏差:水泥、摻合料、水、冰、外加劑溶液±1,骨料±2 均符合規定。
(3)通過試驗確定強制式拌和機混凝土的拌和時間為75s,加冰拌和時間為90s。
(4)混凝土拌和物出現以下情況之一者,為不合格料,應棄置在指定場地。
①錯用配料單并無法補救,不能滿足質量要求;
②混凝土配料時,任意一種材料計量失控或漏配,不符合質量要求;
③拌和不均勻或夾生料;
④出機口溫度和坍落度超過最大允許偏差。
(1)保證設備運行良好,盡量縮短運輸時間,并減少轉運次數。
(2)運輸過程中不發生分離、漏漿、嚴重泌水以及過多降低坍落度等現象。三級配混凝土其垂直落距不應大于2m,否則應增加緩降設施。
(3)若因停歇時間過久,混凝土已經初凝,則必須作廢品處理。無論任何情況嚴禁在混凝土運輸過程中加水。
(4)所有水平運輸方式均應設置保溫、防雨措施。
(1)詳細的倉面澆筑工藝設計,包括澆筑塊單元編號、結構形狀、埋件位置、各種混凝土的工程量、澆筑方法(平鋪法、層厚、次序、方向等)、澆筑時間、澆筑手段、倉面設備、溫控措施、養護方法,并繪制混凝土倉面澆筑工藝流程圖表,于混凝土開始澆筑前24h 報監理人批準。
(2)澆筑前8h(隱蔽工程為12h),承包人必須通知監理人對澆筑部位的準備工作進行檢查。檢查內容包括地基處理、已澆筑混凝土面的清理以及模板、鋼筋、灌漿系統、預埋件、止水和觀測儀器等設施的埋設和安裝等,經監理人檢驗合格后,方可進行混凝土澆筑。
(3)澆筑前,混凝土配料單提交監理人核準。
主要表現為混凝土結構局部酥松、砂漿少、石子多、石子之間出現空隙,形成類似蜂窩狀的窟窿。
2.1.1 產生原因
(1)混凝土配合比不當或砂、石子、水泥、水計量不準,造成砂漿少、石子多。
(2)攪拌時間不夠,未拌合均勻,和易性差,漏振或振搗時間不足。
(3)混凝土未分層下料或下料過高,未設串筒或溜槽造成離析。
(4)鋼筋較密,使用石子粒徑過大或坍落度過小;模板縫隙未堵嚴,水泥漿流失。
(5)基礎、柱、墻根部未間歇,就繼續澆筑上層混凝土。
2.1.2 防治措施
(1)嚴格控制混凝土配合比,做到計量準確、混凝土拌合均勻、坍落度適中;混凝土下料高度超過2m 設串筒或溜槽,澆筑應分層下料、分層振搗,防止漏振;模板縫應堵塞嚴實,防止漏漿;基礎、柱、墻根部應在下部澆完間歇后再澆上部混凝土,以免出現“爛脖子”的情況。
(2)洗刷干凈小蜂窩后,用1 ∶2 或1 ∶2.5水泥砂漿抹平壓實。鑿去較大蜂窩處薄弱松散顆粒并刷洗凈后,用高強度等級細石混凝土仔細填塞、搗實并進行養護。
主要表現為混凝土表面局部缺漿,出現許多小凹坑、麻點,形成粗糙面,但無鋼筋外露現象。
2.2.1 產生原因
(1)模板表面粗糙,隔離劑涂刷不勻,局部漏刷或失效,造成拆模時混凝土表面被粘壞。
(2)模板未澆水或濕潤度不夠,構件表面混凝土的水分被吸去,致使混凝土失水過多而出現麻面。
(3)模板拼縫不嚴,局部漏漿。
(4)混凝土振搗不實,氣泡未排出,停在模板表面形成麻點。
2.2.2 防治措施
(1)模板表面應清理干凈,不得有雜物;涂刷均勻隔離劑,不得漏刷;應澆水充分濕潤澆筑混凝土的前模板,嚴密模板縫隙,混凝土應分層均勻振搗密實,直到排出氣泡為止。
(2)表面作粉刷的,可不處理;表面無粉刷的,應在麻面部位澆水充分濕潤后,用原混凝土配合比去石子砂漿,將麻面抹平壓光。
主要表現為混凝土結構內部有尺寸較大的空隙,局部沒有混凝土,鋼筋局部或全部裸露。
2.3.1 產生原因
(1)在鋼筋較密部位或預埋件處,混凝土下料被隔住,未振搗就繼續澆筑上層混凝土。
(2)混凝土離析,砂漿分離,石子成堆,嚴重跑漿,又未進行振搗。
(3)混凝土一次下料過多、過厚,振搗器振搗不到位,形成松散孔洞。
(4)混凝土內掉入工具、木塊、泥塊等雜物。
2.3.2 防治措施
(1)在鋼筋密集部位,采用細石混凝土澆筑,并分層振搗密實;預留孔洞處兩側同時下料,嚴防漏振;如果砂石中混有粘土塊、雜物或模板工具掉入混凝土內,應及時清除干凈。
(2)將孔洞周圍的松散混凝土和軟弱漿膜鑿除,用壓力水沖洗,濕潤后用高強度等級細石混凝土仔細澆筑、搗實。
主要表現為混凝土內部主筋、副筋或箍筋局部裸露在結構構件表面。
2.4.1 產生原因
(1)澆筑混凝土時,鋼筋保護層墊塊位移或墊塊太少、漏放,致使鋼筋緊貼模板而造成外露。
(2)鋼筋過密,石子卡在鋼筋上,導致水泥砂漿不能充滿鋼筋周圍,造成露筋。
(3)混凝土配合比不當,產生離析,靠模板部位缺漿、漏漿或保護層處混凝土振搗不實。混凝土澆筑時,振搗棒撞擊鋼筋,工人踩踏鋼筋,使鋼筋位移或拆膜時缺棱掉角,造成露筋。
2.4.2 防治措施
(1)澆筑混凝土,應保證鋼筋保護層厚度,鋼筋密集時,應選用適當粒徑的石子;保證混凝土配合比準確,并具有和易性;當澆筑高度超過2m 時,應用串筒或溜槽下料,防止離析;充分濕潤模板并堵好縫隙;操作時嚴禁撞擊鋼筋和踩踏鋼筋,及時調整踩彎或脫扣等情況;正確掌握脫模時間,防止過早折模,碰壞棱角。
(2)表面露筋刷洗干凈后,在表面抹1 ∶2 或1 ∶2.5 水泥砂漿,將露筋部位抹平;鑿去露筋較深部位的混凝土,洗刷干凈后,用比原來高一等級的細石混凝土填塞壓實。
2.5.1 產生原因
(1)未清除施工縫或變形縫表面松動石子,未除去軟弱混凝土層就澆筑混凝土。
(2)未清除凈施工縫處雜物或未澆接縫砂漿層,未很好振搗接縫處混凝土。
(3)混凝土澆筑高度過大,未設串筒、溜槽,造成混凝土離析。
2.5.2 防治措施
(1)認真處理施工縫及變形縫表面,清除接縫處的松動石子、雜物;接縫處澆筑前,應先澆50~100mm 厚原配合比無石子砂漿,并加強接縫處混凝土的振搗;混凝土澆筑時的下料高度大于2m 時,應設串筒或溜槽。
(2)縫隙夾層不深時,可將松散混凝土鑿去洗刷干凈后,用1 ∶2 或1 ∶2.5 水泥砂漿填密實;縫隙夾層較深時,應清除松散部分和內部夾雜物,用壓力水沖洗干凈后支模,澆灌細石混凝土。
2.6.1 產生原因
(1)模板未涂刷隔離劑或涂刷不均,澆筑前未充分濕潤,混凝土澆筑后養護不好,造成脫水,強度降低,拆膜時棱角被粘掉。
(2)低溫季節施工時, 過早拆除側面非承重模板。
(3)拆模時邊角受外力或重物撞擊,棱角被碰掉。
2.6.2 防治措施
(1)模板應涂刷隔離劑,并在澆筑混凝土前充分濕潤,澆筑后認真澆水養護;拆除側面非承重模板時,混凝土應具有2MPa 以上的強度;拆模時注意保護,防止撞擊棱角,以免碰損。
(2)鑿除缺棱掉角處的松散顆粒,用水沖洗并充分濕潤后,視破損程度用1 ∶2 或1 ∶2.5 水泥砂漿抹補齊整,或支模用比原來高一等級混凝土搗實補好,認真養護。
2.7.1 產生的原因
(1)混凝土澆筑后,表面僅用鐵鍬拍平,未用抹子找平、壓光,造成表面粗糙不平。
(2)模板未支撐在堅硬土層上,或支撐面不足,或支撐出現松動、泡水等情況,致使新澆筑混凝土早期養護不均勻下沉。
(3)混凝土未達到一定強度時,就進行人工操作或運料,表面出現凹陷不平或印痕。
2.7.2 防治措施
嚴格按施工規范操作,澆筑混凝土前應根據水平控制標志彈線,澆筑時,用抹子找平、壓光,終凝后進行澆水養護;模板應有足夠的強度、剛度和穩定性,應支撐在堅實地基上并具有足夠的支撐面積,防止浸水以及下沉;混凝土強度達到2MPa 以上,方可在已澆筑結構上走動。
2.8.1 產生原因
(1)水灰比過大,表面產生氣孔,龜裂。
(2)水泥用量過大,收縮裂紋。
(3)養護不好或不及時,表面脫水,干縮裂紋。
(4)坍落度太大,澆筑過高過厚,素漿上浮表面龜裂。
(5)拆模過早,用力不當將混凝土撬裂。
(6)混凝土表面抹壓不實。
(7)鋼筋保護層太薄,順筋而裂。
(8)缺箍筋、溫度筋使混凝土開裂。
(9)大體積混凝土無降低內外溫差措施。
(10)洞口拐角等應用集中處無加強鋼筋。
2.8.2 防治措施
(1)加強混凝土早期養護,及時養護已澆灌的混凝土,防止產生干縮裂縫。冬季施工期間,要及時覆蓋養護,防止產生冷縮裂縫。
(2)合理設計大體積現澆混凝土施工澆筑方案,避免出現施工縫。
(3)加強施工管理,施工時應結合實際條件,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混凝土早期受到沖擊,確保混凝土的配合比、坍落度等符合規定要求,嚴格控制外加劑的使用。
混凝土質量通病雖然是混凝土施工過程中的常見現象,但可以進行防治。在工程施工實踐中,只要我們思想上高度重視質量問題,嚴把材料質量關,加強施工工程管理和檢測,嚴格按照施工規范操作,同時,努力提高施工人員技術水平,就可以將混凝土工程施工的質量通病降到最少,從而保障工程質量和工程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