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 強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教授)
國家突發事件應急體系建設“十三五”規劃中明確提出: 提升應急平臺智能輔助指揮決策等功能;提高突發事件專業信息匯集、應急決策和指揮調度能力;對基礎地理信息和專業部門的風險隱患、防護目標、隊伍、物資等數據進行空間化整合,探索建立應急信息資源“一張圖”;打造基于云架構的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系統,等等。現如今,礦山突發事件應急體系建設面臨新的發展機遇,因此充分利用互聯網、大數據、智能輔助決策等現代信息技術,可提升礦井水害應急平臺支撐能力,為礦山應急救援提供科學支撐。
隨著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的發展,智慧應急救援已成為礦山安全生產監察的迫切需求。基于云平臺的礦井水害智慧應急救援服務體系融合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移動互聯等技術,可為礦山應急救援提供更優的解決方案。
礦井水害應急救援主要包括:事故發生前的應急救援預案和事故發生后的應急救援方案。事故發生前需通過加強礦井防治水基礎工作,制訂應急救援管理系統,提高水害預兆信息捕捉與辨識能力,可實現水害預測預防。由于礦井水害事故時有發生,且相互獨立,形成數據孤島,缺乏系統分析,因此建立完善基礎信息庫、突水模式庫、案例庫、知識庫、預案庫、風險隱患庫、應急物資庫、應急隊伍庫、規程庫、標準庫等共享應急救援智庫并接入云計算環境中,有助于應急救援預案的制定與演練,并為應急救援方案科學決策提供重要依據。事故發生后的應急救援方案主要包括:啟動應急預案、成立搶險指揮部;基于“一張圖”及時制定救援方案,并實施救援;進行突發事件應急評估,為進一步加強應急管理工作提供支持。基于物聯網技術將礦井水害監控和預警系統與礦山設備和環境、人員定位、數值模擬以及管理平臺全面整合,實現礦山生產安全、應急救援等系統的智能化。在應急救援過程中,需要協調調動監管監察、救護、公安、水利、地質、環保、醫療、氣象、新聞、電力、通信、武警、后勤保障等單位及時趕赴現場開展救援工作。在發生水害事故后第一時間,監管監察部門、地質、水害防治和排水專家及企業技術負責人收集整理與水害相關的基礎資料,判斷井下被困人員是否存在生存空間,分析突水水源和水量、突透水通道,查明水害類型,實施科學的現場救援指揮和突發事件的合理處置。
通過制定科學的法規標準體系,推動信息資源共享,建設應急救援智庫,可實現礦井水害事故預防、檢測、預警、處置、評估等全過程動態管理和控制,推動礦山安全生產監管信息化、智能化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