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琴
摘要:在初中語文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通過將現代技術與語文教學有效整合,為學生創建良好的語言學習環境,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繼而提升初中生的學習質量。現代信息技術的利用可以提高課堂教學的趣味性,提供更加豐富的教學內容,同時也能讓教學形式更加多元化。因此,在現代信息技術背景下,作為教師一定要加強信息技術的應用,并通過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來為初中階段的語文教學提供更加有效的教學策略。
關鍵詞:現代信息技術;初中語文;教學策略
引言:
在新課程背景下,初中語文教學必須要將提升學生學習能力及表達能力作為中心,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手段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并把現代信息技術與初中語文教學有效整合,從而提升教學的質量。在初中語文教學課堂上,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能有效滿足學生的好奇心,進而提升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一、利用信息技術,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傳統的初中語文教學,學生往往只是面向呆板的課本和靜態的板書,在老師的講解中進行學習,即使老師的講解生動有趣,長時間的單調傾聽,也難免會讓初中學生感到枯燥乏味。近幾年,信息技術逐漸走進初中語文教學,多媒體逐漸為初中語文教師所使用,多媒體課件使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由靜轉動,讓課本從無聲轉向有聲,語文課程從枯燥變得生動。因為信息技術能將課程內容變得更為直觀、更形象,而這些東西往往比課程本身具有更直觀的吸引力。
比如在初中文言文教學,一直是一個難點。如果將信息技術與教學結合在一起,教師可以通過教學 PPT,向同學們展示與課程內容相關的圖片、視頻、音頻、動畫等,這樣就會讓同學們更好地理解文章內容,更好地融入其中。例如《岳陽樓記》,這篇文言文篇幅較長,語言較為難懂。通過教師的講述很難將內容完整的表述出來,就可以通過課件加深同學們對課文的理解和認識,還可以播放相關的動畫,加深同學們對文章的印象,自然也會提升同學們的學習興趣。
二、利用信息技術,增大語文課堂容量
傳統的初中語文課堂教學,老師一般都是“一個人,一個講臺,一支筆,一塊黑板,一張嘴”就能上完一節課,不可否認教師的高素質能夠獨立完成課程教學,但也有問題隱含在其中,比如學生是否真的能理解老師講授的內容?課堂是否存在互動環節?教師對所講授內容是否真的無死角了解?,通過實踐和調查,這些問題的答案都不是完全肯定的。而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可以使一堂課的容量達到最大,因為教師可以通過課前制作課程 PPT,對課程的內容有更豐富的認知和了解,而且教師課上展示 PPT,還可以通過豐富的圖片、視頻、音頻和動畫等形式,向同學們展示更加豐富的語文世界。關于互動內容,教師在進行板書和講述的時候是很難和同學們進行互動的,在播放 PPT 的時候就可以與同學進行及時互動,觀察同學們的反應,及時了解課程講授的相關動態。這樣不僅讓課程容量達到最大,而且使課程效果達到最優。
比如《斑羚飛渡》這篇課文,同學們沒有見過斑羚飛渡的場面,僅僅通過文字和插圖以及教師的講述,是很難建樹自己心中的畫面感的,即使教師對于課文內容的講述得再精彩,也不會讓同學們產生共鳴,那么這節課不僅容量很小,而且效果也不好,教師的講述也只不過是做無用功。如果教師通過 PPT,向同學們展示相關的動畫,分享相關的故事,加深同學們對文章的理解,不僅課程內容的講述順利,而且能讓同學們更好的消化課程內容,盡快進入到下一階段,使課程進度加快,課程容量加大,提升課堂效率。
三、利用信息技術,理清教學思路,解決教學難點,發揮教學個性
在傳統的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認真地備課,也對學生的實際情況提前做了了解,上課的時候可能還是會發生思路不清晰,很難抓住重難點的情況,以至于上課時無所適從,學生也一頭霧水。而如果教學內容與信息技術資源進行整合,制作好課件再去上課,就能最大程度避免以上情況的發生。對于教學中的重難點問題,也可以在課件中加以突出,并幫助同學們更好地解決,同時教師還能根據自身或者學生的實際情況在課件中加入個性化元素,使課堂內容別具一格,大大提升課堂效率。
比如《陋室銘》這篇課文,教師可以通過制作課件來理清自己的教學思路,先進行作者和寫作背景介紹,再進行重點字詞的理解和文章的翻譯,最后再升華到文章的主旨和中心思想,講授內容循序漸進,同學們能夠更好地理解和接受。
同時,教師還可以在制作課件的過程中對文章的重難點進行剖析,并在教學過程中用更多的時間來解決,使教學環節詳略得當,時間分配合理,在制作課件時還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或本班同學的實際情況進行個性化設計,引起同學們的學習興趣,往往會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開展分層教學
在現代信息技術背景下,教師的教學模式可以呈現出多種多樣的形式,所以為了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教師可以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開展分層教學。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為學生提供不同層次的素材,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和當前的學習水平去選擇適合自己的,最后教師再為學生提供分層指導。例如,在八年級語文上冊(部編版)第六單元《課外古詩詞誦讀》的教學中,這部分內容主要是讓學生學習《峨眉山月歌》、《江南逢李龜年》、《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夜上受降城聞笛》這四篇古詩詞,在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在網絡平臺上為學生設計基礎、中等、困難三個模式的學習任務,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有選擇的去進行完成,也可以像打怪升級那樣從基礎模式開始,到困難模式結束。這樣一來,每一個學生都可以被照顧到,即便是基礎差的學生也能從中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任務,并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對學習產生信心,從而更加喜歡學習語文,進而使得語文教學的質量可以得到整體提升。
結束語
總之,對于初中語文教學來說,信息技術資源與教育資源的整合對于教師、學生、學校來說都十分重要,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實現教學資源和信息技術資源的無縫結合,可以更好的推進初中語文教學,提升教學質量,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參考文獻:
[1]李竹筠.巧用信息技術創建初中語文高效課堂[J].甘肅教育,2018(18):112.
[2]白臻.巧用信息技術,創建初中語文高效課堂[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4(12):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