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穎
摘要:思維能力,即人在學習生活中“想”的能力,它是人腦對某一事物分析、概括、得出結論的過程從而用以解決社會生活中的現實問題。可以說,每個人的學習生活都缺少不了思維的作用,沒有了思維,人便如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而數學思維以其獨特的思維和邏輯模式見長。因此,在小學教育中,數學思維的培養亦不可忽視。
關鍵詞:思維能力;學科素養;小學教育
在小學數學的教學過程中,我們不難發現,思維在數學的學習過程中具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故而數學思維能力也就尤為重要,其中包括了轉化思維、逆向思維、邏輯思維、對應思維、假設思維、創新思維、類比思維、系統思維、形象思維、靈感思維等等。而進行數學教學的目的,就是讓學生們更好地理解和運用這種思維從而解決問題。
一、思維和數學思維的重要性
1.1思維的重要性
正如愛因斯坦認為思維世界的發展是對驚奇的不斷擺脫一樣,無論是學生的學習過程中,還是人類的社交過程中,都離不開思維,思維以其獨有的特征,能夠讓人更好地或感性、或理性、或具體、或抽象地認識世界、感悟世界。人類的科學技術、哲學思辨也都是在不斷地思考的過程中產生的,由此推動了社會的發展、人類文明的進步。中國古代便有刻舟求劍、守株待兔等典故警示人們不要固守原有的思維,也有一葉知秋、釜底抽薪等利用思維發現自然規律解決問題的典范。隨著人思維的不斷進步,我們不再原地踏步,而是不斷克服困難勇敢向前。
1.2數學思維的重要性
數學思維,在某種意義上,使人們對能夠提升人的學習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創造力,提高智力,形成良好的思維品質。
二、如何培養小學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
2.1啟發同學的轉化思維,將困難的問題變簡單
俗話說“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當遇到困難的問題時,如何把困難的問題變得簡單需要一種技巧,由此也需要老師進行合適的引導,使學生的思維能夠不斷突破,教學剛開始時由帶領學生們進行問題的轉化,漸漸地也能提高學生們的問題轉化能力,從而讓他們自主地轉化問題。
我們以小學數學中一種十分有趣的的應用題——雞兔同籠問題為例,“在一個籠子中裝有若干只雞和若干只兔子,其中,從上面數一共有35個頭,從下面數,一共有94只腳,那么請問雞和兔子各幾只?”這道題乍一看好像是二元一次方程的內容,超出了小學的授課范圍,但是我們可以利用數學思維中常見的轉化思維,將所給的條件進行轉化,我們假設每只兔子都抬起兩只腳,那么此時兔子和雞都是兩只腳了,此時應該有35*2=70只腳,此時的腳的數量與原來相差了94-70=24只,也就是說,如果我們讓每只兔子兩只腳,那么兔子一共抬起了24只腳,我們用兔子總共抬起的腳的個數24除以每只兔子抬起的腳的個數,即24/2=12只,由此可得兔子有12只,那么雞就有23只,由此一來,我們不需要掌握二元一次方程也能夠將問題正確的解決出來了。
2.2將所學內容梳理框架形成知識體系
在數學思維的培養過程中,系統性的思維也必不可缺,如果我們把某一認知對象作為系統,那么系統與要素、要素與要素之間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在這之中綜合地考察和認識事物地方法就是系統思維。簡而言之就是不能僅僅就事論事,更要做到見樹又見林。
我們教師需要在授課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構建好大的思維框架,在講授完畢所學內容后,就需要學生把知識點細化,形成一套屬于自己的知識體系,從而讓自己的思維框架變得內容豐富、條理清晰。
2.3激發同學的想象力,培養學習興趣
《兒童心理學》一書中有提到一種觀點:“所有的兒童都有―種天生的自卑感,它會激發兒童的想象力,激勵他們嘗試通過改善自己的處境來緩和或者消除自己的心理自卑感。”因此對于思維活躍的小學孩子們而言,想象力是他們與生俱來的優勢,但是激發想象力的過程也是十分困難的,我們要努力地引導孩子向積極、正確、符合邏輯的方向去想象,從而發揮出數學思維的優勢。
2.4形成良好的課堂氛圍,讓學生敢于質疑
在掌握知識的過程中,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思考,更要鼓勵學生獨立思考,發表自己的見解,形成“自由爭辯”的學風。我們經常能夠見到的“小組討論”的模式就是一種帶動課堂氛圍,引發學生互相討論和思考的不錯方法,在學生進行自我思考的過程中,我們要施以語言鼓勵,如果有條件的話物質獎勵也不失為一種好辦法。我們可以運用“我們不妨這么思考”、“還有其他的看法嗎?”“這個想法也很有新意”類似的語言去引導和激勵學生們發散思維。
但是,小學學生們的思維往往受思維定勢影響,容易“抱團”和“隨大流”因此在教學時也要用一些小技巧幫助他們克服盲從心理,例如在他們一致贊成某一觀點時適當的運用話術:“你們確定嗎?”、“要仔細思考哦!”在進行講解時也可以稍微說錯某一細節以期學生們能夠發現,但是一定要注意在告知他們剛剛的講解中存在錯誤時一定要注意解釋清楚,否則就有可能誤人子弟,引起負面效果。
結束語
對于學生而言,數學思維尤其重要,作為老師,我們有義務讓孩子盡早地接受數學思維教育的熏陶,培,當然,我們不能一昧地追求成績,讓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掌握知識、應用知識,改善學生的學習方法和思維模式,讓學生敢于質疑、善于交流合作,這才是教育的本質。
參考文獻:
[1]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教材研究所、小學數學課程開發研究中心.《義務教育教科書數學四年級下冊》[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楊慶余.《小學數學課程與教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