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埃及人看重精神生活,對宇宙、生命、死亡等哲學問題有著長期的思考,他們的來世想象中充滿了抽象的永恒的意象,但他們卻用最具體的表現形式在建筑、圖像和文字中傳遞這些思想。在這個眾神的國度,藝術服務于和諧的人神關系和社會秩序,巨石堆砌的神話賦予宇宙和生命以永恒的意義。
——顏海英
加洛林時代,一批以大年代記為主體的歷史著述前后相繼,接踵問世,構成了一種獨具風格且縱貫一個半世紀之久的歷史敘事系統。其中《圣伯丁年代記》占據著一個獨特的地位。它以相當翔實、相對權威和比較豐富的內涵,記述了9世紀中葉前后半個多世紀加洛林王朝,特別是西法蘭克的各類重要史事,實為加洛林時代一部極為重要的歷史文獻,也是現代史學認識、重構9世紀西方社會歷史進程的關鍵性史料。
——王晉新
在古代數術哲學中,三、五是數列關系上兩個重要節點,三才與五行即是出于此兩節點上的代表性概念。可以說,數術思想內陰陽五行體系之形成,乃中國古代哲學之集大成性成就,以其形成為標志,可區分出前后兩個階段。前段以包括陰陽在內的三才為主導,其代表可舉《周易》;后段以五行包容三才陰陽而形成的陰陽五行體系為主導,其代表可舉《禮記·月令》。與此二者相關的宇宙創生演化模式不同,其中可見三才與五行所留下的各自影響。
——葛志毅
在歐洲開始主導以殖民地開拓、國際貿易、民族國家發展、科技革命、宗教改革、文化思想變遷等為主要形式的現代化運動時代,歐亞大陸還在發生其他一些規模宏大的歷史進程,沙皇俄國、奧斯曼帝國、中國清朝都有不同于西方的歷史推演。在這個意義上,研究者既應注意17世紀前后歷史的世界普遍聯系,也應注意不要輕易把這種聯系夸大到與各區域歷史證據不相吻合的程度。歷史學對于證據的要求超過經濟學,對模式建構的追求弱于經濟學。
——趙軼峰
府縣官號稱是“親民之官”,實際上還以主人自居,官逼民反,官貪民怨,官與民本來就是對立的。各種《官箴書》無不將愛民作為府縣官的要責,而且希望他們造福于地方,施惠于百姓,因為“一利興,地方便受一事之福;一務舉,政理便見一端之績”。只要不把個人名利看得太重,就可以“求福利乎民”。但這僅僅是理論的假設,要想實現,則不能不面臨各種問題,除去事上與處同僚之外,對下也有說不盡的難題。
——柏樺
日本的對外關系行為不宜稱為“華夷秩序”,即便是加上“日本型”的定語也毫無意義,而只會令人產生誤解。
——楊立影、趙德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