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秀娟,喬 石,欒會妮,王珊珊
(威海海洋職業學院,山東 榮成 264300)
校企合作下職業院校學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已成為院校發展的重要因素,職業院校的人才培養主要以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為主,這些人才步入社會后需要工匠精神的動力支撐,工匠精神將促使技能型人才形成較強的意志品質,從而在崗位中克服困難、積極進取,實現自身人生價值。在校企合作模式下,工匠精神的培育已成為現階段職業院校應開展的重點工作。
工匠精神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匠精神講究精益求精、執著專注,工匠精神是促進各行各業發展的巨大推動力。校企合作模式下的高職院校工匠精神培育,能夠為職業院校的發展提供不竭動力,為學生的長遠發展奠定堅實基礎。職業院校工匠精神的培育應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不斷優化教育理念,制定合理的教學方案,采取科學的培育措施,以達到良好的培育效果[1]。
工匠精神是促進企業發展的巨大推動力,將工匠精神融入企業運營與發展環節,將激發企業的內在活力,促使企業穩步發展,從而在行業中長遠立足。例如,百年老店的生存與發展就需要工匠精神的動力支撐,工匠精神不僅可以為企業帶來源源不斷的發展動力,同時還能為企業提供高素質的人才保障。人才在企業發展中占據重要地位,具備工匠精神的人才對于企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推動力量。職業院校應提高對于工匠精神培育方面的認知,將工匠精神與校企合作、人才培育等方面有效結合,并作用于企業發展和社會進步[2]。
企業發展過程中需要工匠精神作為文化塑造的結構支撐。工匠精神能夠促進社會發展,符合時代發展要求,滿足企業轉型升級的需求。工匠精神主張人才應具備精益求精、樂于奉獻、無私忘我的優秀品質,而精益求精的企業文化同樣會反作用于人才發展,為人才指明發展方向,明確個人定位,彰顯其社會價值。工匠精神不僅有利于塑造企業文化,還能激發人才的內在潛能,使人才在崗位中奉獻力量,突出自身的獨特性[3]。
職業院校在人才培育過程中應堅持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將其作為辦學宗旨和辦學重點,將德育作為人才培育的首要內容,重點培養學生的思想文化素質、政治文化素養以及德育素養等,同時參照工匠精神的人才培育標準,與企業密切聯系,將學生職業精神道德培養作為教學工作中的關鍵內容,使人才步入社會后能夠實現長足的進步和發展。此外,以校企合作模式為基礎,提高人才培育標準,其中包括理論引導與技能訓練等多個方面,使學生的發展符合工匠人才培育要求[4]。工匠精神在職業院校學生培育過程中的融合體現出了一定的漸進性,職業院校應充分發揮自身的功能優勢,有效進行資源整合與共享,在與企業合作過程中,根據企業對人才的聘用標準,逐步優化專業課程,使課程體系趨于完善,確保人才培育的精準性與針對性,使人才技能水平能夠滿足崗位要求,在工作中不斷進行自我提升,進而成長為業務骨干及技術骨干。此外,應加強德育引導,通過宣傳企業文化,使學生意識到工匠精神對于自身發展的重要性,使其在掌握專業技能的基礎上,形成良好的德育品格,培養愛崗敬業、無私奉獻、團結合作等精神,可見良好的企業文化氛圍能夠為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營造良好的外在條件[5]。
應注重職業院校文化建設,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圍,完善課程體系建設。在計算機、思想政治課程及大學語文等課程中重點融入工匠精神,加快課程改革進程,逐步提高教學水平。將工匠精神與專業課程相結合,使學生意識到工匠精神對于自身發展的促進作用,從而重視培養自身的工匠精神[6]。學生在課程學習中也能夠提升綜合素質,提高獨立分析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實現技能型人才的培養目標,提高職業院校教學水平。
提升學生的職業境界,培養愛崗敬業的職業態度,教育學生切忌好高騖遠,只有腳踏實地方可穩步前行[7]。對于所從事崗位應懷有敬畏感與自豪感,發揮自身專業優勢,不斷提高技能水平,在工作中積極進取、努力學習,實現自我提升和跨越式進步[8]。
對校企合作模式下職業院校學生工匠精神的培育與實踐策略進行分析,探討了培育學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闡述了工匠精神的培育策略。在開展職業教育過程中,應重視工匠精神培育,明確培育方向,促使人才培育更具針對性與方向性,以滿足企業對于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②培訓授課的老師較少與新員工互動。培訓授課的老師包括院長,黨委書記,院感科、人事教育處、醫務處、部分臨床科室主任或相關負責人,百忙中抽空給新員工培訓,通常語速較快,比較威嚴。新員工對授課的領導也有距離感,難免會覺得敬而遠之。筆者觀察新員工通常在聽講20分鐘左右,開始出現注意力分散,大多各自低頭看手機。課堂形成流于形式、公事公辦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