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 達,陳 瓊
(池州學院,安徽 池州 247100)
幼小銜接教育的社會意義深遠。銜接教育的實現一般分為兩個途徑,一是日常化的生活活動;二是專門化的課程教育。為了使幼兒階段的學生盡快適應小學階段的教學方式,專門化的課程教育就成為了現階段幼小銜接的重要途徑。在銜接教育實施的過程中,既要摒棄幼兒教學與小學課程之間非此即彼的二元對立觀點,更要從幼兒的學習與發展的角度正確對待幼小銜接教育。要從課程的基本維度出發,在課程教學目標、課程內容、課程實施及評價階段進行多方面有利嘗試。
教育不僅僅要關注幼兒當下的生活,更要考慮幼兒未來的發展。銜接就是要教育保有一定的連貫性、連續性、一致性。從社會層面來講,幼小銜接教育可以為現階段的幼兒提供持續的發展動力,促進幼兒的長遠發展;從微觀層面來講,幼小銜接教育最基本的社會意義就是發展幼兒的基本技能與基本知識,提高幼兒解決問題的基本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為幼兒能夠更好地認識世界提供基本的動力與手段;從宏觀層面來講,幼小銜接教育有利于整個社會良好教育風氣的形成,既保證了學生整個教育階段的有效銜接,還保證了整個社會教育系統的有效運轉,貫徹了教育的連貫性、持續性及長遠性要求。
幼小銜接教育的課程由于本身所附著的“銜接屬性”,因此,不同于當前的幼、小教學課程,它依托于幼兒園課程及小學課程,實現了幼兒的終身發展,具有長遠價值。
當前的幼小銜接教育課程系統并不完善,存在諸多問題,只有深刻理解現存問題,才能找準病根,對癥下藥,從而擺脫幼小銜接的困境,使幼小銜接教育可以助力于幼兒全面發展。
兒童主體地位異化是現階段幼小銜接教育的關鍵問題所在。現代教育的基本理念就是以兒童為中心,要求發揮兒童的主體地位,然而,在幼小銜接教育中卻成了教育理論的口號化,出現了“假銜接”與“不銜接”的現象。
從教師本身出發,教師傳統的教學觀造成了“唯教材化”的存在,一味照搬照抄,過分依賴于教材,但幼兒園課程內容的載體是活動,而并不是教材。若一味簡單地按照課程標準和教材進行教育,那么教師所做的就只是將教學內容進行簡單重疊,不僅不會使幼兒園與小學的教育進行有效銜接,還會適得其反。
幼兒園與小學課程目標的結構差異也是阻礙幼小銜接教育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課程標準的不斷變化,加之兒童觀的不斷變化,使得傳統的二維目標體系已經無法適應發展需求。幼、小教育的側重點就存在很大不同,因此,差異的存在不可避免,課程的連貫和銜接也不可或缺,但當下課程結構目標不完整,致使幼兒園教育與小學教育脫節。
總而言之,問題的存在是有其根本性和必然性的,要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深入分析其背后的運作機制與癥候,從而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
要想解決上述問題,就要打好“宏觀”與“微觀”的組合拳,既要考慮到幼小銜接課程實施的背景性相關因素,還要具體深入到幼小銜接教學課程的內部結構中去。
當代社會中,人們對兒童的基本看法和觀點就是兒童觀,這是一種觀念范疇,也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動力。面對現階段兒童主體異化的問題,需要不斷推進教育改革。
全面普及兒童觀就是教育改革的第一步。作為教育基地的幼兒園應該全面擔負起自身的社會責任,通過家長會、校外訪問、新媒體宣傳等多種手段去普及正確科學的兒童觀。媒體作為社會輿論平臺,更要擔負起自身的社會責任,通過微信、微博、短視頻等方式全面普及正確科學的兒童觀,在全社會形成一種良好的兒童觀念普及教育,為真正實現以兒童為中心的幼小銜接教育奠定良好的社會基礎。
現階段的大部分教師都存在著“唯教材化”的教學傾向。不管是幼兒教師還是小學教師,在實施幼小銜接課程教育時,都以現有教材為基本教學準則,長此以往,教材質量勢必會影響到教學質量。只有在宏觀上革新教師的教學觀,才能徹底根除“唯教材論”的教學傾向。
縱觀當下的幼小銜接教育課本,普遍缺乏系統性與全面性[1]。“唯教材論”的傾向使教師過分關注于對學生學術知識的傳授,忽視了對于學生情感的疏導及各方面能力的培養,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為了使兒童能夠全面且和諧地發展,幼兒園相關部門就要有針對性地對教師進行培訓,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與教學能力[2]。與此同時,還要注意教學氛圍的營造,努力為教師的教學提供一個自由且平等的氛圍。個別幼兒園還可以自主設計相關的教學銜接課程,開展個性化的教學活動,最大程度革新現階段教師的教學觀。
除了避免“唯教材化”的教學傾向之外,還要注意破除幼兒園課程的小學化。幼兒教師要多方面、多維度地理解學生、理解教學銜接課程,主要包括過程哲學、兒童學習及課程教學等角度,歸根結底還是要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革新教師的教學觀。
幼小銜接教育中,教學課程目標的差異化阻礙了教育發展,要從全面發展的觀點審視幼小銜接教育,一方面,既要合理定位與組織教學銜接的課程目標;另一方面,還要重視培養學生的興趣,將興趣放在首位[3]。
對于幼兒來說,興趣就是驅使他們的行為動力。因此,培養幼兒對相關課程的興趣就是銜接教學的第一步[4],這也是最為關鍵的一步。以數學教學為例,要使幼兒從生活和游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系并體驗到數學的重要性和趣味性[2]。
要重視幼小銜接教學的方式與方法,提倡以合適的方式、方法讓幼兒掌握相關課程的基本理論與基本知識。只有讓幼兒以自身可接受的行為方式接觸到了相關領域的知識,才能做到舉一反三,完善相關的知識結構,查漏補缺,從而全方面實現幼小銜接教育的課程目標與內容設定。
面對著幼小銜接教育的發展現狀與桎梏,只有從宏觀和微觀兩方面采取相關對策,才能真正實現兒童的全面發展。一方面,要從宏觀上全面普及正確且科學的兒童觀,革新教師的教學觀;另一方面,還要從微觀上合理設定教學課程的目標與內容。只有如此,才能深化幼小教學改革,促進兒童終身教育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