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娜娜
(黑龍江大學,哈爾濱 150080)
就高校職能而言,高校不僅包括教學與科研兩種職能,社會服務職能也是高校的重要職能之一。美國高校的服務學習項目作為一種通過社會實踐進行學習的形式,在提高學生社會責任意識、職業規劃意識和學生學業成績等方面具有顯著作用。本研究旨在通過分析美國高校服務學習過程中對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滲透,以期對我國高校更好地發揮社會服務職能和促進高校學生職業生涯教育的良好發展等方面起到啟示作用。
20世紀80年代,美國初中校長協會明確學生的學習場所由學校拓展到社會服務機構,服務學習作為一種新興的學習模式逐漸興起并走向成熟。美國服務學習側重于服務職能,與傳統的公益活動、志愿活動等不同,社區服務屬于社會學范疇,而服務學習則屬于教育學范疇[1]。美國服務學習兼具社會公共服務的“公益性”與學生獲取知識“功能性”的雙重功能。美國服務學習項目實施過程中突出其主要特征:其一,服務學習目的的指向性。它主要體現在其終極目的是培養負責任的社會公民[2];其二,服務學習過程的計劃性。它主要體現在其實施流程包括制定系統計劃方案、實施系統計劃方案、完善系統計劃方案這三個主要步驟;其三,服務學習結果的反思性。評價反思這一階段同時也是保證服務學習效果顯著區別于其他社區志愿活動的關鍵。
美國服務學習的發展不僅依托于政府創設的實體組織機構,同時,還依托于社會力量創辦的各種組織機構。美國服務學習的研究者普遍認同《1990年國家和社區服務法案》中對服務學習的界定,包括學生通過學習服務社區,在滿足社區發展的同時,學生自身也獲得發展,實現了學生個人的公民責任及反思能力的發展[3]。這一概念對服務學習進行了詳細界定,表述了社區服務活動下社區及學生各自職能的實現并將兩者聯系起來。
美國服務學習作為一種新興的學習形式興起是基于了一定的理論思潮。通過社會服務的形式獲取知識,突破傳統模式,探討服務學習的發展與特點和發揮服務學習項目的職能都離不開追溯其理論淵源。服務學習的產生基于以下理論:
A.杜威的“從做中學”理論。美國著名教育學家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經驗的不斷改造”等思想。基于教育與生活的緊密聯系,杜威主張“從做中學”的理論。杜威的“從做中學”理論,強調學生學習活動與社區服務相結合,通過社區服務的方式培養美國公民的責任意識和社會意識。
B.體驗式學習理論。克魯斯認為服務學習的核心是一種以服務為載體的體驗學習形式。服務學習適用于小學到大學的所有學習階段,能夠提高學習效果,讓學生在與課程有關的情景中主動參與到體驗學習中來[4]。服務學習通過對社區等機構賦予職能,讓學生在社區等真實場景中進行學習活動,獲得學習體驗。
C.社會學習理論。社會學習理論主張學習者通過與他人的社會交往進行學習。美國服務學習項目為學習者提供了與社會中其他人交往的途徑,使學習者通過觀察他人的社會行為等一系列方式來進行學習活動。
D.批判教育學理論。美國批判教育學家布迪厄和阿普爾等人主張學校教育的功能是再生產占主導地位的社會政治意識形態,教育現象不是中立的和客觀的。教育理論研究不能采用唯科學主義的態度和方法,而是采用實踐批判的態度和方法。美國服務學習尤為注重學生批判思維的發展和培養。在社會服務的過程中,要培養學生的批判意識,引導學生發覺社會服務項目中深層次的問題并進行思考。
美國服務學習通過社會實踐的形式實現其培養社會公民、對學生進行職業生涯教育等多種附加功能。依托于課程或社會實踐活動等載體實施職業生涯教育是美國生涯教育的特點之一。美國學者哈斯代德指出服務學習的職能之一是在工作中扮演職業角色,了解成人職業背景,形成職業方向與興趣[5]。美國高校在服務學習項目實施過程中實現了其對學生生涯教育職能的逐步深化,學生通過體驗接觸—人際互動—任務導向,實現職業認知—職業情感—職業意志的逐步深化,實現服務學習項目中的生涯教育的滲透。
美國社會服務學習的內容和形式多樣化,多以主題單元為單位,圍繞固定的主題拓展,延伸到社會生活、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等眾多領域。學生在進行社會服務的同時,通過實踐鞏固自身的專業知識并拓展專業領域外的知識。美國服務學習基于的特定服務主題涉及社會公益、生態保護、文化建設等眾多領域,具體包括保護環境的服務學習和維護交通秩序的服務學習等。服務學習計劃方案由學生、教師和社區相關人員共同制定,保證服務學習計劃方案能夠兼顧社會的發展需要與學生的興趣需要。學生在制定服務學習活動方案的過程中,需要在職業前期對要從事的職業進行詳細了解和認知。
社會服務使得學生直接接觸社會,學生通過服務學習關注到生態環境、校園安全等其他方面的問題,促進學生社會問題意識的產生。學生在社會服務的過程中,與各行各業的人進行溝通和交流,如:學生在參與社區志愿活動時,要與社區工作人員積極溝通和互動,通過直接的口頭交流或簡潔的書面溝通等形式獲得真實的從業體驗。通過與社會各種行業的從業者進行人際交流和互動,感受各種不同的職業,豐富職業情感體驗,從而深化學生的職業意識和職業情感。
職業意志是從業者在從事各項職業過程中不可缺少的品質之一,它對從業者能夠長期堅持在某一崗位具有積極作用。美國服務學習以服務學習項目為主題,圍繞主題開展學習活動。服務學習活動方案制定者以主題為中心布置任務,激發學生服務過程中的社會責任感,完善學生身心發展過程中重要品格的形成與發展。完成服務學習項目中的任務即可獲得學分,能夠激發學生的意志。
美國高校建立了從入學開始到就業階段完善的職業生涯輔導體系。美國高校服務學習實施方案和結果評價都在專門的機構中進行。當前,我國高校志愿服務活動多為零散狀態,服務學習等社會實踐活動的組織主體多由高校自主承擔。我國高校在對服務學習等社會實踐活動的組織過程中,缺乏對志愿活動的系統性建設。我國高校要發揮出服務學習對生涯教育的導向作用,加強服務學習活動的頂層設計,制訂完善的服務學習方案和計劃。
我國高校要促進服務學習等社會實踐活動的課程體系建設,為高校通過服務學習實施生涯教育提供依托。從縱向上看,我國高校要積極與當地中小學建立聯系,為中小學時期服務學習課程的制定和實施提供建議和指導,促進服務學習課程的一體化建設,發揮中小學時期服務學習在職業生涯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從橫向上看,我國高校要促進服務學習課程內容和形式的多樣化發展,要包括社會公益、環境保護、文化建設等方面。
美國大學服務職能的建立是基于高校自身與社會的緊密聯系,高校與社會的服務部門和機構的緊密聯系是高校學生社會服務活動得以開展的有力保障。社會服務部門或機構為大學生社會服務提供場所,社會服務部門和高校間的雙向良性互動使大學生社會服務活動的開展得以保障。當前,我國高校與社區的結合和聯系還有待提高,人們對社區發揮教育職能的認知和觀念較為滯后[7]。
我國社區要增強自身職能,積極為學生提供實踐場所,解決當前我國教育過程中理論學習與實踐應用脫節的問題。我國高校要加強自身與社區之間的聯系,為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提供保障。要賦予社區職能,加強高校和社會之間的聯系,在社區為服務學習提供保障的基礎上加強自身建設,明確社區服務計劃方案要達到的效果和目的。
批判反思思維對當代學生而言至關重要,是學生學習能力和思維發展的必要條件。當前,我國志愿服務活動中,一方面,側重于志愿服務對社區建設或發展的意義,忽視了對學生這一志愿服務主體批判反思等思維能力的培養;另一方面,在反思總結學生志愿服務活動的過程中多側重于情感和行為維度的收獲,對社會問題缺乏理性認識和建設性思考。
高校課堂教學要注重實效,課堂教學中要通過心得體會、分享交流等多種形式得到學生對服務活動的反饋,注重在服務學習活動中將過程性評價反思和結果性評價反思相結合,促進學生對服務學習活動的反思。同時,致力于完善服務學習計劃和方案,以達到服務學習的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