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軍
(哈爾濱師范大學,哈爾濱 150080)
教育工作能否良好開展首先取決于是否有足夠數量、結構良好和高質量的教育工作者,打好教育“基礎”才可以使教育不斷發展。目前的教育環境、教育水平正是因為這些教育“先行者”才能夠被不斷地提高和完善。不管在任何時代,教育都是至關重要的,尤其是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飛速發展的經濟環境和社會大環境對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師隊伍的發展甚至關系到整個社會的進步。教師的任務是教書育人,將自己的知識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學生。教育工作者的職責就是為國家和社會培養接班人,從一言一行出發,給學生做出正確的表率。教師對于學生的影響巨大,一名優秀的教師可以幫助學生提高能力和素質,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一所優秀的學校離不開一群知識淵博、道德素養高尚的教師。青年教師作為一群富有理想、具有活力且學識較高的群體,已經在現階段的教師群體中展現出不可替代的作用。為了促進高等教育機構的發展,青年教師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創新是我國教育穩步發展的重要支撐,不斷的創新改革使得國家的發展更為平穩。其中,教育創新更是對我國教育工作的開展發揮了巨大作用。為了更好地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目標,提出并通過了《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其根本目的是為了建設更加完善的教育教學體制,使得教師和學生在學習中不斷進步,提高全社會素質水平。據統計2014—2019年,全國高校30歲以下教師增長了83.7%,占全部教師隊伍比重的28.7%,其中初級以下職稱人數占99.4%。因此,科學規劃我國高等院校青年創新型人才培養體系,是決定高等教育教師隊伍未來發展的關鍵性因素。創新意識的培養是創新型教師創新素質培養的基礎。創新意識就是創造的愿望與激情,這是創新的基礎動力。
教育創新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教育工作者在常年教學中不斷總結和思考,從而得出的更容易被學生理解、更加成體系的、更加完善的思維模式。創新意識品質的特性是創新意識的獨立性,即根據自己在教學活動中發現的問題,依據自身的認識和信念進行創新。創新意識的內部心理因素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動機水平。動機水平的高低取決于教師的教學水平、對于學科知識的掌握程度,動機水平越高越有利于教學活動的開展。動機水平高對于教育教學創新具有促進作用,使學科知識體系更加完善。
第二,創新思維。創新思維與創新意識互相補充、互相促進。創新思維的產生離不開創新意識,創新意識的完善有利于創新思維的體系化發展。
第三,人格結構。青年創新型教育工作者的人格結構由三部分組成,分別是教育工作者自身的性格特點、精神面貌和能力水平。人格對于青年教師創新意識的影響是全面性的,貫穿于創新教育的每個環節中。
第四,智能結構。青年創新型教育工作者的智能結構由兩部分組成,分別是教育工作者自身的能力結構和學科知識結構。智能結構最大的作用就是可以在創新動機出現時毫不猶豫地抓住它、把握住它、放大它,并且運用到實際的教學工作中去。
第五,教學反思。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進步都離不開不斷地反思。反思其實就是教育工作者站在其他人的角度帶著批判的感情去看待自己。反思可以更好地促進創新活動的發展,提出不利于創新意識發展的因素,使得創新活動順利開展。
高校青年教師從職業分析的角度來看,處于教育教學能力構建的形成期,完全自然人向完全社會人轉換的社會角色轉換期,即職業草創階段。青年教師所表現出來的教育特質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需要進行有針對性的創新意識培養。
第一,建立開放的教育體制。高等教育機構應利用現階段我國社會和經濟高速發展所提供的機會,為普通教育、創新教育和教師創新培訓創造廣泛的社會心理空間和價值觀,完善用人機制,保障教育體制創新。
第二,實行積極的教育政策。政府的教育決策應遵循創造性的原則,采取靈活多樣的方式使決策得以實現。積極的教育政策可以作為教育創新的基礎保障,但是這樣的教育政策需要堅守住兩條底線:一是需要根據實際情況調整教學模式,二是不能超出教育為根本的原則。
第三,完善人才培養目標和模式。現代科技的日新月異,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競爭與合作,繼續教育、終身學習觀念的深入人心,使得高校在人才培養目標和模式方面應有所突破與創新。高等教育不能滿足于傳統的教育目標,要尋求新的青年人才培養模式。
第四,更新教學內容。教育屬于上層建筑的范疇,教育的內容要與生活、生產實際相結合,要與人和社會的發展息息相關。科技革命和知識經濟的到來改變了人類的知識結構,課程設置和教材內容要及時更新。
第五,創新學習方式。應培養年輕教師的自主學習能力,包括使他們能夠迅速查閱文獻、進入數據庫、使用互聯網上的工具,獲得綜合信息。
第六,完善教師評價機制。教育教學評價的存在可以更好地開展教學工作,要摒棄過去只以成績看好壞的做法。教師教學評價應以科學性為基礎,激勵性、及時性、目的性為輔,并體現客觀性、互補性和全面性。
第七,建立激勵機制。創新是大膽開拓與嘗試,更是對傳統教育的挑戰。為了促使教師敢于創新、勇于創新,教育管理機構和高校應當建立適當的激勵機制,以激發青年教師的創新意識。
高等教育是培養創新人才的搖籃,支撐國家創新體系的基礎。培養具有創新意識,能推動社會教育發展和進步的創新型教師,具有鮮明的時代價值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