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軍
我一直在找一張能從空中看深圳和香港的圖片,最近終于找到了。照片顯示的河道就是深圳河,河的北側是深圳的福田區,南側是香港的新界。有意思的是,從照片上看,深圳這邊的經濟非常發達,有漂亮的口岸、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但是河南岸的香港新界卻顯得很荒涼。
這樣的現象其實很普遍。如果你拍一張美國得克薩斯州與墨西哥交界處的照片,荒涼的一邊恰恰是在美國得州。而在墨西哥靠近美國的一邊,反而人口和經濟活動相當密集。經濟學家把這個現象叫做“邊界堆積”。就是說,如果邊界一側是落后的地方,它就希望把更多的資源堆放在靠近發達一側的邊界旁,目的是能夠接近來自發達一方溢出的好處。
現在來看,40年前鄧小平要在深圳這個地方搞特區是因為香港那時是個“好鄰居”,香港發達的經濟和金融對與它接壤的深圳有很強的外溢性。將經濟特區設在緊鄰香港的深圳,在經濟策略上顯然是個正確的選擇。因為有非常成功的香港做伴,深圳的崛起大獲成功。
跟深圳在粵港澳大灣區的獨立角色不同,地理位置決定了上海的功能不僅在于它面向世界的開放,更在于其向內巨大的輻射力,因為上海是長三角乃至整個長江經濟帶的龍頭。
30年過去了,浦東新區的發展加固了上海在中國經濟中的領先地位,上海也已成為長三角名副其實的龍頭。因為上海的經濟轉型和結構變化,長三角地區的經濟聯系更加緊密和一體化。過去十多年,長三角地區經濟的發展又帶動整個長江經濟帶朝向更加融合的發展趨勢。現在整個長江經濟帶的經濟總量占中國的46%。也就是說,中國將近一半的經濟流量是長江經濟帶的九省兩市創造的。可以說,整個長江經濟帶就是中國經濟的發展軸。
我們再看深圳。深圳的經濟總量很快要達到3萬億元人民幣,估計那時廣東省的經濟總量將三分天下(深圳、廣州和其余地區)。而深圳所在的粵港澳大灣區的經濟總量已是中國內地經濟的13%。換句話說,粵港澳大灣區與長江經濟帶貢獻了中國經濟近60%的體量。所以,討論中國經濟的未來,無論如何都不可能繞開上海和深圳這兩個舉足輕重的超級城市。
盡管都相當重要,但上海與深圳兩個城市的角色依舊不同。表面上看,上海像一個中老年人,但很優雅;而深圳還是個年輕人,活力四射。但這表面的背后是兩個城市不同的經濟構成與角色的差異。上海除保留了傳統的裝備制造業外,正在轉向一個以金融、貿易和現代服務業主導的超級經濟中心,而深圳卻是不折不扣的中國的“硅谷”。在過去20年中,深圳的硬科技產業發展遠超上海,包括華為、騰訊、平安、大疆、比亞迪等在內的數十家全球著名的公司都集中在此。盡管如此,就綜合實力而言,上海仍是中國經濟發展最領先的城市。
中國經濟的未來走勢會告訴我們,深圳不可能是另一個上海,也不應成為一個平庸的城市。因為即便在政治上,中國也需要深圳這個技術實驗室走在創新的最前沿,成為改革創新的樣板或試驗田。
上海一直被賦予太多的國家戰略擔當,因為在經濟開放及與全球金融和貿易的聯系方面,中國確實需要上海的存在。中國經濟的發展軸也離不開這個龍頭。毫無疑問,中國未來的經濟發展,上海和深圳是兩個重要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