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樂涵
清朝曾有兩個外地商人去蘇州做生意,這兩個“土包子”被蘇州的繁華搞暈了頭,生意沒做成卻因吃喝玩樂把本錢花光了。
這兩個兜比臉干凈的朋友在烤火取暖時,其中一人摸出身上最后一文錢絕望地要扔掉,另一人急忙勸阻說:“別扔,有本錢就有希望!”
兩人拿一文錢買了一點點面粉加水調成糨糊,又撿來竹片、草莖、破紙、雞毛等垃圾。他們將草纏在竹片上做成動物輪廓,蒙上紙再粘上雞毛,做出二三百件禽鳥玩具拿到鬧市區賣。當地人沒見過這么逼真的玩具,大家紛紛搶購——一天下來,一文錢換來了五千文錢!
備受鼓舞的兩人繼續把撿垃圾做玩具的事業進行下去并不斷改進質量,用水彩給紙糊的動物畫上七彩斑斕的外形。憑借過硬的產品質量,不到兩年就重新賺回經商本錢。
最后兩人成功地在蘇州開了一家賣布的店鋪,為了提醒自己不忘創業艱辛,店門上特意寫著“一文錢”三個字。從此,“一文錢”名揚蘇州,生意日隆。
這是清末文人許奉恩創作的筆記小說故事,故事里的這兩位商人就是徽商。
所謂徽商,指的可不是安徽的商人,而是特指古代徽州的商人。
古代的徽州包括六個縣:歙縣、黟縣、休寧、祁門、績溪、婺源,其中前五個縣屬于安徽,婺源則屬于江西。
為啥徽州出商人呢?我們聽聽明朝嘉靖年間徽州一村婦的話就明白了:我們這里到處都是山地,就算有錢人家也沒啥可耕之田,大家不出去做買賣難道餓死么?
那么咱中國土地廣袤,地處山區耕種不易的地方多了,為啥徽商能成功有名呢?
因為重視教育。
徽州的教育文化歷史悠久,“郡邑之有書院(學校),自南唐始也”。自宋代到清末,徽州一共建立了260多所書院,是古代儒家書院(學校)最多的地區。
徽商之所以稱雄商界,正是因為有“賈而好儒”的特點——徽州有一副很有名的對聯:“讀書好,營商好,效好便好;創業難,守成難,知難不難”。這對聯背后蘊含著什么樣的意思呢?就是要做文化素質高的“儒商”,講究義利之道,見利思義,以義取得利,講究誠信商德,不欺妄奸詐,貨真價實。
同時徽商很注意走官商結合的道路,致富后首先就是辦學校,然后讓子弟讀書做官。這樣一來徽商擁有來自政府的支持,生意越做越大,越做越安全,越做越長久。
如果沒有受過教育的心理素質來承受逆境壓力,缺乏儒家傳統文化中的書畫技能培養,《一文錢》故事中兩位淪為乞丐的徽商是萬難翻身的。
LINK
“紅頂商人”胡雪巖
出生徽州績溪縣的胡雪巖,13歲移居浙江杭州。憑借其卓越的商業才能,先后在錢莊和制藥業取得巨大成功,被譽為清末“活財神”和“江南藥王”。他還是陜甘總督左宗棠的經濟支柱,在左宗棠平息西北叛亂收復國土的壯舉中做出巨大貢獻,被清廷賞封布政使的二品文官官銜,人稱“紅頂商人”。
張小泉剪刀
明末清初著名的制剪工匠張小泉是徽州黟縣人,他在崇禎年間前往杭州開設“張大隆”剪刀鋪,并創造了獨樹一幟的嵌鋼制剪技術。當剪刀暢銷全國后,“張大隆”剪刀鋪改以“張小泉”作為店名和商標以防假冒。從此,“中華神剪”的傳奇一直延續至今。
大鹽商馬曰琯
馬曰琯是徽州祁門縣人,從小僑居揚州,是清代著名大鹽商和藏書家。馬曰琯為人慷慨,熱心公益,喜愛寫詩和藏書。為了搜集書籍,他在自己家里設立了印刷作坊,他修建的小玲瓏山館藏書10余萬卷。當清朝為修訂《四庫全書》征集天下圖書時,馬曰琯之子獻父親藏書776種,受到乾隆皇帝褒獎。
LINK
在某古風模擬經營類國產手游里,就出現了徽商建筑、徽商的經營。徽派建筑是典型的江南建筑:粉墻黛瓦,以民居、祠堂和牌坊最為典型,以馬頭墻、小青瓦最具特色,飛檐設計,是融石雕、木雕、磚雕為一體的建筑。
坐落于歙縣的徽商大宅,是集牌坊、戲臺、亭閣、花園、水榭于一體的古建筑群。
縱觀徽商的貿易史,大都以長途販運銷售的形式開啟。
缺少耕地的徽州自古糧食不能自足,從唐代開始百分之七十的糧食都要依靠臨近的江西、江蘇和浙江供給,同時徽州特產是種茶、造紙、制墨、制硯,本地消化不了必定要賣給外地客人,于是自然催生出商業物流體系,積累了做買賣的經驗。
說到徽商最常做的買賣——還記得開篇故事里兩位徽商最后開的啥店么?徽商在江南占領了棉布、絲織品和糧食市場,當時南方人要做一身新衣裳,推開布店大門,里面保準是徽州口音……
從明代開始,徽商已經開始在賣布時使用商標了。當時的汪氏益美棉布商號就讓織布的供貨商給布匹縫上寫著“益美”字號的標記,其作用完全等同于現代社會的商標和廣告。同樣也是在明代,徽商胡仁之在江西做糧食生意時遇到大饑荒,他嚴守本分絕不在出售的糧谷中摻雜兌假坑害災民,留下一世美名。
江南水路發達,徽商在航運領域自然不會缺席。控制了船隊就要在合適的渡口修建碼頭,有了碼頭自然要修店鋪招商引租,商鋪要做買賣就得設法修旅店飯鋪吸引往來客商,客商多了就趕緊建立工廠招工生產……如此這般下來,一個城鎮的雛形便具備了。
定居在異鄉的徽商按照故鄉習俗把大量的資金用來建祠堂、牌坊、廟宇,造會館,修族譜,辦學堂……于是便有了“無徽不成鎮”的江南民諺,意思是說一個地方如果沒有徽州人便形不成市鎮。
清代乾隆年間,徽商王泰邦在江蘇一處偏僻之地創業。他春季賣茶葉,冬天販海鮮,因地設市應時經營,以一己之力打造出今天上海著名的周莊古鎮。蘇州的盛澤鎮在明代僅是一個無名小村,因為明末有徽商選中這里發展綢緞制造業,到清朝時已成為十余萬人口的工商業龍頭鄉鎮。不得不讓人感嘆一句,近現代江南工商業繁華的人間煙火氣,正是由徽商點燃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