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瀛瑩 李晨
世界誕生之前,沒有天,也沒有地,沒有光明,也沒有黑暗,只有混沌。混沌的狀態像蛋液一般,但沒有顏色,沒有聲音,也沒有任何氣味,幽幽暗暗,深不可測。
在這混沌的環境里,巨人盤古生長了18000年。有一天他終于悶得受不了了,揮起巨斧劈開了混沌。輕的物質上升為天,重的物質下降為地。他擔心天地重新合攏,于是用自己的身體支撐在中間,才有了今天世界的格局。
創世之前世界是什么樣子呢?現代宇宙學認為,宇宙的源頭是一個高能量的點。在大約137億年前,這個點在瞬間爆炸。爆炸產生的能量逐漸形成了原子核、原子、分子……這些原始的物質再進行聚合,形成星云、恒星和星系,最終形成了現在廣袤無垠的宇宙。
這與中國神話中對世界最初混沌狀態的描述極為相似。除了中國神話之外,古希臘等文明的神話中也曾出現類似于世界創始于混沌的傳說。
盤古開天辟地無疑是古人想象出來的解釋世界起源的神話。缺乏科學知識的古人,只能從自身的經歷和經驗出發來想象。為什么盤古會在蛋液一樣的混沌中開天辟地?為什么盤古用的工具是斧子?這些疑問,都和古人所處的時代、文化背景等有關。
三國時期的《三五歷紀》一書中記載:“天地混沌如雞子,盤古生其中……”這是目前發現的記載盤古故事最早的古籍。雖然這本書在元代以前就已經散失了,但是唐代《藝文類聚》和宋代《太平御覽》中,都收錄了《三五歷紀》中的這個故事。
故事中把天地混沌的狀態形容為“雞子”,也就是雞蛋的樣子,這反映了我國古代“渾天說”的天文觀念。
我們的祖先大概在西周初期就形成了“蓋天說”的觀念,他們認為天就像一頂蓋著的斗笠,地就像正方形的棋盤。到了東漢時期,“渾天說”占據了主導地位。著名的天文學家張衡在《渾天儀注》一文中說:“渾天如雞子……天大地小……天之包地,猶殼之裹黃……載水而浮。”指的是世界像雞蛋那樣,大地像蛋黃,不是孤零零地懸在空中,而是浮在水面上。“渾天說”在東漢和三國時期非常流行,《三五歷紀》中把盤古的誕生環境設計為“天地混沌如雞子”,正是當時人們天文觀念的體現。
故事中,人們想象盤古是用斧子將天地劈開,這也是有原因的。斧子在古代是砍伐樹木的工具,也是一種兵器。斧子的刃面寬,相對于刀來說有更大的殺傷力。傳說中,大神刑天被黃帝砍掉腦袋后還拿著盾和斧子揮舞不停。另外據說蚩尤也很擅長使用斧鉞一類的兵器。近代以來,在河南安陽的殷墟婦好墓中發掘出了許多青銅鉞(大斧)。
刑天和蚩尤是傳說中的英雄,婦好是商王武丁的妻子,也是著名的女將軍。這些故事和考古發現表明,能夠使用斧鉞的人,不僅英勇善戰而且地位高貴。那么神話中,盤古用斧子劈開天地就非常合理了,這不僅表明他的地位尊貴,更顯示了他無敵的神力。

殷墟婦好墓中發掘的青銅鉞 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藏

新石器時代氏族酋長權力的象征——穿孔帶柄陶斧 南京博物院藏
盤古開辟了天地之后,怎么樣了呢?
在另一個神話故事中,當天和地再也合不攏了,盤古就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他轟然倒下,身體的各個部分變成了太陽、月亮、高山、河流、草木……一個生機盎然的世界誕生了。我們不難發現,在古人的意識中,自然萬物都浸透著盤古的生命,自然是“人格化”的自然,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關于盤古的神話傳說,是中華民族共同的文化血脈。在我國幅員遼闊的版圖上,盤古的故事流傳很廣,從南到北,從東到西,廟宇、村落、山脈等幾乎都有盤古的遺跡。從河北青縣的盤古廟,到河南泌陽、陜西宜川、江西于都、廣西來賓的盤古山,再到廣東花都、廣西來賓等地的盤古廟、盤古村,盤古的遺跡遍布中華大地。這些都充分反映了盤古對中華民族的歷史、生活以及信仰的深刻影響。
遍布全國的盤古文化遺跡表達了先民們對天地如何形成的大膽想象,反映了人們對盤古大神的緬懷,也揭示了我們的祖先遷徙融合的軌跡。
聽完這些故事,你是不是也想去全國各地探索一下關于盤古的文化遺跡呢?試著做一個從你居住的城鎮到你想去的盤古文化遺跡地的研學行程規劃表吧。相信你的“博悟之旅”一定會收獲滿滿,別忘了用筆記錄下你自己的思考與體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