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舸
“只要有足夠多的眼睛就可以讓所有問題浮出水面。”開源社區所倡導的理念正在吸引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其中,開放、平等、協作、共享的開源模式,能夠集眾智、采眾長,加速軟件迭代升級,促進產用協同創新,推動產業生態完善,已成為全球軟件技術和產業創新的主導模式。可以說“軟件定義未來的世界,開源決定軟件的未來”。
近年來,開源軟件廠商也獲得了資本的青睞,國內PingCap,StreamNative,TDEngine,等開源廠商都獲得了大量的融資,2021年,開源圖數據庫Neo4j獲得數據庫領域單筆最高融資,與開源相關的GitLab和Confluent成功上市,都有不錯的市值。
目前,我國已成為全球開源生態的重要貢獻力量,參與國際開源社區協作的開發者數量排名全球第二,企業“擁抱”開源趨勢明顯,使用開源技術的企業占比近90 %。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明確提出“支持數字技術開源社區等創新聯合體發展,完善開源知識產權和法律體系,鼓勵企業開放軟件源代碼、硬件設計和應用服務”。足以說明開源是大勢所趨,業內人士指出,“開源”被首次納入綱要,表明國內開源的發展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信通院《開源生態白皮書(2020年)》指出,近年來國內企業逐漸側重基礎軟件領域開源項目布局,在操作系統、數據庫和中間件等領域涌現出多個開源項目,不乏國際基金會的頂級開源項目。
2020年是國內開源領域大爆發的一年:國內開放原子開源基金會掛牌成立;中國“木蘭協議”正式成為國際化開源許可證;工信部等部門聯合Gitee建設中國獨立的開源托管平臺……2021年更多基礎軟件廠商加入開源大軍,包括PolarDB、OceanBase數據庫、浪潮云溪數據庫都選擇開源。
今天,開源領域又迎來政策東風,據工信部網站消息,工信部印發《“十四五”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規劃》指出,當前,開源已覆蓋軟件開發的全域場景,正在構建新的軟件技術創新體系,引領新一代信息技術創新發展,全球97 %的軟件開發者和99 %的企業使用開源軟件,基礎軟件、工業軟件和新興平臺軟件大多基于開源,開源軟件已經成為軟件產業創新源泉和“標準件庫”。同時,開源開辟了產業競爭的新賽道,基于全球開發者眾研眾用眾創的開源生態正加速形成。
《規劃》明確了生態培育目標,培育一批具有生態主導力和核心競爭力的骨干企業,建設2~3個有國際影響力的開源社區,培育超過10個優質開源項目。
《規劃》明確要繁榮國內開源生態,并推出開源生態培育專項活動,在培育重點開源項目、建設優秀開源社區和提升開源治理能力方面來推進國內開源生態發展。比如,提升開源治理能力。完善開源軟件的知識產權托管、成熟度評估、技術及生態治理相關機制,鼓勵社會資本探索建立開源軟件知識產權基金,研究制定符合我國法律法規的開源協議。積極參與全球開源治理。
業內人士明顯感受到隨著國家不斷推動,近兩年國內開源領域迎來了發展。但是他也擔心開源有過熱的風險,總體而言,國內開源生態建設尚處在起步階段,面臨著不少挑戰。開源并不是簡簡單單地把源碼給開放出去,它背后還有很多的規則和文化的東西,希望整個行業對除了代碼、產品、商業關注之外,可以在文化、規則等方面投入更多。
開源是一個大的生態,國內開源生態還面臨著發展基礎較弱、底層技術掌控不足、開源文化氛圍不濃、政策支持有待加強等制約因素。隨著《規劃》出臺,以及各方不斷努力,相信日積跬步,終至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