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虹聿

羅德爾博士(右二)的團隊研究貝多芬的作品
有人認為,藝術是AI的禁區,沒有必要讓AI復制人類的創作過程。然而,奧地利的一個創作團隊不贊同這種觀點。他們認為,AI并不會代替人類從事藝術創作,而是作為一種工具,讓藝術家以全新的方式表達自己。近日,該團隊完成了貝多芬生前未完成的《第十交響曲》。
AI協助人類創作的藝術作品越來越多,這些作品會受到法律保護嗎?創作過程中哪些參與者的權益應該受到保障?媒體梳理了現行的歐盟版權法、專利法,明確了“AI協助產出物”的法律地位。
一個由音樂歷史學家、音樂理論家、作曲家和計算機科學家組成的團隊經過兩年多的努力,填補了著名音爾家貝多芬留下的空白——完成了他的《第十交響曲》。完整的《第十交響曲》于今年10月9日對外發布。
1817年前后,倫敦皇家愛樂協會委托貝多芬創作《第九交響曲》和《第十交響曲》。1824年,他完成了《第九交響曲》,其結尾就是人們耳熟能詳的《歡樂頌》。隨后,貝多芬開始創作《第十交響曲》。但由于他的健康狀況持續惡化,這部作品未能取得太多進展。這位偉大的音樂家最終只留下一些音符、音樂片段和草草記下的零星想法。
2019年初,為了紀念貝多芬250周年誕辰,奧地利卡拉揚研究所的馬蒂亞斯·羅德爾博士組建了一個跨學科團隊,嘗試完成貝多芬的《第十交響曲》。該團隊借鑒了貝多芬的創作筆記和已完成的作品,加上《第十交響曲》的草稿,利用AI繼續創作《第十交響曲》。
據英國《每日電訊報》報道,這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因為沒有一臺現成的機器,“只要輸入樂譜草稿,按下按鈕,就能創作出一首交響曲”。大多數AI系統,只能將未完成的音樂延長幾秒鐘。
羅德爾博士的團隊研究了貝多芬《第十交響曲》的樂譜草稿,試圖理解貝多芬本人的創作意圖。他們還以貝多芬其他已完成的交響曲為模板,嘗試續寫出多段《第十交響曲》未完成的部分。然后,他們讓AI優化續寫的樂譜,決定哪個段落應該放在什么位置。
交響曲通常由4個樂章組成,團隊必須根據音樂理論作出決定。比如,確定某段音樂是否可以作為諧謔曲(即交響曲中極為生動的部分),或者確認某一段音樂是否可以作為賦格曲的基礎。賦格曲是由相互交織的部分組成的旋律,所有這些部分須呼應一個主題。
該團隊想辦法教會了AI參與創作過程,突破了AI系統所能達到的極限。借助大量貝多芬的作品,該團隊讓AI學會了貝多芬如何從幾小節音樂開始,一路譜寫出激動人心的交響曲和奏鳴曲。
據奧地利《標準報》報道,大功告成之后,羅德爾博士的團隊面臨一個問題:他們借助AI補全的貝多芬《第十交響曲》,是否受到歐盟版權法的保護?在以后的演奏活動中,誰可以主張相關權利?
《標準報》指出,歐盟版權法將這類作品稱為“AI協助產出物”。它們要受到版權法的保護,需要滿足四個條件:一是該產出物屬于文學、科學或藝術領域;二是該產出物中蘊含人類創作者的智力活動;三是該產出物是AI通過算法進行優化選擇的成果;四是AI和人類創作者的工作在最終產出物中都被展現出來。
目前絕大多數AI參與創作的作品,都屬于文學、科學或者藝術領域,并或多或少存在“人類創作者的智力活動”。因此,在實踐中,歐盟版權法對“AI協助產出物”的分析主要集中在第三點和第四點。
“AI協助產出物”的創作過程分為三個階段:概念形成(設計和說明)階段、執行(產生初稿)階段和修訂(編輯和收尾)階段。AI主要在執行階段發揮作用,人類創作者則在概念形成和修訂階段起主導作用。
羅德爾博士和他的團隊創作完成的貝多芬《第十交響曲》,由人類為AI創建了學習體系,AI參與完成創作。即AI和人類作者的工作在最終的“AI協助產出物”中都被展現出來,所以它是受到歐盟版權法保護的作品。與之相反,如果AI系統被編程,自動生成作品,而沒有人類創作者參與概念形成或者修改工作的話,那么相關作品就不會受到歐盟版權法的保護。
明確了“AI協助產出物”的法律地位后,還須厘清權利人。
《歐洲專利公約》規定,在發明申請中需要指定一個或多個自然人作為發明人。這是形式上的要求,每項成果的實質發明人由歐盟成員國的國內法確定。
2019年8月,英國薩里大學的研究人員在歐洲提交了一批專利申請,其中兩項是“AI發明家”的杰作。這兩項發明由一個叫DABUS的AI系統創作完成,一項是固定飲料瓶的新型裝置;另一項是幫助搜救小組找到目標的信號設備。
這兩項巧妙的發明,在最終的裁定中遭遇滑鐵盧——歐洲專利局拒絕將AI作為專利發明人,其理由是“不符合歐洲專利組織(EPC)的要求”,即發明申請中指定的發明者必須是人類。此舉招致一些非議,參與DABUS開發的科學家萊恩·阿伯特對這一結果十分不滿。他認為,“將AI所創造的發明的專利權授予任何一個人都是不妥當的,唯有授予AI,才能順應時代發展”。
阿伯特的不滿沒能改變歐盟對于“AI協助產出物”權利人的規定。從2020年到2021年,歐洲專利局在多起案件中作出裁定:AI系統沒有法律上的身份,因此它們不可以被指定為專利申請的發明人。只有人類創作者可以被指定為發明人。
據《標準報》報道,AI在完全沒有人類干預的情況下從事發明創造活動的可能性極小。因此,沒有必要修改《歐洲專利條約》中指定發明人的規定。
就專利所有權而言,至少三方可能對“AI協助產出物”主張所有權:AI系統的程序員或開發者、AI系統的所有人、被授權使用相關AI系統的用戶。國際法及《歐洲專利公約》都沒有就“AI協助產出物”的專利所有權作出明確規定,使得這一問題成為歐盟各國的國內法問題。
續寫貝多芬《第十交響曲》的團隊主要分為兩部分:AI團隊由羅格斯大學藝術與AI實驗室主任艾爾賈馬爾教授領導,他和幾位計算機科學家的任務是教會AI模仿貝多芬的創作過程;音樂團隊有一些著名音樂人加入,包括奧地利作曲家沃佐瓦。他最廣為流傳的作品之一就是英特爾標志性的廣告曲。計算機音樂專家戈瑟姆領導了轉錄貝多芬作品的工作。另外還有音樂理論家萊文,他也是一位技藝精湛的鋼琴家。
根據奧地利法律,創作者的身份應給予為最終產出物作出創造性貢獻的人。在大多數情況下,他們是AI的用戶,而不是開發者,除非開發者和用戶之間就特定的AI系統進行了合作。根據這些法律規定,參與貝多芬《第十交響曲》的人員,都應被認定為創作者。
據英國《衛報》報道,保護“AI協助產出物”,有利于提高科學研究成果、藝術作品的“新穎性”和“創造性”??蒲泄ぷ髡吆退囆g家通過使用AI系統,能夠創作出數量更多、質量更高的發明和作品。為此,歐盟應該進一步完善對“AI協助產出物”的法律保護。
AI的“黑箱”本質,對這一領域的法律規制形成挑戰。建議參照微生物保藏機制,建立AI算法提存機制。雖然AI算法的保藏系統是否有效尚不明確,但至少應考慮要求專利申請人提供此類信息。
有些“AI協助產出物”無法獲得歐盟版權法的保護,在歐盟現行法律框架下,鄰接權提供了保護可能。首先,鄰接權的獲權前提,不需要是人類作者創作的產物,也不需要具有獨創性。其次,授予鄰接權是對經濟或創業活動進行鼓勵?;谶@兩點,在沒有人類創作者進行投入(時間、精力、勞動)的情況下,“AI協助產出物”也可以被納入鄰接權保護體系。鄰接權的權利人通常也是AI系統的用戶,而不是開發者。用戶通過使用AI系統生成產品,從而享有相應的權利。
AI協助人類創作的藝術作品越來越多,這些作品會受到法律保護嗎?創作過程中哪些參與者的權益應該受到保障?
另外,如果數據庫是實質性投入的產物,那么使用AI協助創建的數據庫也可能享有歐盟規定的數據庫權。實質性投入包括AI技術和在生成數據庫過程中所使用的其他技術。但是,目前尚不清楚機器在生成數據方面的投入(例如在AI協助下產生的天氣數據)是否應被保護。數據庫權是不對原始數據進行保護的。歐盟應該在這方面立法加以明確。
當某種“AI協助產出物”無法獲得上述任何保護時,就需要討論是否對這些產出物進行額外的法律保護。首先應考慮是否有其他途徑加以保護,例如商業秘密法、反不正當競爭法或者合同法。其次,在這些法律也無法予以保護時,就需要進行有力的實證經濟分析。如果實證經濟分析說明,不保護這類產出物,會在整體上損害歐盟的經濟利益,那么就需要制定新的規則來擴大保護“AI協助產出物”的范圍。
編輯:姚志剛 winter-ya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