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珍
摘 要:該文以宣州區創建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水稻)標準化生產基地為例,通過對宣州區的基本概況進行描述,總結了創建取得的成效,以期為長江中下游同類型水稻種植區域綠色食品標準化生產基地創建提供參考。
關鍵詞:綠色食品;標準化生產;措施;成效
中圖分類號 S5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21)24-0037-02
2017年,宣州區創建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水稻)標準化生產基地,涵蓋全區7個鄉鎮,面積1.32萬hm2,年產稻谷9.9萬t,創建基地范圍內無工業“三廢”污染和生活垃圾及農業、商業、建筑業污染,達到了綠色食品生產基地的要求。幾年來,通過七大體系建設,2020年基地創建成功。
1 宣州區基本情況
宣州區位于安徽省東南部,地處皖南山區余脈與長江中下游沖積平原結合地帶,耕地面積6.41萬hm2(有效灌溉面積達95%以上),園地0.75萬hm2,林地8.79萬hm2,森林覆蓋率達31.8%。先后獲得全國商品糧食生產先進單位、國家級生態示范試點區、首批全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縣等榮譽稱號。
宣州區是以水稻為主要糧食作物的農業縣,自2016年以來,水稻年播種面積達6萬hm2以上,年總產量37.4萬t以上,以種植茬口單季稻為主,品種有秈稻、粳稻、糯稻。近年來,通過鼓勵、支持、補助耕地流轉,以大戶承包耕地種植為主,初步形成了產業化經營龍頭企業+種植大戶訂單生產模式。截至2019年9月,轄區創建基地內有4家企業年用創建基地稻谷4.5萬t,認證綠色大米2.95萬t、綠色黃酒4000t,獲證產品達10個,基地原料認證覆蓋率達45.05%。
2 綠色食品原料(水稻)標準化生產基地創建的主要措施
2.1 工作措施
2.1.1 加強領導,及時動員部署 宣州區及時成立了由分管區長任組長的工作領導組,明確了各創建基地單元鎮村負責人、對接企業責任人、技術員、質量監管員和綜合管理員,各創建鄉鎮(農場)分別成立工作小組;印發了《宣州區創建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水稻)標準化生產基地實施方案》,對基地保護區建立、投入品管理、責任追究等進行了明確規定,落實相關部門工作職責和工作任務;多次召開創建基地鄉鎮、對接企業、領導組成員單位工作會議,部署基地創建工作,基地組織管理運行良好,各項創建工作有條不紊地開展;將基地創建工作經費列入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經費預算,整合農業綜合開發、高標準農田建設、測土配方施肥等涉農項目資金,向基地創建工作傾斜。此外,《宣州區促進產業發展若干政策》規定,對創建單位開展綠色水稻試驗示范、綠色食品(大米)認證等給予獎補。
2.1.2 多措并舉,狠抓生產管理 一是合理規劃基地單元。7個創建基地單元均為基本農田保護區,配套設施齊全,創建基礎好。二是因地制宜確定水稻種植品種。創建基地水稻品種結合當地實際種植情況,實行區域化種植、管理,推廣水稻品種均為國審或皖審品種,良種覆蓋率達98%以上;三是規范農戶生產管理及生產記錄、檔案管理。建立區鄉村戶的生產管理體系,下發“五統一”生產管理制度,印發創建基地生產檔案管理和農產品質量追溯制度,制發生產管理記錄本,對田塊及農戶統一編號,督促、指導水稻種植戶對田間生產的全過程做好生產記錄,確保記錄真實準確。
2.1.3 廣泛宣傳,營造良好氛圍 通過發放技術規程、張貼資料、樹立宣傳牌、定期公布限用農藥名單等方式,將創建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水稻)標準化基地的意義,政策,技術指南宣傳到戶,確保農戶按照綠色食品種植要求進行水稻種植管理。另外,農技人員利用休閑時間深入到基地與農戶面對面交流解惑,指導種植,努力轉變廣大群眾的傳統種植觀念。
2.1.4 強化培訓,壓實責任 一是依托現有農業技術推廣機構建立區、鄉、村三級的技術服務隊伍,制定基地培訓制度,積極組織農戶參學參訓。在種植的每一重點環節進行重點培訓,確保每戶至少有1個掌握綠色食品水稻種植全過程的明白人。二是制定標準化生產基地試驗田相關制度,建立試驗示范田,并進行相應補助。
2.1.5 規范投入品監管 一是加強專供點建設。新建綠色食品農業投入品專供點5個,服務覆蓋所有創建基地。基地辦對專供點統一制作相關標識牌,發放銷售臺賬、技術資料、種植戶清冊等確保銷售過程記錄完整。每年對專供點人員進行培訓,及時更新綠色食品農業投入品清單,指導專柜、分區擺放綠色食品農業投入品。二是強化常態化監管。采取定期普查、不定期抽查等方式檢查專供點投入品管理臺賬,每年對供應專營店檢查4次以上,有力地保障了市場銷售使用農藥安全、合法;加強水稻種子市場管理,對轄區所有稻種銷售實行備案,在創建基地大力宣傳推廣優質稻品種。
2.1.6 嚴格監督檢驗 一是制定基地監督管理及檢驗檢測制度,印制監管檢查記錄單,對基地環境、水稻種植過程、投入品使用等情況開展經常性檢查。二是開展基地單元相互監督檢查,每年開展1次綜合互評。三是加強對接企業與農戶綠色稻谷收購協議履行情況和綠色認證大米企業生產管理的監督和指導,2018—2020年基地內3家產業化經營對接企業、1家自有基地企業均獲得綠色大米認證或續展。2017年,委托安徽省地質實驗研究所(國土資源部合肥礦產資源監督檢測中心)對創建綠色水稻產地環境質量現狀進行了監測與評價,產地環境符合綠色稻谷生產標準。2019年,委托安徽省公眾研究院有限公司對基地原料產品進行抽樣檢測,稻谷產品檢測合格。
2.1.7 做強產業化經營 區政府制定了獎勵辦法,大力培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基地經營按照“企業+基地+農戶”的模式,制定鼓勵龍頭企業在原料產品收購、加工和銷售中的優惠政策和措施,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帶動作用,特別是在產品收購、加工和銷售中的組織保障,在擴大本地優勢的基礎上,創綠色品牌。另外,龍頭企業主動參與到水稻生產過程的全程質量控制當中,與農戶簽訂收購協議,監督農戶規范生產。
2.2 技術措施
2.2.1 提升保護土壤肥力 投入1000萬元建設秸稈有機肥加工廠,將向綠色水稻種植大戶及蔬菜、瓜果種植戶提供生物有機肥列入區級財政獎補范圍;投入150萬元,支持經營主體購置秸稈還田驅動圓盤犁或旋耕機秸稈還田機械;在創建基地建立9個綠肥基地與耕地質量監測點,開展耕地質量提升與對比試驗;建成相對集中連片的紫云英種植示范基地560hm2。
2.2.2 強化病蟲草害防治 印發《宣州區綠色食品原料水稻種植技術規程》1500份;加強對管理者、技術指導員、種植農戶的水稻綠色防控技術培訓,大力開展統防統治,推廣綠色防控技術;加強農資專供點管理,專供點農資銷售人員具備綠色食品(水稻)生產的技術咨詢服務能力。
2.2.3 大力推廣配套技術 與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中科院合肥物質研究院、安徽省農科院土肥所等科研單位加強合作,開展水稻側深施肥技術示范、良種示范、化肥農藥減施效果示范等活動,提高基地科技含量。
3 創建成效
自2017年起創建以來,已取得了初步成效。一是推動農業綠色發展。通過標準化基地創建,大力推廣綠色食品(水稻)標準化栽培技術和標準化宣傳。在創建過程中,以選用優質品種,施用有機肥為主,提倡人工機械除草,大力推廣了綠色生態、高產高效的種植技術,特別是推廣配方施肥、低毒高效生物農藥綠色防控,提高了肥料的使用效率,有效保證了耕地土壤的修復能力,使土壤肥力得到保障,農業的綜合生產能力得到了提升,同時減輕了農業面源污染,保障了稻谷的質量安全。另外,生產過程中要求隨時處理農業廢棄物,減輕了對田間、溝渠、水源的污染。二是促進農民增收。基地創建以來農戶實現規范化生產,確保了每年穩定增產增收。2018—2020年3家龍頭化對接企業與基地種植戶簽訂了收購協議稻谷,協議加價5%,履約協議收購綠色稻谷0.58萬hm2、4.28萬t,實現增收556.4萬元,種植大戶、家庭農場年增收近5000元。三是助推產業化經營。采取有力政策,加大對龍頭企業的幫扶指導,增強龍頭企業的帶頭作用。產業化經營對接企業履約收購、開展大米及其加工產品綠色認證、品牌化銷售,有力地推動了優質綠色水稻種植產業發展。
參考文獻
[1]王運浩.綠色食品標準化基地建設探索與實踐[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0:26-33.
[2]韓玉龍.綠色食品文化與品牌培育探討[J].農產品質量與安全,2012(4):14-17.
[3]蔡忠杰,于天穎.發展綠色食品初探[J].農業經濟,2002(7):24-25.
[4]劉連馥.綠色食品產業發展與基地建設[J].綠色食品,2002(4):59-61.
[5]張志華,唐偉,陳倩.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發展現狀與對策研究[J].農產品質量與安全,2015(2):31-34.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