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仙 王乾 鄭開顏 房慧勇 趙云生 張一昕 鄭玉光 姜建明
摘 要:土壤肥料學是研究土壤、肥料和植物營養及相互關系的一門學科,屬于“中草藥栽培與鑒定”“中藥資源開發與利用”的專業基礎課,但在中醫藥類院校有部分學生視土壤學為農學范疇,存在抵觸心理,學習熱情不高。科技前沿與課程思政結合融入土壤肥料學,有助于中醫藥院校學生正確認識土壤對藥用植物的重要性,培養學生跨學科視野,增強學生的歷史使命感和責任感,樹立可持續的中醫藥發展觀。
關鍵詞:土壤肥料學;課程思政;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 G64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21)24-0145-03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Integrating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the Technological Frontiers
——A Case Study of Soil and Fertilizer Scien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llege
GU Xian1 et al.
(1College of Pharmacy, Hebe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Shijiazhuang 050200, China)
Abstract: Soil and Fertilizer Science is a discipline that focus on soil, fertilizer and plant nutrition and their mutual relations. It belongs to the professional basic courses of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Cultiv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and “Chinese Medicine Resources”. However, some student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lleges regard soil science as the agriculture category, and they have psychological resistance to it and are not enthusiastic about learning it. The combination of technological frontiers and curriculum politics into soil and fertilizer science will help students correctly understand the importance of soil to medicinal plants, cultivate students′ interdisciplinary vision, enhance students′ historical mission sense and responsibility, and establish a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ncep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Key words: Soil fertilizer science; Curriculum politics; Educational reform
課程思政指以構建全員、全課程育人格局的形式,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的一種綜合教育理念。課程思政本質上是一種課程觀,是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課堂教學和改革的各個方面環節,是新時代大學生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形成的非常重要的教育手段,實現立德樹人潤物無聲[1],中醫藥學科涵蓋自然科學和人文文化,富含中醫藥知識和中醫藥文化[2]。“課程思政”最明顯的特點即為它的融合性,專業課可以通過踐行課程思政的理念,打破單一的知識傳授體系所帶來的視閾局限,為實現學科可持續發展培養優秀的后備軍,增強學生的專業認同感[3]。將科研成果、前沿熱點問題等引入高校專業課程教學的問題,仍然是人才培養的關鍵環節[4],是高校課堂教學與科學研究相結合的主要形式之一,是體現高校辦學優勢和特色的重要手段,關系到高校能否充分利用科研資源,提高人才的培養質量和辦學水平。
土壤環境是中藥材質量形成的基礎,是道地藥材形成的關鍵。土壤肥力是中藥材產量高低、品質優劣的重要保障。受傳統教育理念的影響,醫學類院校沒有與土壤學課程關聯的知識基礎,甚至與之相關學科也沒有開設,造成知識結構斷裂,制約著學生知識框架的形成;另一方面,本專業大部分學生多為調劑考生,認為土壤學為農學專業,存在抵觸心理,學習熱情不高。多數院校教師以講授與演示為主,在教學與實驗內容上缺乏綜合性、設計性和創新性實驗[5],尤其是土壤肥料學理論課程與中醫藥發展最新科研成果結合的案例講解與引入,更是少之又少。
課程思政融入科技熱點貫穿土壤肥料學,充分挖掘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優秀科學家“愛國、創新、求實、奉獻、協同、育人”的精神具有重要作用。解讀國家時政方針,培養學生跨學科視野,樹立可持續的中醫藥發展觀,正確認識土壤對藥用植物栽培的重要性,增強學生歷史使命感和責任感,真正實現中醫藥守正創新。
1 課程思政融入科技前沿的典型案例
1.1 土壤污染防治與中藥材質量 土壤是保障人類生存繁衍的重要條件之一,土壤環境污染如農藥殘留和重金屬超標是制約中藥材安全的重要因素。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陳士林團隊從503個產區收集了共1771批次種植類中藥材,對136種農殘進行檢測發現59%的樣本農殘超過歐盟標準,根莖中農殘檢測率最高(49%),35種禁用的劇毒農藥的檢出率為43%[6]。由此可見,中藥材人工栽培面臨的土壤污染問題不容忽視。習總書記在十九大會議中強調,推進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勢在必行。黨和國家提出實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有序開展修復治理,堅持“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當前,利用綠色植物及其根際微生物的吸收、揮發和降解等機制清除環境污染物已成為重要手段。諸多根莖類藥用植物不僅能夠提升景觀價值,對重金屬、有機污染物等具有超富集作用,如遏藍菜、芥菜和龍葵等。通過講解土壤污染對中藥材栽培的影響,能夠提升學生對土壤肥料學課程的認同感,側重中藥材質量管理規范,樹立學生“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
1.2 土壤有機質與食物安全 提高土壤有機質是保證“中國飯碗,中國糧食”的重要基礎。2020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東北糧倉考察時形象地稱黑土地是“耕地里的大熊貓”。東北是世界三大黑土區之一,是“黃金玉米帶”“大豆之鄉”和重要的道地藥材產區,面臨著土地肥力透支的問題。黑土地之所以黑,是因為土壤有機質含量高,微生物活躍,有機質通過礦化作用產生無機氮供植物吸收利用;有研究表明,通過進一步推廣秸稈還田、平衡施肥、少(免耕)等保護性耕作措施可有效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7]。以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蔣高明團隊扎根農村15年,從恢復土壤有機質入手,建立“生物多樣性管理”策略,農牧結合,發展中藥材和糧食作物的生態種養,形成了產量與經濟效益共贏的高效生態農業模式[8],為國家的糧食和食物安全戰略提供科學決策。當前,我國正處于生態文明建設的關鍵時期,保證糧食質量與食物安全刻不容緩。習近平總書記的“兩山論”清楚的點明“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建設綠水和青山,最根本的還是離不開安全的土壤。
1.3 藥用植物肥料利用率與生態資源保護 植物氮素與氮肥施用是土壤肥料學的核心章節之一,在講授本章節內容時,介紹我國著名植物營養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張福鎖院士團隊的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張福鎖院士立足我國農業生產國情、結合國際前沿,從偏施氮肥引發中國農田大面積酸化以及揪出大氣氮沉降的元兇[9-10],創造性地在全國開展“科技小院”模式,實現作物高產和資源高效利用,引導農民進行高產高效生產[11]。激發學生共鳴,培養學生科研興趣,從而培養學生“發現科學問題、闡明機制機理和解決科學問題”的思維模式。磷肥、鉀肥和硫肥主要來源是磷、硫鐵礦和鉀礦,均屬于不可再生資源。當前,我國主要農用礦產消耗速度遠高于儲量增長速度,資源安全壓力不斷增大。如我國硫鐵礦多是低品位貧礦,而高品位富礦相對較少,開采條件比較復雜。中國鉀鹽資源短缺,屬于重點短缺礦種,為確保國家糧食安全,2016年國土資源部將鉀鹽列入“戰略性礦產目錄”。因此,逐步引導學生提高礦物肥的利用效率和開發中草藥專用肥,提高藥用植物肥料利用效率,對于保障國家戰略資源和糧食安全意義重大。
1.4 有機肥與中醫辯證唯物主義 有機肥是來源于動植物,施入土壤為植物提供營養為主要功能的含碳物料。施用有機肥具有改良土壤、耕地固碳,緩解溫室氣體,減少面源污染,是發展生態農業,建設綠水青山不可或缺的環節。有機肥原料來源廣泛,堆肥是其核心章節。同時,還可以將中醫藥學科特點與當前社會熱點話題“垃圾分類”和“畜禽糞便污染”為相結合,重點講述近年來備受關注的中藥渣堆肥和蚯蚓堆肥技術[12-13],利用好中藥渣對減緩醫療垃圾,促進藥用植物生長和實現中藥資源循環利用具有重大現實意義,而蚯蚓本身屬于藥用動物,可以提取蛋白酶、蚓激酶和蚯蚓纖溶酶等生物藥品。將藥用動植物資源與有機肥料緊密聯系在一起,可以引發中醫藥學科學生從中醫陰陽的對立及平衡思考如何有效提高中藥資源利用率,有助于學生打破常規,深刻理解馬克思的辯證唯物主義思維,正確認識對立統一規律是物質世界運動、變化和發展的最根本的規律,“善用人者無廢人,善用物者無棄物”。
1.5 根際微生物與中醫藥科技創新 在根際微生態內容時,以“豆科植物根瘤菌固氮”進行提問,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介紹我國青年科學家王二濤團隊于2020年12月在Nature發表的教科書級成果,巧妙運用試驗設計創新性地發現豆科植物皮層細胞獲得了SHR-SCR干細胞分子模塊,其通過決定皮層細胞的命運調控豆科植物根瘤起始,該研究解決了132年來未解決的科學問題[14],在學術界影響深遠。王二濤團隊的成果為非豆科植物皮層細胞命運的改造奠定了基礎,為減少作物對氮肥的依賴,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緊接著引出“時代楷?!?,把論文寫在大地上的“農民院士”朱有勇,他走遍瀾滄村各個村寨、到田間地頭走訪調查,無償貢獻出個人科研成果,結合云南地區氣候和土壤養分特點,發展林下有機三七種植,通過調控根際微生物緩解三七連作障礙的成功案例等[15]。潛移默化地傳遞給學生要想取得一番事業,一定要遠離功名浮躁、踏實做事,發揚開拓創新的精神。
2 教學方法與評價多樣化
2.1 科普短視頻融入思政理念 科學研究機理相對復雜,本科生基礎薄弱,對教師備課提出了挑戰。在教學設計中明確情感培育目標,將思政元素融合在課程教學過程中,培養新時期中醫藥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是所有中醫藥高等院校不可推卸的責任[16]。授課教師必須結合各章節知識點通俗易懂地對學生講解,使學生易于接受。網絡時代下,當代大學生獲取信息更快捷,視野更開闊,思維更活躍,自媒體的普及,學生習慣于接受快餐知識,因此充分挖掘網絡科普資源,剪輯科普短視頻是行之有效的重要方式之一,基于微視頻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在中醫藥類教學中越來越受到重視。如藥用植物專家謝曉亮在連翹、柴胡等優良品種選育、種源擴繁、產業化開發方面為河北省中藥材種植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撐;學習“塞罕壩精神”,介紹河北省塞罕壩機械林場1959年3代人建設綠水青山,助力脫貧攻堅的先進事跡等。進一步通過問題式、啟發式和頭腦風暴等方法,提高學生人文素養和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培養愛黨、愛國、愛中醫情懷。
2.2 注重理論課與實踐課時效性 緊密依托實驗操作,練就扎實本領。在理論學習完成后,及時有效地開展實驗訓練,介紹測定土壤指標的先進儀器,了解本領域重要研究成果,使學生帶著濃厚興趣進入實踐基地,揣著疑問開展實踐。透過基礎的實驗內容與最新科研成果相聯系,例如,中國工程院院士張福鎖通過測定土壤pH發現中國農田大面積酸化的現象并發表在Science雜志。簡單知識背后亦可孕育大思維和大哲學,注重培養學生創新思維,把問題想得太復雜神秘反而不利于科研創新,學會復雜問題簡單化處理。
2.3 教學效果多指標評價體系 傳統的學習效果評價過于注重卷面成績,而忽略了平時成績,易造成評價不科學、不公平等問題。為此,嘗試采用多種評測指標,增加自主觀察調研、課外文獻閱讀與分享,重視形成性評價的方式和比重,綜合評定學習成果。利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在課堂上借助學習通平臺,通過將土壤學相關科研成果、社會熱點與教材知識相結合,采用知識搶答、章節小測等形式,提高學生的參與熱情,并納入平時成績。
3 結語
高校專業課程思政最忌諱枯燥的說教,將最新科研成果與科技熱點融入高校課程思政是很好的切入點,既能將專業知識生動形象地傳授給學生,又能實現育德樹人。高校專業課程的開設要緊跟時代發展,滿足中藥資源與開發新興產業對應用型人才的需求。實現理論教學與實驗實踐環節的融合,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并切實把握復合型人才培養要求,就必須提升教材質量,改變學生被動學習的模式,提升創新思維,改革調整中醫藥院校土壤肥料學的理論和實踐內容。樹立當代大學生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適應新世紀對創新型中醫藥人才的需要。
參考文獻
[1]李冀,楊天仁,李勝志.彰顯中醫藥教育特殊性? 踐行中醫方劑學人才培養方式[J].中醫教育,2011,30(06):5-7.
[2]金紅,凌曉,周美玲.《健康中國2030》引領下中醫文化融入醫學人才培養的思考[J].湖南中醫雜志,2021,37(01):97-100.
[3]田鴻芬,付洪.課程思政:高校專業課教學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路徑[J].未來與發展,2018,42(04):99-103.
[4]陳高禮,張素娟,王巖玲,等.“科研成果引入課堂”提升應用型核心專業課程教學效果[J].淮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0,41(02):82-85.
[5]張保仁,崔英,姜倩倩,等.“新農科”背景下土壤肥料學課程思政教育的實施途徑[J].安徽農學通報,2020,26(09):150-152.
[6]Luo L,Dong L,Huang Q,et al.Detection and risk assessments of multi-pesticides in 1771 cultivated herbal medicines by LC/MS-MS and GC/MS-MS[J].Chemosphere,2021,262:127477.
[7]黃耀,孫文娟.近20年來中國大陸農田表土有機碳含量的變化趨勢[J].科學通報,2006(07):750-763.
[8]蔣高明,鄭延海,吳光磊,等.產量與經濟效益共贏的高效生態農業模式:以弘毅生態農場為例[J].科學通報,2017,62:289-297.
[9]Guo J H,Liu X J,Zhang Y.,et al.Significant Acidification in Major Chinese Croplands[J].Science,2010,327:1008-1010.
[10]Liu X,Zhang Y,Han W,et al.Enhanced nitrogen deposition over China.Nature,2013,494:459.
[11]Zhang W,Cao G,Li X,et al.Closing yield gaps in China by empowering smallholder farmers[J].Nature,2016,537:7622.
[12]Lu Q, Li C.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residues for industry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on:Turning waste into treasure[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21,279:123856.
[13]Yatoo A M,Ali M N,Baba Z A,et al.Sustainable management of diseases and pests in crops by vermicompost and vermicompost tea.A review[J].Agronomy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2021,41:7.
[14]Dong W,Zhu Y,Chang H,et al.An SHR–SCR module specifies legume cortical cell fate to enable nodulation[J].Nature,2021,589:586-590.
[15]白靜.用科技扶貧向人民遞交時代答卷 記中國工程院院士、云南農業大學名譽校長朱有勇[J].中國科技產業,2021(01):56-57,68-69.
[16]胡蓉,樓天曉,劉樣,等.“三全育人”理念下醫教協同開展《針灸學》課程思政實踐之探析[J].湖南中醫雜志,2021,37(04):111-112.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