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雷
【摘 要】遵循學校促進課程與思想政治教育有機融合要求,開展“課程思政”教學改革項目。根據本人所講授的《質量管理》課程的特點,充分發揮課程的育人價值,深入挖掘提煉《質量管理》課程中所蘊含的職業道德、職業素養、職業精神、職業行為規范等德育元素和功能,積極研究探索課程課內課外等各教學環節中的素質教育,從而實現學生能力的培養與價值引導的有機統一。
【關鍵詞】質量管理;課程思政;教學改革
1 課程思政教學改革背景
2017年9月15日至16日,來自全球37個國家和地區的政府部門、質量組織、企業界和學術界的代表,參加了以“質量:改善供給 引領未來”為主題的中國質量(上海)大會。會議對深入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關于質量工作的決策部署,圍繞提高經濟社會發展質量和效率等議題進行研討,交流國際質量發展的最新趨勢,展示中國質量發展的最新成就,推廣先進質量管理理念和方法,引導全社會樹立質量第一的強烈意識,推動中國經濟發展進入質量時代。參會政府部門、國際組織等共同倡議并正式發布了《上海質量宣言》。
為此,習近平主席發來賀電指出:“中國質量大會旨在推進國際質量合作。質量體現著人類的勞動創造和智慧結晶,體現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中華民族歷來重視質量。千百年前,精美的絲綢、精制的瓷器等中國優質產品就走向世界,促進了文明交流互鑒。今天,中國高度重視質量建設,不斷提高產品和服務質量,努力為世界提供更加優良的中國產品、中國服務。”
國際質量管理大師朱蘭曾說:“21世紀是質量的世紀,質量將成為和平占有市場最有效的武器,成為社會發展的強大驅動力。”在這場質量競賽中,我國經過長期不懈努力,質量總體水平不斷提升,有力支撐了經濟社會發展,但目前總體水平還不夠高,部分產品和服務檔次偏低,出口商品國際競爭力不強,缺乏世界知名品牌和跨國企業,相對落后的質量供給水平和人民群眾日益升級的質量需求之間的矛盾依然突出。
當前世界經濟仍處在復蘇中,我們面臨著不少困難和挑戰,經濟社會的穩定發展需要調整結構,而調整結構就必須提升質量。只有樹立強烈的質量意識,建立堅實的質量技術基礎,掌握先進的質量方法工具,才能以質量的升級推動產品和產業升級,才能支撐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的發展,才能增加高質量、高水平的產品和服務供給,進而全面提升經濟社會的發展質量,讓人民享受更多質量發展的成果。從這個角度來說,質量就是效率,質量就是價值,質量決定發展。
因此,以質量為中心的企業管理,即質量管理越加受到企業的重視。而產品或服務要靠人來生產或提供,產品或服務質量的好壞,歸根結底取決于企業員工的技術和素質水平。目前我國產品質量狀況與經濟發展要求和國際先進水平相比還有很大差距,尤其是缺乏專門從事質量管理和質量保證工作的高素質的人才,而我國高等職業教育中質量管理教育比較薄弱,因此非常有必要加強高等職業技術學院《質量管理》課程教學,從而培養一批高素質、高技能的人才。
最近,筆者所在學校頒布了《關于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實施方案》文件(浙經院黨〔2017〕27號)要求緊扣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促進課程與思政教育有機融合,開展“課程思政”教學改革項目。根據我所講授的《質量管理》課程的特點,充分發揮本課程的育人價值,將課程改革與“思政教育”有機融合起來,深入挖掘提煉《質量管理》課程中所蘊含的職業道德、職業素養、職業精神、職業行為規范等德育元素和功能,積極研究探索課程課內課外等各教學環節中的素質教育,從而實現學生能力的培養與價值引導的有機統一。
《質量管理》課程在我校已開設15年,經過多次能力本位教學改革,各項教學文件完善,特別值得一提是福建泉州職業技術學院工商管理系一個班的交換學生曾到我院學習該門課程,師生反映教學效果優秀。再加上本人十五年的教學經驗積累以及十年的企業實踐工作歷練,《質量管理》課程能夠充分開展“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并將取得非常好的效果。
2 課改實施方案及實施計劃
2.1 具體改革內容、改革目標和擬解決的關鍵問題
《質量管理》質量管理是工商企業管理和商務管理專業的職業核心能力課程,在整個工商管理專業和商務管理專業的課程體系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從對學生進行系統專業訓練的角度考察,學好了《質量管理》課程,就為學生繼續學習企業運作實務等其他課程提供了扎實的知識基礎和條件。該門課程已在我校開設15年,作為主講教師的我具有品質管理理學碩士學位,質量工程師和副教授的專業背景和職稱,并具有質量管理咨詢經驗和審核員的經歷。
1)改革內容:目前,學校頒布了《關于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實施方案》文件(浙經院黨〔2017〕27號)要求緊扣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促進課程與思政教育有機融合,開展“課程思政”教學改革項目。為了充分發揮《質量管理》課程的育人價值,將課程改革與思政教育有機融合起來,我認為應該深入挖掘提煉《質量管理》課程中所蘊含的職業道德、職業素養、職業精神、職業行為規范等德育元素和功能,積極研究將質量管理職業品質融入課堂教學的策略,從而實現學生能力的培養與價值引導的有機統一。
2)改革目標:《質量管理》教學主要內容包括全面質量管理的基本理論、ISO9000質量管理體系的建立和運行、質量管理體系的審核、質量改進的工具、服務質量管理以及質量認證制度等。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樹立全面質量管理意識,掌握質量管理的基本理論與方法,掌握如何通過建立ISO9000質量管理體系來進行有效經營管理、掌握運用質量管理統計工具等內容,從而具備一定質量管理的能力,為經后從事相關工作奠定基礎。而職業品質教育是此次改革的重要目標。在本課程的教學過程中,目標是把質量管理職業品質教育融入專業教學活動中去,給學生講述從事質量管理工作的職業道德要求和標準,結合實際案例教學,使學生進一步增強對職業品質重要性的認識,樹立正確的從業觀念和理性的從業規范。endprint
3)擬解決的關鍵問題:如何把質量管理職業品質教育融入《質量管理》專業教學活動中去。
在《質量管理》課程中非常強調質量意識的培養,質量管理實踐工作當中更強調了質量工作要“始于教育,終于教育”。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作為開展質量管理職業素質教育的著眼點:
(1)教授ISO9000國際質量管理體系理論指導思想的八項質量管理原則中的以顧客為關注焦點時,教師要思考如何教學才能讓學生具有以顧客為關注焦點的意識,并理解一個組織在經營上取得成功的關鍵是生產和提供的產品能夠持續的符合顧客的要求,并得到顧客的滿意和信賴。培養學生了解顧客明示的、隱含的需求,學會如何與顧客進行良好的溝通。
(2)全員參與、持續改進的思想怎樣幫助學生在未來的職場中游刃有余。
(3)作為工廠車間、辦公場所高效現場管理工具的5S如何運用到學生宿舍和教室的管理。
(4)怎樣通過質量成本的教育塑造學生節約的良好品格。
(5)怎樣使得學生通過學習ISO9000國際質量管理體系標準和考取審核員證書而逐漸形成像審核員那般認真、嚴謹的工作作風。
(6)講授服務質量時,讓學生通過對企業進行資料收集、滿意度模型設計、實施調查等方式,對目標企業的服務質量現狀以及顧客滿意度現狀進行分析,從而提出服務質量改進策略。使學生學會系統的思考企業的服務質量問題,培養學生分析判斷能力和邏輯推理能力,同時也為他們今后走上服務崗位打好基礎。
2.2 實施方案、實施方法、具體實施計劃(含年度進展情況)及可行性分析
1)實施方案:項目實施將采用理論聯系實際,通過案例教學、設計課堂實踐項目和每學期的課蹤項目以及工廠實地參觀等各種手段來達到質量管理素質教育。比如:
(1)通過收集近幾年全國重大質量事故案例并進行課堂案例交流,分析造成質量問題的原因,分析降低質量事故的途徑,以及分別從個人、企業、國家三方面角度探討如何理解朱蘭說的“人類是在質量大堤的保護之下”的涵義,幫助學生樹立質量意識以及個人怎么對質量做貢獻。
(2)通過工廠車間實地參觀,直觀了解企業質量管理,理解產品質量是生產出來的而不是檢驗出來的,質量形成于每道過程中。
(3)通過實訓項目或課程綜合實踐形式進行服務質量的調查。讓學生通過對企業進行資料收集、滿意度模型設計、實施調查等方式,對目標企業的服務質量現狀以及顧客滿意度現狀進行分析,從而提出服務質量改進策略。使學生學會系統的思考企業的服務質量問題,培養學生分析判斷能力和邏輯推理能力,同時也為他們今后走上服務崗位打好基礎。
2)實施方法:下面以5S質量管理工具的教學設計來說明質量管理實務課程將如何與“課程思政”結合起來進行教學改革。
5S管理是《質量管理實務課程》的一個重要教學內容。5S管理起源于日本,通過規范現場,營造一目了然的工作環境,培養員工良好的工作習慣,其最終目的是提升人的品質,養成良好的工作習慣,例如:革除馬虎之心,認真對待工作中的每一件“小事”;遵守規定;自覺維護工作環境整潔明了;文明禮貌等。
教師在講授這個內容時,為了使學生能將理論和學生實際相結合,可以在課程中設置5S宿舍管理實踐項目。眾所周知,在高校管理中,學生寢室管理是最煩心的,學生宿舍往往出現臟亂差的現象。因此,通過讓學生對宿舍進行5S管理,不但能使學生掌握理論知識,并且很好的運用到實踐當中去,從而養成做事認真的習慣和素養。
(1)實訓目的:主要訓練學生綜合運用所學質量改進知識,運用5S這種有效的現場管理工具對學生宿舍進行清潔衛生管理,培養學生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能力,做到活學活用,最終目的是讓學生養成良好做人、做事習慣。
(2)實訓內容:實訓分成4個步驟,分別是制定宿舍5S檢查表、進行1S、2S、3S、4S、5S的訓練、寫出各組5S活動總結報告、評出5S最佳宿舍
(3)實訓細則與要點:a、制訂5S 檢查表 b、學生宿舍分小組進行5S檢查 c、對照檢查表進行打分,評出最佳5S宿舍
通過5S寢室實踐活動,學生們的書本、文具、桌凳、床鋪、抽屜等都擺放整齊了,衛生干凈了,廁所沒有異味了,每天作息都規范了,言行舉止也有了一定素養。這些正是體現了:種下思想,收獲行動;種下行動,收獲習慣;種下習慣,收獲品格;種下品格,收獲命運。這也恰恰是我們“課程思政”的內涵所在。
3)具體實施計劃:《質量管理》原有課程基礎上并結合“課程思政”的要求,設計10個實訓項目,每個項目就如同以上5S項目一樣將“課程思政”的思想充分深入進去。剩余九個項目包括:
(1)通過質量案例收集,質量對人類的重要性
(2)以顧客為關注焦點案例分析
(3)不符合項管理案例分析
(4)質量審核文件的編制
(5)模擬內部審核
(6)質量改進工具運用
(7)服務質量調查,提高服務意識
(8)過程能力指數分析
(9)質量成本管理案例分析
這十個實訓項目已經有了相當的教學基礎,今后將更加突出“思政”的教學改革點。同時將進一步挖掘新的“思政”的教學著眼點。
4)可行性分析:由于質量管理課程原本就非常重視質量教育的工作,因此和“思政”建設結合起來完全沒有無和感。通過積極研究將質量管理職業品質融入課堂教學的策略,從而實現學生能力的培養與價值引導的有機統一,將教學改革提升到一個更新的高度。
3 質量管理“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意義
“堅持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加快建設質量強國。”日前出臺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開展質量提升行動的指導意見》強調以質量第一為價值導向,向全社會發出了強烈信號:質量提升必須抓緊抓實抓具體,必須擺上各級黨委政府的議事日程,必須把廣大企業和社會組織、全體質量工作者都發動起來,以“擼起袖子加油干”的精神,以“一錘一錘釘釘子”的作風,加快實施質量強國戰略,真正走出一條中國特色質量發展道路。質量強則國家強,質量興則民族興。只有政府、企業、社會組織都行動起來,把質量提升行動落到實處,廣大群眾才能有質量提升的獲得感,建設質量強國的美好藍圖才能成為現實。
學校要努力開展質量培訓和教育,在基礎教育中強化質量意識,在職業教育中提升質量素養,在高等教育中加強質量前沿理論的研究和創新。強化產、學、研質量領域的交流互動,并根據產業界的需求,開發質量教育和培訓項目。通過質量教育,發揮潛質,提高技能,從而增強人們在勞動力市場的競爭力。
因此,質量管理“課程思政”相結合的教學改革具有非常強烈的現實意義。做到以質量為中心的企業管理,而產品或服務最終要靠人來生產或提供,產品或服務質量的好壞,歸根結底取決于企業員工的技術和素質水平。在大學里學習《質量管理》課程,培養學生諸如樹立以客戶為關注焦點的理念、注重過程質量,培養學生注意工作細節、持續改進、注重質量成本,強調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好,減少浪費和降低質量成本等等,目的就是為了將《質量管理》課程中所蘊含的職業道德、職業素養、職業精神、職業行為規范等德育元素和功能和將來的學生就業,提高他們的就業競爭力結合起來。從而實現學生能力的培養與價值引導的有機統一,為國家和社會輸送高素質的勞動力。
【參考文獻】
[1]董文蕘.質量管理學,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
[2]鄭志麗.客戶關系管理實務,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16.
[3]上海質量宣言,中國質量(上海)大會組委會,2017.9.1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