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微 徐衛平 惠林沖 李威亞 封士達 潘美紅 楊海峰 周振玲


摘 要:為篩選適宜江蘇地區生長的高品質馬泡瓜品種,對10個馬泡瓜候選材料進行了果實長度、寬度、可溶性糖、果肉厚度、重量等指標的測定,并進行了綜合評價。結果表明,黃珠2號金黃色,坐果率高,果實小,果肉薄,酸甜可口,整體表現較好;白珠1號和白珠2號的可溶性糖含量較高,但瓜型偏大,應向中等大小瓜型方向選育,并加快推廣應用。
關鍵詞:馬泡瓜;農藝性狀;品質;評價
中圖分類號 S652.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21)24-0049-02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Agronomic Traits and Quality of Different Cucumis melo L. var. agrestis Naud Materials
CHEN Wei et al.
(Lianyunga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Lianyungang 222000, 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select high quality varieties of Cucumis melo L. var. agrestis Naud adapted to the growth of Jiangsu, 10 candidate materials of Cucumis melo L. var. agrestis Naud were used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fruit length, width, soluble sugar, flesh thickness, weight and other indexes, and their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Huangzhu No. 2 was golden yellow, with high fruit setting rate, small fruit, thin flesh, sweet and sour, and good overall performance, while Baizhu No. 1 and Baizhu No. 2 have higher soluble sugar content but are on the large side, so we should select and breed them for medium size and speed up the market promotion.
Key words: Cucumis melo L. var. agrestis Naud; Agronomic traits; Quality; Evaluation
馬泡瓜為葫蘆科甜瓜屬的一年生植物,在我國很多地區均有生長,如山東、江蘇、安徽等地都有發現野生馬泡瓜。其耐旱耐澇,抗病性強,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強,常被當成野生雜草,多分布于田埂、路邊[1]。相較于甜瓜,馬泡瓜植株整體纖細,生長勢強,花偏小,果實有香味,口感大多偏酸,食用性偏差。為兩性花,雌雄同株,種子較小,但馬泡瓜是一種具有多種用途、經濟價值較高的野生植物。其果實具有解酒的功效,種子中油分豐富,可以榨油,是一種極具發展前途的油料作物[2-3]。另外,馬泡瓜的籽油還具有抗真菌、抗氧化和抗炎活性[4]。
野生馬泡瓜外形似西瓜,圓圓的,有各種顏色的,如白色、黃色、青色、綠色、花色等。目前,國內對馬泡瓜的研究報道還較少,為此,本課題組從各地搜集馬泡瓜材料,經過自交進行純化,并與甜瓜、三葉瓜進行雜交,以改良某些性狀;對馬泡瓜的高效栽培方式進行了探索,研究不同栽培方式和栽培時間對馬泡瓜產量和品質的影響,并制定了相應的生產技術標準;對馬泡瓜的葉綠體基因組進行了測序,為進一步研究提供基因組和遺傳基礎。本課題組成員于2014年利用田間發現的野生馬泡瓜自然變異株系統選擇育出了果型大、果肉厚,適合鮮食的馬泡瓜新品種喇叭1號,該品種果皮金黃色,保留了野生馬泡瓜特有的香味和酸甜味,可作為休閑觀光產業園特色種植[5]。為了更好地研究和利用馬泡瓜資源,本研究從果實長度、寬度、果肉厚度、果肉主色、可溶性糖、種腔直徑、重量和外皮顏色等對10個馬泡瓜候選材料的農藝性狀和品質進行了測定與分析,以期為馬泡瓜育種提供科學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材料 試驗所采用的10個馬泡瓜候選材料均是連云港市農業科學院保存的資源。
1.2 試驗設計 本次試驗在連云港市農業科學院東辛試驗基地進行,采用隨機區組分布,每小區面積為20m2,3次重復。3月初穴盤育苗,溫室栽培,栽培行距1.0~1.2m,株距50cm。施足基肥,施復合肥750kg/hm2。生長后期減少水分灌溉,促進果實后熟。對果實長度、寬度、果肉厚度、果肉主色、可溶性糖、種腔直徑、重量和外皮顏色等農藝性狀和品質進行調查記載和統計。
1.3 數據處理 采用Excel軟件處理數據及制作圖表。
2 結果與分析
由表1可知:10個材料都是從各地搜集到的資源中自交純化而來,馬泡瓜的果型大多接近圓形或橢圓,果肉主色以白色為多,外皮顏色經分化后產生各種顏色,白色和黃色最多。馬泡瓜結瓜能力能,每株平均結瓜20個左右,其中單瓜重最小的黃珠1號,單瓜重為41g,晚熟,果實小,果實成熟過程外皮由墨綠色到白色到淺黃色轉變,果實呈球形,坐果率高,葉小蔓多,抗病抗蟲。單瓜重最大的為白珠2號,高達408g,抗蟲不抗病,白色,坐果率高,果皮薄脆果肉厚,有香味略酸。單瓜重較大的植株葉片也較大,植株整體偏大。
可溶性糖含量最高的材料為青圓2號,高達13.6%,其糖分含量可以達到某些甜瓜的要求,果實表面有皸裂,種子白色,扁平,葉大蔓少,抗病性好,不抗蚜蟲,生長中期出現網紋,果實成熟會出現裂紋,果實大呈圓形,肉脆爽酸甜,肉厚汁多,較晚熟。可溶性糖含量最低的為白珠4號,不抗白粉病,果實小,白色,皮薄,果肉酸中略甜。黃珠4號抗蟲不抗病,果實較大,果實初期白色,成熟后呈淺黃,坐果率高,果皮薄果肉面厚,香味重無酸。黃珠3號坐果率低,葉大蔓少,雌花多,果實圓形偏酸無甜味,肉脆汁多。青圓1號晚熟皮厚硬度大,不抗白粉病,葉大蔓少。白珠3號不抗病,果實小,白色皮薄。黃珠2號(喇叭2號)坐果率高,葉小蔓少,果實小,金黃色,果肉薄,酸甜可口。
3 結論與討論
馬泡瓜是一種野生資源,一般出現在田埂、路邊,常被認作雜草。其含有多種維生素和氨基酸,具有醒酒的功效,還含有果糖和葡萄糖甙等物質,有降低血糖的作用,種子油分豐富,可以榨油。馬泡瓜作為一種新型的食品,尚未被開發利用,其潛在的價值還有待進一步開發利用[6]。本課題組從各地收集了各種馬泡瓜材料,進行自交純化,并與甜瓜或三葉瓜進行雜交,以改良某些性狀,并使其具有甜瓜的口感。其中,黃珠2號外形類似野生馬泡瓜,坐果率高,果實小,金黃色,果肉薄,酸甜可口。青圓1號果實外皮偏青色,果實較大。青圓2號,網紋瓜,果實成熟會出現裂紋,果實大呈圓形,肉脆爽酸甜,但果實容易裂開,外觀品質較差。黃珠3號雌花多但坐果率低,其余的馬泡瓜外形基本以白色的為主。白珠2號和白珠1號的可溶性糖含量較高,但個頭偏大。今后馬泡瓜應偏向中等大小選育,并加快向市場推廣,逐步提高馬泡瓜的知名度和市場占有率。
參考文獻
[1]馬宗新.一種新型野生植物新食品資源調查研究[J].農業與技術,2020,40(1):32-34.
[2]紀佳璐,吳瑩,徐斐然,等.馬泡瓜籽油理化特性、組成分析及氧化穩定性[J].食品科學,2020,41(21):15-21.
[3]江聰,李心怡,姜青山,等.馬泡瓜籽油成分分析及穩定性研究[J].中國油脂,2021,https://doi.org/10.19902/j.cnki.zgyz.1003-7969.210126.
[4]HUI L C,XU W P,CHEN W,et al.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complete chloroplast genome of Cucun mismeloL.var.AgrestisNaud [J].Mitochondrial DNA Part B-Resour,2020,5(3):2744-2745.
[5]惠林沖,徐衛平,陳微,等.馬泡瓜新品種喇叭1號[J].中國蔬菜,2020(10):111-112.
[6]馬宗新.馬泡瓜生產簡史[J].農村經濟與科技,2020,31(7):76-77.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