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鳳翔 錢愛林 梅愛中 林雙喜


摘 要:該文介紹了東臺地區在農業綠色發展背景下,針對水稻病蟲發生的新情況、新特點所采取的“種苗處理+機藝結合+生態調控+理化誘控+科學用藥”的綠色防控集成技術和主要工作舉措,以期促進東臺稻米產業綠色發展。
關鍵詞:水稻病蟲;綠色防控;重要舉措;產業發展
中圖分類號 S4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21)24-0098-03
為全面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落實綠色發展理念,保障舌尖上的安全,近年來江蘇省大力推進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示范區建設,確保病蟲害可持續控制,實現農藥減量增效,保護農業生態環境,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東臺作為農業大市,一直高度重視綠色防控工作,先后于2018年、2020年創建成首批省級和國家級農作物病蟲綠色防控示范縣。水稻是東臺市主要糧食作物之一,開展水稻病蟲綠色防控示范區建設對于實現全市農藥減量增效,推進稻米產業高質量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自2015年以來,全市先后創建了25個省、市、縣級水稻綠色防控示范區,核心面積近2000hm2,輻射面積達2.13萬hm2次,示范帶動效果明顯,綠色防控技術和推進措施不斷增強,取得了較好的建設成效。
1 集成技術
1.1 防控思路 東臺市地處北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地帶,屬暖濕季風氣候區,同時受海洋和里下河水氣調節,形成了本地溫和濕潤、雨水充沛、日照較足、霜期較短、雨熱同季、四季分明的獨特氣候,十分利于優質粳稻生產。同時,特殊的氣候條件使得多種水稻病蟲頻發重發。特別是近年來,受種植模式、栽培方式、品種更替、氣候變化等因素的影響,水稻稻瘟病、紋枯病、稻縱卷葉螟、局部地區大螟等病蟲呈重發趨勢,稻田雜草的發生面積明顯擴大,部分田塊馬唐、鴨跖草等惡性雜草的比例上升迅速,灰飛虱發生有所減輕,總體呈現惡性雜草比例上升,病害發生較重,蟲害總體減輕,但局部地區仍有重發現象的新特點。針對新情況、新特點,圍繞農藥減量增效、農業生態環境保護、農產品質量安全要求,以全省“前防、中控、后保”的防控新策略為依托[1],結合本地實際提出了“種苗處理+機藝結合+生態調控+理化誘控+科學用藥”的技術模式,建立東臺地區水稻病蟲綠色防控技術體系。
1.2 綠色防控技術
1.2.1 種苗處理 在水稻播種前,每hm2用62.5g/L精甲·咯菌腈懸浮種衣劑300g加20%氯蟲苯甲酰胺150mL加水3000mL攪拌包衣稻種75kg,防治惡苗病,且控制前期螟蟲危害,培育健壯秧苗;流水線育秧無紡布覆蓋水稻秧床,阻止飛虱、螟蟲等害蟲進入秧床危害。
1.2.2 機藝融合 水稻移栽前,示范應用激光平地機整平土地,使用加裝自動調平裝置的水田耕整機具,提高水田平整度[2]。水稻移栽后上淺水層,配合除草劑封閉控草,減少因田塊不平封草效果差的現象,同時提高栽插質量,培育壯苗減輕病害侵染。
1.2.3 生態調控 (1)種植抗病品種。選用中抗稻瘟病水平的優質粳稻品種,如武香粳113、金香玉1號。(2)合理密植。采用缽苗移栽或毯苗移栽技術合理移栽密度,提高植株群體通透性,降低植株間濕度,減輕病蟲害的發生程度。(3)科學肥水運籌。采取薄水淺栽、寸水活棵、淺水促蘗、適時擱田進行,拔節后按濕潤灌溉、干濕交替的水漿管理方式,改善土壤通氣性狀,控制水稻無效分蘗,減輕紋枯病發生危害,增強根系活力提高抗病能力[3];合理施用氮肥,尤其在水稻穗肥施用上適當減少氮肥用量,增施磷、鉀肥,減輕稻曲病的發生程度。
1.2.4 理化誘控 (1)性誘劑誘殺:示范區內投放性誘捕器15個/hm2誘殺縱卷葉螟,減少田間落卵量。(2)釋放赤眼蜂:在害蟲羽化始盛期首次釋放,每次釋放赤眼蜂15萬只/hm2,防治縱卷葉螟和螟蟲。(3)種植香根草:田埂按照1m左右種植1穴香根草,誘集大螟和二化螟。
1.2.5 科學用藥技術 (1)全面應用生物農藥。破口前5~7d和齊穗期使用井岡霉素A防治稻曲病、紋枯病,使用春雷霉素防治稻瘟病;在3~4代縱卷葉螟卵孵高峰期使用短穩桿菌懸或乙基多殺菌素懸浮劑防治縱卷葉螟等。(2)合理使用高效低用量低風險化學農藥進行應急防治。在水稻移栽后5d,結合施用返青肥使用芐嘧·苯噻酰與肥料拌勻撒施,藥后保持不淹沒秧苗心葉的水層3d以上,防除稗草、千金子以及闊葉雜草。稻飛虱發生量大時應急使用吡蚜酮進行防治;五(3)、六(4)代稻縱卷葉螟大發生時,使用氯蟲苯甲酰胺防治;在穗頸稻瘟病呈重發態勢情況下,在破口期和齊穗期用三環唑或稻瘟酰胺或吡唑醚菌酯微囊懸浮劑進行防治。(3)應用植保無人機開展統防統治。根據病蟲害的發生時間,適期開展統防統治,并將農藥包裝廢棄物及時帶回集中處理。
2 推進措施
2.1 強化行政推動 市政府將綠色防控工作作為推進農藥減量增效的重要抓手,將其列為全市農業農村重點工作的考核內容,明確各項建設要求和考核指標。市農業農村局成立局長任組長,分管局長任副組長,辦公室主任、項目辦主任、計財科長、法規科長、植保站長為成員的綠色防控工作領導小組。同時,市農業農村局利用自身優勢成立由植保、栽培、耕保、園藝等高級職稱專家組成的病蟲綠色防控技術指導服務組,并聘請省和鹽城市相關業務部門專家為顧問全程指導水稻綠色防控工作。各鎮(區)也分別成立相應組織層層分解落實,在水稻生長期進行抽查、督導,年終專題考核,保證建設成效。
2.2 強化政策扶持 政府每年安排專項資金200多萬元,用于東臺稻米綠色種植獎補;全面開展水稻農藥“零差率”配送補貼,所采藥劑按水稻綠色防控要求招標采購相關高效、低用量、低風險的農藥;水稻病蟲綠色防控示范區與水稻綠色高質高效示范片、稻米產業發展區域建設相融合,與稻米品牌建設相融合,集聚各類資源力量形成強大合力,推進水稻綠色防控工作。
2.3 強化監測預警 病蟲監測預警是精確防控的首要保障,按照《農作物重大病蟲害預測技術規范》規范監測,加大新型智能監測設備的投入與應用力度。堅持人工與智能相結合,堅持系統調查與面上普查相結合,堅持定期與不定期調查結合,全面掌握病蟲發生動態與檢查綠色防控效果,及時開展蟲情會商與信息發布,確保預警準確率達90%以上。
2.4 強化服務指導 為全面掌握綠色防控示范區建設情況,切實解決建設過程中的困難和矛盾,技術團隊所有人員掛鉤到各示范區,定期上門服務,開展病蟲調查監測,指導綠色防控物資使用,并根據病情蟲情及時組織和指導防治,切實解決生產技術難題。每年利用“科學用藥進萬家”“農民培訓工程”等活動,邀請省和鹽城市專家教授來東臺指導水稻綠色防控工作,并開展技術講座,年開展市、鎮、村三級水稻綠色防控技術培訓和新技術示范應用觀摩10次以上,培訓千人次。組建東臺植保技術交流群、水稻種植大戶群等微信交流群5個,開展線上技術咨詢與服務指導。通過省市縣專家聯手,線下線上技術聯動,理論培訓與示范應用聯推,促進水稻綠色防控水平提升。
2.5 強化宣傳推廣 在水稻病蟲防控關鍵時期,每年印發15萬份水稻綠色防控技術明白紙分發到戶,在農資經營點張貼用藥技術公告,采用村“大喇叭”與微信“小屏幕”雙管齊下,擴大防控技術宣傳力度。在江蘇衛視、中國江蘇網、東臺電視臺、東臺電臺、東臺日報等省、市、縣媒體宣傳報道東臺水稻綠色防控技術應用、工作進展和示范典型。同時,在水稻綠色防控示范基地開展農民豐收節、東臺稻米文化節等活動推介,鼓勵綠色防控稻米產品積極參加省內外品比活動,進一步擴大宣傳推廣半徑,營造水稻綠色防控氛圍,放大宣傳推廣效率,增強全市綠色防控應用水平,提升稻米品質和品牌影響力。
2.6 強化統防統治 圍繞農藥減量增效行動目標,以省聯推名錄產品為依據,大力推廣綠色防控技術和產品,倡導物理防控、生物防控優先,推行達標防治、對癥用藥和適時適量用藥,鼓勵發展多種形式的服務組織,全力推廣新型高效植保機械應用,促進統防統治與綠色防控融合發展,提升綠色防控產品在專業化病蟲害防治服務組織中的應用覆蓋面,提高農藥利用率。據統計,2020年全市水稻病蟲綠色防控產品使用面積占比達80.32%,綠色防控覆蓋率達52.63%。
3 應用成效
3.1 實現了農藥減量增效 通過持續推進水稻病蟲綠色防控示范區建設,擴大綠色防控技術應用覆蓋面,有效地降低了化學農藥用量,為全市農藥減量增效提供了有力支撐。以2020年為例測算,示范區非化學防控措施占52.63%,化學農藥折純用量805.5g,比周邊農戶自行防治區下降62.5%,防控效果在97%以上(見表1)。
3.2 擴大了東臺稻米品牌的影響力 積極組織建設基地參加稻米品牌評比宣傳活動,提升水稻綠色防控產品知名度,擴大東臺稻米品牌的影響力。連續4次組織相關建設基地參加全省“江蘇好大米”評選活動,五烈東里基地的“金滿穗”大米、溱東鮑莊基地的“溱禾”大米、五烈鎮南基地的“惜禾”大米、東臺四灶基地的“濃情宇航”大米先后均被推評為“江蘇好大米金獎”榮譽;每年在全市組織開展一次“東臺稻米”文化節,集中展示建設基地與綠色品牌聯創產品;組織建設基地大米產品參加全國性評比活動,“金滿穗”大米獲第二十屆中國綠色食品博覽會金獎。
3.3 推動了東臺稻米產業發展 以綠色防控建設基地主體-江蘇金滿穗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與有關家庭農場、規模種植大戶、稻米加工企業等稻米生產加工主體成立東臺稻米產業聯盟,定立約束章程締結利益共同體,所有水稻按綠色防控技術要求種植,對檢測合格的稻谷,進行政策扶持加價收購,并按綠色食品要求進行加工,統一使用“東臺大米”地標品牌在京東商城、商超專柜進行品牌銷售。產值較普通稻谷增加約15000~75000元/hm2,年綠色防控輻射面擴大近4600hm2,從而有力地推動了東臺稻米產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朱鳳,程金金,張國,等. 江蘇水稻生產全程簡約化綠色防控策略研究與應用[J].中國植保導刊,2021,41(01):94-101.
[2]劉強.耕整地機械在水田作業中的水平自動調整技術[J].農機使用與維修,2019(06):81-82.
[3]仲鳳翔,蔣維銀,何永垠,等.東臺市機插水稻綠色生產技術規程[J].農業科技通訊,2020(04):194-197.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