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思齊
照片是時光的定格,記憶的承載。在數碼攝影出現之前,照片多是以膠卷和相紙為載體。隨著時光流逝,膠卷或遺失或損毀,無法再用來沖洗;留存于世的老照片也往往因為濕度和光線的影響,或是保存不當,出現卷曲、發黃、裂紋、缺損等不同程度的毀壞,這對歷史研究者,以及感念舊時光的人們來說,都是一種遺憾。因此,修復照片可是一門大受歡迎的手藝活兒。
老照片修復其實是圖像修復的一種,在引入智能化以前,這是個依托專業人員的純技術活兒。早期的照片修復從原理和整體思路上來看,同紙質藝術品的修復異曲同工,是需要專業人士利用物理、化學、光學等手法,精工細作才能完成的技藝。照片原件的修復處理,工藝上涉及軟化增韌,展平,拼接,加蛇條①,修裱,定型等復雜的流程。
例如,針對一些形貌基本完整但發黃褪色的照片,常常通過溶劑或者漂白再顯影的方式來處理掉照片上發黃的硫化銀,來恢復照片色澤。針對年代更久遠、原件殘損更嚴重的老照片,往往就通過翻拍復制的方式來修復:做較長時間的曝光,用較小的光圈,或者加濾色鏡,讓老照片在復制件上呈現更清晰的影像度。但無論是原件的修復還是翻拍,其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照片受損程度的差異,在實際操作中,大量受損比較嚴重的照片并沒有得到很好地修復。
①加蛇條
也叫加補條,是紙質文物修復過程中一種添加修補條的常見步驟。
人工修復前后對比圖
隨著計算機技術及相關技術的普及,將老照片數字化儲存漸漸取代了翻拍,而圖像處理軟件也為照片修復提供了一種更簡潔易操作的方式。
當我們將老照片通過掃描或其他輸入設備完成數字化轉化以后,軟件中的機器算法會識別老照片上的各點參數,提取給定圖像中的相關有用信息,再有針對性地提供批量圖像處理方案:對有污斑的圖像,除去污斑,濾去干擾信息;對信息微弱的圖像,進行灰度變換增強處理;對失真的圖像,進行幾何校正變換,等等。特別是在處理碎片化圖像時,數字化修復具有很明顯的優勢,碎片輪廓邊緣可以通過數字算法自動匹配起來,實現無縫拼接,甚至人工處理無法實現的底片修復在數字化時代也比較容易實現。
用過P圖軟件的小伙伴們都知道,修復照片其實非常花費時間和眼力。那么AI照片修復又是怎么實現分秒重現一張老照片的呢?其實,所謂AI照片修復在機器學習領域中,用到的是一項叫作“基于神經網絡深度學習”的圖像超分辨重建技術。它是一種利用大數據建立模型對機器學習進行訓練,令機器以模擬人類大腦思維的方式來分析識別圖片的技術。簡單來說,就是向AI同學投喂足夠多的類似圖像,而擅長總結和歸納的學霸AI,就會從中得出一個基本的算法公式,再舉一反三,根據圖像上已知的點,算出周圍若干點的位置,達到一個智能識別的效果。
LINK
目前,常見的圖像處理軟件比如Photoshop、CorelDRAW等,都能讓我們借助鼠標,對老照片進行修復。
清朝珍妃老照片修復前后
其實,AI修復照片應用只是這項技術衍生出的一個方面。AI修復技術真正發揮作用的領域在醫學影像分析(幫助醫生獲取更高清的超聲或MRI影像),遙感圖像領域(提升衛星圖像質量,更好地在天氣預測、森林火災報警、地理災害預測、航空技術支持方面發揮作用),刑偵監控方面(更清晰地獲得人臉或車牌等關鍵圖像信息),以及檢測識別領域(如大熱的人臉識別,還有圖像分類、語義分割和邊緣檢測等細致的分析工作)。
在建黨百年的慶祝晚會上,革命先烈們在屏幕中清晰地向我們展露微笑,這一定是不少小伙伴最為觸動的一幕。AI時代下的跨時空情感交流也許不是什么難事,對于照片修復,我們雖然有了更優秀便捷的工具,但對于歷史,卻依然應該保持尊重和嚴謹的態度,如果對老照片過分而失真地修飾,或者隨意調侃地去更改,反而扭曲了蓬勃生長的技術之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