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號
LINK
成年人的體脂率一般為女性20%~30%,男性為12%~20%。
我們都知道,人體內最多的有機物就是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和脂肪。這些物質構建了我們的軀體,參與每天的新陳代謝,或是被攝入,或是被合成,或是被分解,但在健康狀況下,總體維持在一個恒定的水平……除了脂肪。脂肪似乎總是在躍躍欲試地形成大片組織并且躺平不動?,F代人解決了溫飽問題,但人體這個盲眼的調節系統還停留在蠻荒年代,生怕我們走在草原上餓死,所以就算身體已經成熟,脂肪卻不停地囤積。
也正是因為這樣的理由,我們日常提到體脂率時,所指的脂肪其實是“脂肪儲存量”,它以大片的組織存在,比如皮下的膘、內臟周圍囤積的花油板油,并不是人體脂肪的全部。而構成細胞膜需要的脂肪啦、肌肉內脂肪啦、調節生理的脂肪類激素啦,這些被視作維持生命必要的脂肪就被排除在外了。這是給“體脂率”定標準比較隨意的地方之一。
再者說,對于大活人來講,想要不傷害人體而取出全部脂肪來測量也不現實。在實驗室或者屠宰廠,只要愿意,我們可以輕松地解剖一頭豬,取出它的全部脂肪塊,稱重后除以全身的重量,得到一個相對精確的數字。但人顯然不可以這么操作,我們必須借助一些別的巧思來測量體脂率。以下兩種方式,豬和人都可以用。
首先是“生物電阻抗法”。脂肪組織所含水分低,比肌肉等組織更難導電,因此脂肪的多少會影響整個人體導電率的高低。電阻抗分析儀一般都有幾個外露的觸點,和人體連接,以微弱的電流穿透人體,測出導電率,給出結果。家庭體脂秤就是一種電阻抗分析儀。醫院、運動機構所用的專業人體成分儀,也是基于這種方式測量。但是,這種方式有兩個缺點:
第一,很多影響導電率的因素,比如飲水、睡眠,都會讓測量結果產生誤差。
第二,阻抗儀并不是直接給出體脂率,而是通過統計意義上的公式,用導電率推算出你的體脂率、內臟脂肪分布等等。不同的廠商,用到的公式都不一定相同;從群體到個體,也會產生誤差。
而“水下稱重法”則更加精確。脂肪組織比肌肉、骨骼密度更低,因此感謝阿基米德,感謝曹沖,我們可以通過水下稱重來推算出脂肪的重量。
我們生活中經常遇到一種完全低科技的、許多健身和健康相關的暢銷書都會引用的測算方式,那就是直接測量身高、腰圍、體重等數據,然后就能用公式得出體重指數(BMI)和體脂率等結果,但這也是基于某種群體意義上的公式來推算的,精確不到哪里去。
LINK
生活中計算體重指數通常所使用的公式是:體重指數BMI=體重(千克)/身高(米)的平方,即kg/m。
這時就體現出豬的優越性了。由于豬可以屠宰,因此我們可以在屠宰分半后(記得嗎?我們某期提到過怎么把豬分成兩半),選取其左半扇平放,拿出游標卡尺,精密地測量它某幾個點的背膘厚,比如肩部最厚處、胸腰椎結合處、腰薦椎結合處三點,計算整體的脂肪率,比卷尺精確多了。
科學家們用這種方式研究得越多,計算豬背膘厚和體脂率之間關系的公式就越精確,越適用于生產。但是正如前述,就算這么精確的測量方式,也并沒有包括必要脂肪,還有骨髓里的脂肪也被忽略了。如果要一個更精確的“脂肪率”,最簡單的方式是把豬切成小塊,用有機溶劑反復抽提它體內的脂肪來測量?;蛘哂霉强茰y量骨密度的雙能X射線吸收儀(DXA)①來測量脂肪率,也會比體脂率更精確。
但是這么鉆牛角尖的方式對養豬業的意義并不是很大,而且出于商業上的約定俗成,豬的體脂率實際上是摘去頭、蹄、毛和內臟計算的。總之,在雙重標準的語境下,單憑“15%”這個數字,很難給人類什么參考價值。
①雙能X射線吸收儀(DXA)
這個技術是采用低劑量的X射線通過不同組織(骨骼或軟組織)后的能量差異來區別不同結構的穿透性(密度)。該技術被用于測定骨密度(BMD,bonemineral density),并作為診斷骨質疏松的“金標準”。
豬和豬之間的體脂率,也不可一概而論。品種不同,性別不同(有三種性別,因為要加上閹割后的公豬),飼料和管理手段也不同,會造成千差萬別的體脂率。
豬的諸多品種按用途可以分為脂用型豬、腌肉型豬和兼用型豬。顧名思義,脂用型豬脂肪多,背膘厚,身體短粗;而腌肉型豬細長苗條,體脂率低,肥育期短,比較適合做培根、火腿什么的。后者來源于幾百年間亞洲豬和歐洲豬的混血,所以很多腌肉型豬呈現白色,這種顏色的豬在古代不多見。兼用型則居于兩者之間,比較全能。
不過,“腌肉脂用型”這種命名方式帶有古代肉類短缺的深深烙印。因為古代人缺乏高熱量的食物,所以自從人類把野豬馴化成家豬,就開始選育囤積脂肪比較多的品種,并且把它們圈養起來限制活動。它們增肥不一定有多快,但一定會有一個非常肥碩的結局。村里有的是時間,就跟去銀行存定期一樣,慢慢地用一到幾年的時間把豬養大。周期長,脂肪也能沉積更多風味。
到了冬天,東西方的農民都會把豬宰了,就算不吃新鮮的肉,先吃內臟,也要制作培根、火腿、臘肉、香腸這類腌肉,以度過沒有油水的漫漫長冬。歐洲人腌肉的時候,把肥膘割出來用鹽腌制,慢慢轉化成一種叫白膘的豬油膏,而我們是用高溫把新鮮的脂肪煉出豬油膏和脂渣。
到了近代,商業化要求增肥更快的豬,脂肪組織和肌肉、骨骼比著誰先長大,而肥膘的薄厚倒沒有那么重要了。并且,人也越來越不愛吃肥肉了,所以現在流行的豬種刻意地選擇了不是那么肥的。這也就解釋了為什么體脂率低的腌肉型豬多是現代商業豬種,而脂用型豬多是傳統豬種,并且后者的存欄量早已經處于劣勢。
國外曾經做了一項DXA測試,實驗測得,豬的體脂肪率從9.3%到24.3%不等,平均水平在18.2%左右。所以,如果真的要給你的減肥大業增添一個理由的話,豬還是能有一定貢獻的。但另一方面,能夠決定你體型和體脂率的,包含了遺傳、飲食、生活習慣、運動情況等多種因素,千萬不要只瞄準在豬舍里吃吃睡睡的豬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