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穎平

摘要: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增長,高層建筑在城市里面已經成為主體。但隨之而來的問題是高層建筑的防火設計,這關乎人們的財產生命安全。本文結合相關規范、通過具體案例展開論述,希望能為高層建筑的防火設計提供參考。
關鍵詞:建筑防火設計;平面布局;登高場地
一、前言:
目前隨著我國人口的日益增長,為了滿足人類居住和生活工作的要求。高層建筑已經成為城市的主體建筑。隨之帶來的是高層建筑的撲救難度、救援難問題日益增大,這就需要設計人員在設計階段提早重視考慮。重視建筑的消防道路、救援場地在火災撲救中就尤為重要。據統計因為消防車道、撲救場地不符合要求造成建筑物火災無法撲救的現象不斷出現,給國家和人民造成了極大的經濟財產和人員傷害的損失數不勝數。
二、高層建筑登高場地規范要求:
《建筑設計防火規范》50016—2014第7.2.1條規定高層建筑應至少沿一個長邊或周邊長度的1/4且不小于一個長邊長度的底邊連續布置消防車登高操作場地,該范圍內的裙房進深不應大于4m。建筑高度不大于50m的建筑,連續布置消防車登高操作場地確有困難時,可間隔布置,但間隔距離不宜大于30m,且消防車登高操作場地的總長度仍應符合上述規定。
7.2.2 消防車登高操作場地應符合下列規定:
1場地與廠房、倉庫、民用建筑之間不應設置妨礙消防車操作的樹木、架空管線等障礙物和車庫出入口。
2場地的長度和寬度分別不應小于15m和10m。對于建筑高度大于50m的建筑,場地的長度和寬度分別不應小于20m和10m。
3場地及其下面的建筑結構、管道和暗溝等,應能承受重型消防車的壓力。
4場地應與消防車道連通,場地靠建筑外墻一側的邊緣距離建筑外墻不宜小于5m,且不應大于10m,場地的坡度不宜大于3%。
7.2.3建筑物與消防車登高操作場地相對應的范圍內,應設置直通室外的樓梯或直通樓梯間的入口。
三、設計案例分析:
今天我們就《建筑設計防火規范》50016—2014第7.2.2條要求消防救援場地與民用建筑之間不應設置妨礙消防車操作的樹木、架空管線等障礙物和車庫出入口。展開進一步研討。消防救援場地與建筑物之間是否可以設置下沉廣場?
如圖:
救援場地與13層高層建筑(49.20m)之間滿足救援場地間距的要求。救援場地與建筑之間有9m寬的下沉步行街。
規范對救援場地的設置目的解釋為設置救援場地的目的是為滿足撲救建筑火災和救助高層建筑中遇困人員需要的基本要求。對于高層建筑,特別是布置有裙房的高層建筑,要認真考慮合理布置,確保登高消防車能夠靠近高層建筑主體,便于登高消防車開展滅火救援。因此大多數設計師就認為,救援場地的目的只要滿足消防車輛可以到達就可以,他們認為云梯車的操作是用臂長的,消防水車是有噴射距離的,都可以到達建筑物。然而正真的火災救援是什么?
案例分析:延安某住宅小區,地下室為商業步行街。住宅建筑與救援場之間設置下沉式步行街,是否滿足規范要求。
這就要追究到著火后的處理流程。
1、首先我們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消防法》、《機關、團體、企業、事業單位消防安全管理規定》,單位必須按照自己的實際情況制定《滅火救援預案》。一但發生火災單位必須立即組織力量撲救,鄰近單位應當給予支援。
組織機構是為完成救援任務、實現事故應急救援目標而設置的,組織機構包含以下內容:
1.應急指揮部
指揮部職責:指揮協調各職能小組和義務消防隊開展工作,迅速引導人員疏散,及時控制和撲救初起火災;協調配合公安消防隊開展滅火救援行動。
2.義務消防隊(滅火行動組)
義務消防隊職責:現場滅火、搶救被困人員。
3.疏散引導組
疏散引導組職責:引導人員疏散自救,確保人員安全快速疏散。
4.安全防護救護組
安全防護救護組職責:對受傷人員進行緊急救護,并視情轉送醫療機構。
5.火災現場警戒組
火災現場警戒組職責:控制各出口,無關人員只許出不許進,火災撲滅后,保護現場。
6.后勤保障組
后勤保障組職責:負責通信聯絡、車輛調配、道路暢通、供電控制、水源保障。
7.機動組
機動組職責:受指揮部的指揮,負責增援行動。
2、消防隊接到火警,必須立即趕赴火災現場,救助遇險人員,排除險情,撲滅火災。
《消防法》第四十五條規定消防救援機構統一組織和指揮火災現場撲救,應當優先保障遇險人員的生命安全。火災現場總指揮根據撲救火災的需要,有權決定下列事項:
(一)使用各種水源;
(二)截斷電力、可燃氣體和可燃液體的輸送,限制用火用電;
(三)劃定警戒區,實行局部交通管制;
(四)利用臨近建筑物和有關設施;
(五)為了搶救人員和重要物資,防止火勢蔓延,拆除或者破損毗鄰火災現場的建筑物、構筑物或者設施等;
(六)調動供水、供電、供氣、通信、醫療救護、交通運輸、環境保護等有關單位協助滅火救援。
根據撲救火災的緊急需要,有關地方人民政府應當組織人員、調集所需物資支援滅火。
從以上單位與救援局及各部門的救援組、撲救人數來看,救援場地與建筑物之間無路面貫通的情況,撲救和救援人員是無法多方位,多途徑到達建筑物內進行正常的救助和疏散的。并且規范要求建筑物的主要出入口都設在救援場地一側。其他立面救援撲救會增加難度和救援時間。
四、消防車到達火場時間和不同建筑的火災疏散時間。
有很多設計師認為消防車來救援的時候人早都疏散完了,還會有這么多人嗎?事實是什么。城市消防站的建設一般要求管轄中隊到達火場的路程不超或15分鐘。
我們看一下《消防應急照明和疏散指示標志系統技術標準》GB51309-2018中不同建筑的火災疏散應急時間是多少。
規范第3.2.4條規定系統應急啟動后,在蓄電池電源供電時的持續工作時間應滿足下列要求:
1 建筑高度大于100m的民用建筑,不應小于1.5h。
2 醫療建筑、老年人照料設施、總建筑面積大于100000m2的公共建筑和總建筑面積大于20000m2的地下、半地下建筑,不應少于1.0h。
3其他建筑,不應少于0.5h。
就是說在消防隊實施撲救的同時,還會有各個組織在這個時間內持續救援、組織大樓內部人員疏散、滅火。
結論:
因此,建筑與救援場之間設置下沉式步行街廣場,是不滿足救援和滅火需求的。同理消防場地與建筑物之間有水面,溝壑、也是無法滿足救援要求的。希望設計師們以后注意到這一點,保證建筑的救援通道暢通,給人民生命和財產贏得更多寶貴的時間。
參考文獻:
[1]《消防法》
[2]《建筑設計防火規范》2018版
[3]《消防應急照明和疏散指示系統技術標準》
[4]《機關、團體、企業、事業單位消防安全管理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