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
摘要:為了提高水保工作的效率和質量,應重視水保措施的優化配置。結合實際情況和需求,選擇合適的優化配置方式,如梯田建設、營造水土保持林、封育治理及建設水利水保工程等,始終堅持合理利用土地資源、因地制宜及加強土地治理和開發有機融合等基本原則,提高資源利用率,通過水土保持工作的落實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堅實基礎,不斷提高環境質量。為當地農業發展提供支持,促進社會經濟建設的平穩有序進行及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水保措施;優化配置;梯田建設
治理水土流失的主要方式有水保工程及農田耕作等,不同的措施之間存在一定差異,且應用優勢及功能也有區別。為了發揮水保措施的實際作用,需要相關工作人員做好合理優化配置,保證方式選擇的科學性及適用性,從而得到良好的水土保持效果。
1.水保措施優化配置過程中應堅持的原則
1.1合理利用土地資源
開展水土保持措施優化配置工作的過程中,應該明確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則,增強與當地自然變化規律及交通條件結合意識,認真分析實際地貌,保證水保措施優化配置的合理性。在開展水土保持工作時,應始終堅持土地資源開發利用的合理性,通過分析當地經濟發展狀況,樹立正確的農業發展理念和目標,做好土地資源的科學規劃,針對不同土地類型選擇差異化優化配置方式。
1.2水保措施優化配置應因地制宜
為了保證水土保持措施優化配置工作的質量,應始終遵循層層攔蓄及因害施防的基本原則。由于不同地區的氣候變化規律及地質條件存在差異,以上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水土流失情況,為了保證優化配置措施具備更強的針對性,應做到因地制宜,強化優化配置方式的可行性。例如通過綜合考慮上下游及左右岸面的實際情況,結合產生的水土流失問題,制定合理的治理方案,從而獲得更顯著的水土保持效果。
1.3加強生物和工程措施有機結合
在開展水保措施優化配置工作時,應始終堅持生物及工程措施結合的原則。水土保持工作的綜合性很強,涉及到的范圍廣泛,內容較為復雜,主要有牧業、農業以及林業等,為了提高工作質量和效果,不能缺少以上相關部門的團結合作及協調發展,結合實際情況和根本需求,制定科學且完善的治理方案。與此同時,各部門在開展自身工作的過程中,應增強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及農業措施的結合應用意識,做好科學布局,利用工程措施養生物,并利用生物措施實現對工程的保護,通過相互利用促進水土保持工作的有序開展。
1.4增強治理與開發融合意識
開展水土保持工作的過程中,為了讓水土保持工作得到更多的資金支持,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幫助農民增產增收,具體指在保護水土資源的同時做好水土資源的合理開發和利用。為了實現以上目標,對水土保持措施優化配置工作人員提出更高要求,在各項工作的開展和落實過程中,始終堅持治理與開發有機結合的基本原則,在保證生態效益的基礎上創造更多的經濟效益,強化水土流失治理工程的綜合效益。工作人員應站在短期利益及長期發展的角度做好研究分析,采用多元化建設管理方式,不斷開發和創新經濟型產品,帶動當地經濟發展。
2.提升水保措施優化配置水平的有效對策
2.1選擇梯田建設的優化配置方式
通常情況下,相對較為有效的常用水保措施優化配置有梯田建設、建立水保林、栽植經果林、封育治理、農耕措施及水利水保工程。其中梯田建設方式有著較高的利用率,工作人員應增強應用意識,結合實際需求,選擇適用性強的改造方式,合理控制梯田與村莊之間的距離,節約運輸環節的成本,保證梯田土質適合農作物種植的基礎上讓梯田之間具備有效連接,成片式種植和管理。除此之外,應該合理控制坡度,保證在25°以下,為梯田的綜合性建設提供堅實基礎。為了提高梯田布局的合理性,工作人員在建設梯田時,應控制好田面平整度,一旦發現大彎就順勢建設,若遇到小彎就選擇取直。如果農田有灌溉需求,則需重視灌排溝渠的設計,有效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創設良好的作物生長環境。
2.2利用營造水土保持林的方式
在進行水保措施優化配置的過程中,營造水保林是能夠得到顯著成效的重要方式。在開展水保林建設工作時,應重視幾個注意事項。首先,合理選擇樹種,通常會優先選用油松和側柏等,此類樹木具有根系發達和適應能力強的特點,同時具備較強的耐旱性能,能夠有效提高苗木的成活率和強化實際綠化效果;其次,整地環節有著重要作用和意義,工作人員應重視整地作業,結合地質條件選擇合適的整地方式,保證土地不被破壞的前提下做好適當調整,通常會優先選用魚鱗坑;最后,合理控制樹木栽植密度,創造良好的通風條件,保證日光照射充足,將樹木之間的距離控制在2m左右,設置3m的行距,數量控制在1667株/公頃。
2.3采用栽植經果林的方式
經果林的種植不僅可以起到水土保持的作用,還能為當地的農民創造一定的經濟收益。首先,選擇苗木的過程中,應優先選用枝干健壯、品種純正及根系發達的種類,同時具備較強的抗病蟲害性能,高度范圍為80—100cm,地徑應在1.5m以上;其次,種植的過程中做好株距控制,實際距離約4m,行間距為5m,種植密度為500株/公頃;最后,采用邊種植邊埋土的方式進行苗木的栽植,結合修剪樹盤和灌水工作,為了減少樹木的水分蒸發,應利用地膜覆蓋穴面。
2.4增強封育治理方式的應用意識
因為在部分地區存在水土流失面積過大的情況,同時缺乏良好的立地條件,生態環境缺少保護,嚴重阻礙水土保持工作的順利開展。為了解決此類問題,工作人員應充分利用封育治理的方式,此種手段具體指將水土流失狀態嚴重且上游人口少的荒地封禁,主要針對部分林區邊緣區域開展封育治理工作。結合實際需求和土質條件,采取合理的管護措施,為生態系統的自我修復提供良好的條件,提高區域內植被的恢復能力,有效維持當地生態平衡,改善生態環境。
2.5充分利用農耕措施
在水保措施優化配置過程中,農耕措施較為常用,且能夠得到理想的水土保持效果。通常情況下,農耕措施中主要包括地膜覆蓋、登高耕種及少耕免耕等,其中地膜覆蓋的應用范圍最為廣泛。通過采用地膜覆蓋的方式能夠維持土壤中的濕潤度,充分發揮保護地表土的作用,尤其在部分存在嚴重風蝕現象的地區,為了有效遏制風蝕,主要采用地膜覆蓋的方式利用片石鎮壓地膜,減少土壤中水分的蒸發,為農作物的正常生長提供良好的條件,從而達到水土保持的基礎上增產增收的目的。
2.6加強水利水保工程建設
為了提高水土保持措施優化配置的合理性及科學性,獲得更加顯著的水土流失治理效果,應增強水利水保工程建設意識。當地政府部門可以通過采用修建蓄水池的方式收集雨水,為農田澆灌提提供便利條件。工作人員需要保證蓄水池位置選取的合理性,為了得到更好的蓄水效果,通常會選擇地勢較低的區域建造蓄水池。通過利用蓄水池中收集的雨水開展澆灌作業,可以在節約水資源的基礎上有效防治水土流失。
結語:
為了強化水土流失治理效果,應該重視水保措施優化配置工作,為當地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及經濟效益的創造打下堅實基礎。常用的水保措施優化配置手段較多,且具備各自的優勢和特點,需要工作人員結合治理區域內的土質條件及當地的氣候變化規律選擇合適的優化配置措施,有針對性的開展相關工作,有效維持生態平衡的基礎上幫助農民增產增收,充分體現水土流失防治工作的有效性,促進當地經濟穩定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韓建林.水土保持優化配置具體措施分析[J]. 2021(2019-6):132-134.
[2]李鳳鳴,賈天會,李純乾,等.遼西北水土保持措施優化配置成效與經驗[J].水土保持應用技術,2018(4).
[3]馬進福.水土保持措施優化配置成效與經驗[J].農業科技與信息,2018,556(23):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