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恒

摘要:在新時期下,生態環境保護理念在各行各業中的應用逐漸朝著更加寬泛的方向而不斷的發展,尤其是對河流濕地生態景觀規劃設計已經成為社會上廣泛關注的問題,在實際設計時需要相關設計人員做好宏觀性的管理以及協調,尊重生態環境的規律,并且將生態環境保護和土地資源開發進行相互融合,從不同的角度來優化整體的規劃設計效果。本文論述了河流濕地生態景觀規劃與設計的方法。
關鍵詞:河流濕地;生態景觀;景觀規劃;景觀設計
在自然界中,濕地為特殊的生態系統,是水生生態系統向陸生生態系統轉變的過渡地帶,有助于改善生態環境,為了防止在新時期下我國生態環境破壞問題的加劇,在進行河流濕地生態景觀規劃和設計工作中,設計人員需要以維持生態平衡為主要出發點,充分利用現有自然資源,做好生態植物的科學規劃及調整,在內部搭建更加穩定的生態系統,提高整體的保護效果。
一、河流濕地的景觀生態功能分析
(一)生態功能
在濕地中可以調節地下水和地表水之間的平衡,使兩者能夠保持協調發展的狀態中,例如在地下水過多時,濕地會汲取地下水,降低地下水位。當地下水不足時,會根據本身的資源及時的補充地下水,從而使地下水能夠保持在基本平衡的狀態中。不僅可以防止在地區中出現較嚴重內澇災害也,有助于實現資源的科學調配,防止出現資源浪費等問題。因此在實際工作中需要科學利用這一系統來提高整體生態效益,設計人員需要更加科學的完成城市濕地景觀生態規劃設計,將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進行相互的融合,做好植物的科學搭配,這樣一來可以給植物提供更加休閑的棲息地,全面提高整體的生態豐富度,改善生態系統。并且充分發揮濕地本身的優勢,調節水資源,滿足現代化城市發展的需要,提高資源的保護效果。
(二)環境功能
河流濕地的景觀生態功能還體現在改善周邊環境中,例如濕地生態系統能夠調節自然界中的各種污染,其中包含了一些植被能夠通過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品釋放出氧氣,適當的提高自然界中的含氧量。同時植物能夠吸收二氧化碳,也可以吸收其他有害氣體,達到真正的凈化空氣效果。另外濕地景觀生態功能,還可以凈化水源,例如其中包含了大量的藻類,能夠分解一些有害物質和污染物,達到良好的分解效果。最后。河流濕地系統能夠緩解當地的水土流失問題發生程度,減少是流失發生的次數,通過增加植被覆蓋的方式來提高整體的管理效果,防止對周邊環境造成一定的損傷。
(三)文化功能
河流濕地的文化功能也是較為突出的,例如可以當此作為良好的旅游資源,為人們提供更加休閑而娛樂的環境,適當的改善人們的生活質量。具備較強的美學價值,以此來充分的發揮實力系統的優勢。
二、河流濕地景觀生態規劃的原則
由于河流濕地的優勢較為突出,在實際設計規劃工作中,要防止對周邊環境造成一定的破壞,利用現有的資源做好科學的設計,從而使得濕地系統的優勢能夠得到充分的發揮。在實際設計時需要以生態功能為根本,科學利用現有的植物資源,不要一味的追求多樣性,要兼顧生態系統的科學性,以此來搭建更加協調的生態環境。其次,在景觀規劃設計時,還要遵循人性化的工作原則,落實以人為本的工作原則,以人們對植物的需求科學的搭配好不同的植被,并且不要破壞原有的生態系統建設令人滿意的自然景觀,考慮人們休息和對生態環境的要求,以此來提高整體設計的滿意度。最后在實際設計時還需要遵循美學原則,例如要給人們帶來良好的藝術感覺,適當的提高自然生態效果,彰顯人文設計的優勢,遵循豐富性和多樣性的原則,以此來提高整體的設計效果。
三、河流濕地景觀的設計規劃
(一)種植植物的規劃
在河流濕地景觀中主要組成部分為植物,規劃的好壞影響濕地景觀的觀賞性,因此在實際工作中需要相關設計人員加強對這一問題的重視程度,通過植被的融入,搭建更加協調的生態系統,以次來充分的發揮濕地系統本身的優勢。在實際設計時要注重植被的美感以及豐富性,并且和周邊環境相互的協調,不斷的完善整體的設計方案,提高植物的生長率。在設計之前需要考察不同植物的生長特點以及對周邊環境的要求,根據不同植物的生長習性,更加科學的規劃整體的設計方案,并且注重色彩的搭配,保證生態環境本身的多樣性和生態性。搭建層次性較強的濕地生態系統,為人們后續的觀賞和環境保護提供重要的基礎。
(二)區域性的規劃
大多數河流濕地系統的面積較大,為了達到良好的設計效果,在實施的工作中可以采取分層次和區域性的規劃設計思路,以此來提高整體的工作效果。在規劃上可以采取圈層的模式,從核心區域再到緩沖區域,逐層劃分,以此來提高整體的規劃效果。在核心區域中為主要的原始生態系統,這一區域沒有過多的開發,保留原始的風貌,在實際設計時,要遵循當地植物多樣化的原則,減少植物的融入,盡可能的保持原有的風貌,從而提高整體的設計效果。在緩沖區域中可以適當的增加人為因素,例如融入外來植物等等,并且可以根據植物的特點搭建不同的植物群落,滿足人們后續的觀賞要求。值得注意的是在植物搭配時要遵循生態性的原則,以提高植物的生長率為主,做好科學的搭配,以此來提高整體的規劃水平。在最外圍區域中可以設置各種設施供人們游玩和休閑,主要是面對城市居民開放,可以適當的增加其他植物的配置比例,在保留原有風格基礎上,更加科學的調配好不同的植物,提高整體的設計效果。
(三)濕地系統的完整性
原有河流濕地系統本身的動物和植物較多,并且也是組成濕地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規劃設計時要保證其本身的完整性,不破壞已有的生態系統,以此來提高整體設計效果。在此基礎上要加入設計中的元素,滿足人們的觀賞需求,同時也要保護當地生態系統組成,這樣一來可以設置出生態化的濕地景觀生態系統,為后續的規劃工作奠定堅實的基礎,逐漸完善整體的設計方案。其次在設計時要找到當前濕地系統中的薄弱環節,通過人為的方式做出適當的調整和改善,例如增加一些植物提高濕地系統植物的自然適應能力,從而為生物多樣性提供重要的支持。
(四)文化因素的融入
在景觀生態規劃設計時,也要適當增加文化因素,滿足人們在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不斷的提高整理設計的文化內涵。在實際設計中需要考慮各個因素之間的獨特性以及文化藝術,注重文化的創新以及傳承文化景觀的利用,要在歷史知識的背景下建設出具有文化傳承的基地。例如可以根據河流濕地系統周邊的村落,深入的調查人們所認同的文化因素以及一些民俗文化等等,共同的融入到濕地景觀系統中,全面增強整體的規劃內涵。另外在濕地周邊可以設置相對應的文化廣場和浮雕詩畫廣場等等,也可以定期開展民族文化活動,依據河流濕地景觀系統來為人們的生活提供必要性的娛樂活動。這樣一來不僅可以使人們更加認同當地的文化,還有助于通過河流濕地景觀,了解當地的傳統文化實踐良好的傳承,不斷的豐富其中的設計內涵,以此來提高整體的設計效果。
結束語:
在新時期下,我國出臺了相對應的方案來保護我國珍貴的河流濕地系統,在進行景觀生態規劃中需要相關設計人員從生態性的角度來進行各個景觀的科學搭配,同時通過自然和人為的相互協調,滿足人們在觀賞方面的需求。根據植物景觀多樣化的設計,搭建穩定較強的生態系統,不斷的發揮濕地系統本身的優勢,凈化周邊的空氣,滿足我國當前環境保護的需要,提高整體的設計效果。
參考文獻:
[1]孫飛. 河道濕地生態景觀設計與管理淺析[J]. 農業與技術,2019,v.39;No.337(20):171-172.
[2]柳云彤. 河道濕地生態景觀設計與管理淺析[J]. 數碼設計(下),2020,009(002):7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