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布
假期剛剛結束,上班時同事見面,互相問候彼此在家過得如何。談論起老父老母,張翔眉頭一皺,說他和老父親也就半年沒見,這次忽然感覺到父親對他說話細聲細氣,還常常說“謝謝”。說起父親變得如此小心翼翼、客客氣氣,甚至有點卑微,張翔嘆了口氣。看得出來,他有點心酸。
忽然間,父母變得小心翼翼了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一些曾經很干練甚至有些嚴厲的父母開始迎合子女。洪婧婧感覺到這個變化,是從兒子出生開始的。
洪婧婧的老家在山西。研究生畢業以后,她選擇留在北京發展。在這座城市里工作、戀愛、結婚,每年只有過年的時候才回家看望父母。四年前,婧婧生孩子。為了方便照顧她,母親特意從老家趕來。沒多久,婧婧就因為生活上的瑣事和媽媽產生了一些矛盾。孩子出生以后,情況變得更糟了。
年輕一代的育兒方式和老一輩有著非常大的不同。某次,婧婧媽媽給孩子喂飯的方式讓她很不接受,于是她非常直接地指出了媽媽的錯誤。后來,她發現媽媽在家里變得小心翼翼,只要她一提到哪里不對,媽媽就連忙道歉,有時候甚至會手足無措,看她的臉色行事。洪婧婧才意識到自己的話說重了。后來孩子上了幼兒園,媽媽要回老家,怎么留都留不住,說不想給她們添麻煩。每次說起這件事,她都特別后悔,“我說話太直接了,沒有重視媽媽的感受。”
當我問另外一位朋友“是否存在理想的代際溝通”時,她的回答是肯定的。42歲的商琳是一位心理咨詢師,她和父母有著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但可以做到互不相擾,還能保持著良好的溝通。“父母老了以后變得卑微,這個表達聽起來感覺非常凄涼。某種程度上說,這是心理上沒有適時分離造成的。實際上父母與子女心理上的分離本應在孩子剛剛成年的時候就完成。所謂的分離不是指脫離關系,而是尊重彼此的選擇和生活方式,不過多地干涉和指責。”說到這里,商琳在電話那頭嘆了口氣,“其實最好的代際關系應該是父母和子女互相成就。關系需要雙方經營,而不是簡單的‘我要你怎么做’。可惜許多人都繞不過這個彎來。”
然而,問題在于無論父母是否繞過了這個“彎”,我們都需要在成年以后審視自己與父母的關系。尤其是人近中年,該如何與父母相處?
試試用“育兒理論”對待父母
在各類家庭關系中,老年父母與成年子女的代際關系,也被稱為“成年期親子關系”,是存在于父母與子女之間的一種雙向作用的重要人際關系。
為什么許多年紀大的父母在與子女交往的過程中變得小心翼翼?除了心理咨詢師提到的心理上沒有適時分離的原因之外,或許還因為每個人的潛意識里都害怕被拋棄。衰老的本質就是一天比一天變得無力,人歲數大了,生理固然會退化,他們也正逐漸喪失著對生活的掌控能力。在一些家庭中,父母一直圍著孩子轉,從未有過真正屬于自己的灑脫生活。而當子女成年,甚至成家之后父母才被迫與之分開,年紀大了又不得不聽從于子女的安排。
當他們不再是社會的主角時,孤獨感便會漸漸襲來,人是懼怕孤獨的。一些老人好像在一夜間變得像青春期的孩子一樣“叛逆”。子女越不讓做什么,就越是要做。折騰的目的,是想獲得家庭成員的關注。
社會的高速發展,智能產品的快速迭代,對老年人不太友好。他們很難迅速又熟練地掌握各種新產品的使用方法。現如今到處都是手機的應用場景——消費用手機付款,打車要用手機,導航要用App,疫情期間去哪兒都需要掃碼。手機里的各種程序,程序里的每一個功能,他們即便學了很久也還是會忘記一些操作,只好問子女。子女們卻常常因此變得不耐煩:“我不是教過你很多遍了嗎?怎么又忘了!”
類似的說話方式還有:“我和你說多少遍了不要買這些東西!”“跟你說你也不懂,別瞎操心了。”“那些都是騙人的,你為什么不聽話?”“哎呀你不要再嘮叨了。”我們在不經意之間固守著我們所謂的原則和界線。當父母超越了我們所謂的原則和界線時,指責便脫口而出。
父母養你的時候又何曾生分過?過去,我們是孩子,在家等待爸媽回來,現在我們是大人,爸媽在家等我們回來。他們不是空巢老人,更像是每天在家的大兒童。你該如何對待一個兒童?或者說,你是否能像他們當年對待你一樣,有足夠的耐心對待他們?
俗語里常常將老人比作“老小孩”。或許,我們在對待父母的態度上,真的可以借鑒一些育兒理論。
自體心理學派創始人海因茨·科胡特曾提出過一個觀點,認為父母在教育孩子時,應該秉持著“沒有敵意的堅決,不帶誘惑的深情”的原則。接納孩子的感受、立場、心理需求和情緒,對孩子報以無條件的愛。我們或許也該用這樣的方式對待父母,接納他們的感受和情緒,接受他們的壞脾氣。不論發生什么,用更包容的心態去面對,帶著充分的愛和足夠的理解,這樣才能讓父母在暮年獲得充足的安全感。
這樣對誰都好。畢竟,在對抗性的親子關系中,沒有勝者。
尋找情感的密碼
如果我們具備穩定、共情、安撫的能力,常常贊美、肯定父母的行為,滿足他們內心對于情感的需求,支持他們的愛好,有話好好說,不要動輒不耐煩,父母們就會陽光許多。
馬東在某一次節目里談到母親,說有一次媽媽買了一款包,廣告里說這款包是歐洲皇室訂做,原價過萬,活動價只要幾百元。知道這件事后的馬東卻對媽媽說:“包真漂亮,您真有眼光。”情商高如馬東,便是掌握了代際關系的“情感密碼”。愛開玩笑的李誕大概也掌握了“密碼”,在某個談論起父母的場合中他也曾說道:“讓父母走進我們的內心,讓他們始終都有參與感,才是最好的孝道。”
這是一個流行不停鞭撻原生家庭的時代。也許父母年輕時不懂得教育方法,觀念守舊還頑固不化。可誰又是完美的呢?他們也都是在摸索著成長,學著做父母,我們要允許他們犯錯。正如韓劇《請回答1988》里的爸爸曾對德善說的,“爸爸也是第一次當爸爸”。
我們和父母的關系來自血緣。這是一種扯不開,剪不斷,不能選擇,不能改變,也無法解除的關系。中國人不喜歡直接說“愛”,含蓄的表達是我們的習慣——這并沒有什么不好。老一輩的愛通常體現在一桌豐盛的菜飯上。接受愛,表達愛的方式,可能是狼吞虎咽吃下媽媽做的飯,陪爸爸下上一盤棋,常常陪他們一起出門散步,度過愉快的時光。
你拼命長大時,父母正在悄悄衰老。朱自清寫父親的文章,年輕時讀了并無感觸。只有人到中年時,父母真的老了,偶然想起那篇散文的末尾父親的信,才不禁唏噓起來——“我身體平安,惟膀子疼痛厲害,舉箸提筆,諸多不便,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
父母在,家就在。父母是我們精神上的后盾。當后盾在家里安坐,人生之路便不再懼怕無常。總有一天,你的父母不再能理解你所學的東西,他們只能在電話里讓你保重身體,然后一邊垂垂老去,一邊盼你回家。
父母在電話里的口頭禪通常是:“什么都不要買,家里什么都有!”
他們或許確實不需要東西,他們只是需要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