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艷,吳曉月,黃雪鳳
近年來伴隨著手術技術的不斷發展,顱內破裂動脈瘤夾閉術后硬膜下積液及繼發慢性硬膜下血腫發生的情況在不斷降低,對于未破裂的動脈瘤手術嚴重并發癥的發生率能夠控制在1%左右,但是術后出現硬膜下積液及繼發慢性硬膜下血腫的發生率為2.0%~5.2%[1-2]。對于手術后病人出現的硬膜下積液,部分病人能夠通過自行吸收的方式解決,但是大部分病人會引發慢性硬膜下血腫,一旦出現此種現象則需要通過鉆孔引流的手術進行進一步治療[3-4]。對于伴有心腦血管疾病的病人來講在積液的處理上更為困難,因此做好硬膜下積液及繼發慢性硬膜下血腫的預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5]。本研究以夾閉手術治療的顱內破裂動脈瘤病人作為研究對象開展研究,探討顱內破裂動脈瘤夾閉術后硬膜下積液及繼發慢性硬膜下血腫發生的危險因素,現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擇2015年7月—2019年7月夾閉手術治療的顱內破裂動脈瘤病人80例為研究對象,男35例,女45例,年齡28~62(45.49±5.77)歲;體質指數20~25(23.12±0.74)kg/m2。本研究在醫院倫理委員會的審核批準下進行,病人知曉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病人均通過醫學影像檢查確診為顱內動脈瘤[6];②病人及家屬依從性高;③年齡>18歲,且愿意接受開顱夾閉手術。排除標準:①病人沒有采用開顱夾閉手術進行治療,選擇其他手術治療方法;②病人再次出現出血,在等到手術治療的期間;③病人手術后出現急性硬膜下血腫的情況。
1.3 護理方法 對80例病人進行術后護理,給予病人吸氧、24 h心電監護,保持病人呼吸道通暢。對出現發熱癥狀的病人進行物理或藥物降溫,保護病人的腦細胞。嚴格控制病人的血壓,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進行及時調整,盡可能地保持病人血壓平穩,避免病人再次出現出血情況。給予病人相應的心理護理,幫助病人緩解情緒,積極地面對疾病。為病人進行體位護理,能夠幫助病人改善預后。
1.4 觀察指標 選擇病人的年齡、性別、動脈瘤部位(頸內動脈瘤、大腦中動脈瘤、大腦前動脈瘤、前交通動脈瘤、多發動脈瘤)以及有無術后腰大池引流情況為觀察指標。對觀察指標進行顱內破裂動脈瘤夾閉術后硬膜下積液發生的單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8.0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行χ2檢驗,采用例(%)表示;危險因素分析采用單因素分析與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顱內破裂動脈瘤夾閉術后硬膜下積液及繼發慢性硬膜下血腫發生的單因素分析 單因素分析結果表明:不同年齡、動脈瘤所在的部位以及術后腰大池引流史的病人顱內破裂動脈瘤夾閉術后硬膜下積液及繼發慢性硬膜下血腫發生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顱內破裂動脈瘤夾閉術后硬膜下積液及繼發慢性硬膜下血腫發生的單因素分析 單位:例
2.2 顱內破裂動脈瘤夾閉術后硬膜下積液及繼發慢性硬膜下血腫發生的影響因素分析 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表明:年齡、動脈瘤所在的部位以及術后腰大池引流史是影響顱內破裂動脈瘤夾閉術后硬膜下積液及繼發慢性硬膜下血腫發生的主要因素(P<0.05),見表2。

表2 顱內破裂動脈瘤夾閉術后硬膜下積液發生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顱內破裂動脈瘤夾閉術后硬膜下積液及繼發慢性硬膜下血腫發生的概率為1.0%~5.1%[7-8]。顱內動脈瘤是由于大腦內部的血管出現異常而造成的動脈瘤,從形狀上來看就像是在血管上長了“葡萄”一樣,顱內動脈瘤一旦出現破裂,就會給病人帶來生命危險,通常病情緊急,需要快速地檢查顱內腫瘤的破裂情況,根據具體的情況采取治療措施[9]。夾閉手術治療是顱內破裂動脈瘤病人中常用的治療方法,雖然能夠幫助病人治療疾病,但是容易出現手術后的硬膜下積液及繼發慢性硬膜下血腫等問題,給病人的康復造成一定的影響。因此,需要對顱內破裂動脈瘤夾閉術后硬膜下積液及繼發慢性硬膜下血腫發生的危險因素進行研究,通過單因素與多因素分析找出其中主要的影響因素[10-12]。
本研究結果顯示:年齡、動脈瘤所在的部位以及術后腰大池引流史是影響顱內破裂動脈瘤夾閉術后硬膜下積液及繼發慢性硬膜下血腫發生的主要因素(P<0.05)。年齡≥60歲、動脈瘤部位位于大腦中動脈、有術后腰大池引流史是顱內破裂動脈瘤夾閉術后硬膜下積液及繼發慢性硬膜下血腫發生的危險因素。分析原因可能為:①年齡較大的病人血管非常脆弱,且因為老年便秘時用力排便會升高病人顱內壓,因此發生顱內破裂動脈瘤夾閉術后硬膜下積液及繼發慢性硬膜下血腫的危險性較大[13]。②臨床研究表明:動脈瘤的部位是造成術后硬膜下積液的重要原因[14],與本研究結果相符,可能與手術過程中蛛網膜下隙的開放有關。手術中處理顱內動脈瘤一般需先解剖蛛網膜下隙及腦池等以避免對腦組織造成損害,然而過多地分離蛛網膜會造成術后愈合過程中形成粘連等,易引起硬膜下積液等并發癥發生[15]。大腦中動脈瘤手術過程中需要更多地分離蛛網膜,所以引起顱內破裂動脈瘤夾閉術后硬膜下積液及繼發慢性硬膜下血腫的可能性更大。③有術后腰大池引流史是顱內破裂動脈瘤夾閉術后硬膜下積液及繼發慢性硬膜下血腫的危險因素,可能與腰大池引流增加了血腫內外滲透壓壓力差有關[15]。相關研究顯示,性別是影響顱內破裂動脈瘤夾閉術后硬膜下積液及繼發慢性硬膜下血腫發生的主要因素,男性病人更易發生術后硬膜下積液及繼發慢性硬膜下血腫,可能原因為男性病人會參加更多的社會行為,出現頭部的晃動以及頭部撞擊的可能性更大,另外高齡男性的前列腺增生會導致排尿困難,長時間用力排尿會增高顱內壓,使術后發生并發癥的可能性增大[15]。而本研究結果顯示,不同性別的病人發生術后硬膜下積液及繼發慢性硬膜下血腫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可能與本研究樣本量較少有關。相關研究顯示,術后采用合理的護理方式為病人提供更為針對性的護理,能夠降低相關并發癥的發生率,促進病人身體恢復[16-17]。因此,在顱內破裂動脈瘤夾閉術后應重視對年齡≥60歲、動脈瘤部位位于大腦中動脈、有術后腰大池引流史病人的護理,采取針對性的護理措施減少硬膜下積液及繼發慢性硬膜下血腫等并發癥的發生[18-22]。
綜上所述,年齡≥60歲、動脈瘤部位位于大腦中動脈、有術后腰大池引流史是顱內破裂動脈瘤夾閉術后硬膜下積液及繼發慢性硬膜下血腫發生的危險因素,護理人員應引起注意,根據危險因素對病人采取針對性的護理措施以減少術后病人并發癥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