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恩平
(福建省海盛交通投資有限公司,福建 三明 365000)
該箱涵位于龍巖市永定區洪山鄉旅游公路K0+220處,長度37.5 m,結構寬度5.6 m,開挖深度為5.1 m,屬于危大工程,如1表所示。

表1 龍巖市永定區洪山鄉旅游公路情況表
基坑開挖處地質情況及周圍環境描述如下:
(1)地質自上而下分別為2.1 m素填土層、3 m粘土質砂層。
(2)工程地點周圍空曠,無近距離構造物及管線,周邊均為農田,坡頂無荷載及動載。
(3)經過現場坑探測量,素填土層無地下水,砂質粘性土層在標高182.4 m處出現地下水。
根據現場地質及環境調查,該箱涵基坑開挖四周無相鄰建筑物,地形平坦空曠,恰逢枯水季節,地表水少,地質條件良好,適合無支護放坡施工。
因開挖深度超過5 m,達到5.1 m,為了確保基坑壁穩定、安全,計劃基坑分兩級開挖,因開挖土質主要為砂質粘性土,參照GB50268-2008《給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驗收規范》中表4.3.3中的邊坡坡度取值,按1∶1放坡開挖。同時在兩級間設1.0 m寬平臺,基底四周各留1.5 m工作寬度(用于設置坑邊排水溝、碼放護坡土袋及作業寬度),基坑頂邊緣留有護道1.0 m,基坑四周2 m范圍內嚴禁堆土,機動車輛嚴禁在邊緣行走形成動載。施工期間,加強對基坑邊坡的觀測,出現異常情況及時啟動應急預案。
(1)基坑穩定性的計算
根據所提供的地質勘察報告,土質物理力學性能參數為:粘土質砂天然含水量19~22%,塑限含水量15.5~18.4%,容重,γ=19 KN/m3,粘聚力c=10 KPa,計算內摩擦角θ=21°,挖方坡腳β=45°邊坡高度安全系數取K=1.3
試求基坑邊坡的穩定安全高度H=
解:根據《簡明施工計算手冊》(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江正榮、朱國梁編著)p61查穩定系數為θs>12
由H=(θs×C)÷(K×γ)得
H=(12×10)÷(1.30×19)
=4.9 m
經計算基坑邊坡的穩定安全高度為4.90 m,放坡后基坑每一級開挖邊坡高度不大于3.50 m(基坑分2級放坡)
結論:基坑邊坡穩定安全。
(2)滲水量的計算
根據K0+220(1-4.5×4.5)鋼筋混凝土箱涵的結構尺寸,計算如下:
底面積:基底寬5.6+1.5×1.5=8.6 m,長37.5+1.5+1.5=40.5 m,面積=8.6×40.5=348.3 m2。
側面積(粘土質砂層182.4 m以下):(40.5×1.8+8.6×1.8)×2=176.76 m2。
滲水量按粘土質砂滲水經驗數據取值q1=q2=0.16 m3/h
基坑滲水量=(348.3+176.76)×0.16=84 m3/h
(3)水泵的選用
水泵進口直徑以英寸表示時流量Q=5D2
當直徑D為3吋時,水泵流量Q=5×3×3=45(T/h)相當于Q=20~60 m3/h潛水泵。
水泵的選擇:84×1.5=126,即3吋的潛水泵4臺即可。
(1)施工準備
①清理開挖范圍內障礙物,測量放樣基底平面位置及基坑開口線,灑生石灰線標記,并在基坑四個角點設保護樁,以便后續施工校核。
②按照已經擬定的總體方案,設置好臨時用電,并應配備電力應急系統;根據現場地形規劃好出土運輸路線,修筑施工便道;提前做了截水、排水方案。
③選用合適的施工機設備,配備足夠的抽水設備,指定專門負責的施工人員、安全人員,并對參與本項施工的技術、管理人員、機械手等作業人員進行詳細的技術交底,讓大家領會施工意圖,掌握施工數據和控制重點。
(2)基坑開挖
①根據地質土層組成情況,在素填土層與粘土質砂分界處設開挖平臺,從基底往上第一級開挖高度按3 m控制,剩余高度作為第二級開挖,高度約為2.1 m;基坑邊坡坡度均按1∶1來控制;兩級間設平臺,平臺寬度按1 m控制。
②因箱涵靠北側有農田、灌溉溝渠等,且地質很差,不具備便道修筑條件,因此在箱涵南側修筑便道,由此出土。
③因基坑開挖深度較深,且寬度較大,地下水豐富,箱涵基底有0.5%的流水波,為了開挖后能及時施作坡面防護,減少對基坑的擾動,故選用兩臺300型大型挖掘機進行雙機作業,從出口往進口方向、全斷面開挖,一次成活,1#挖機負責開挖、修整邊坡及甩土作業,2#挖機配備4臺運輸車負責裝運土方。
④開挖過程中,施工人員不間斷跟測,以控制基底高程、邊坡坡度、基底坡腳位置三項指示為主,確保平面位置及高程一次到位,避免欠挖和超挖,不再進行二次機械修整。同時觀察邊坡穩定情況,及時采取措施。
⑤基底應預留一層30 cm厚土用人工清底找平,避免超挖和基底土遭受擾動。在距坑底標高30 cm處,測出水平線,釘上小木撅,然后用人工將預留土層挖走。同時由兩端軸線(中心線)引樁拉通線(用小線或鉛絲),檢查距坑邊尺寸,確定基坑寬度標準,以此修整槽邊,最后清除坑底土方。
⑥完成基坑開挖后應及時組強驗基,應及時施作底板及涵身結構,避免長時間暴露及擾動。
(3)基坑排水
①基坑開挖前應在頂部四周開挖線2 m外開挖環形截水溝,用于攔截地表水和雨水流入基坑,沖毀坑壁,浸泡基坑。
②基坑邊坡平臺開挖完成后,及時安排人工在平臺坡腳開挖20 cm×20 cm的平臺截水溝,并用M7.5砂漿硬化,用于收集上一級邊坡匯水,集中在低點通過急流槽引入基底排水溝。
③基坑底設置30 cm×40 cm排水溝,并在基坑四個角處設直徑不小于600 mm的集水井,其深度應低于基底設計標高50~100 cm,集水井與基礎結構邊緣的位置一定要留足安全距離,根據滲水計算,采用4臺3寸潛水泵進行排水。
④集水溝溝底縱坡1~5‰,集水井可用編筐、圍護,防止泥沙堵塞。所有基坑集水抽水到坑頂2 m外臨時排水溝排往下游方向。
(4)邊坡防護
①因砂性土層孔隙多、滲水量大,長時間滲水易造成坑壁失穩,導到坍塌,基坑開挖后為防止滑坍,對第一級坑壁采用土袋護壁,堆碼時砂袋的上下層和內外層應相互錯峰,搭接長度宜為1/2~1/3,堆碼密實整齊。
②為了避免第二級素填土層坑壁裸露,下雨沖刷邊坡,上部采用塑料布覆蓋,塑料布上口要比邊坡邊緣多鋪2 m,下口要壓入砂包袋1 m以上,塑料布接口搭接1 m,采用Φ8鋼筋長1.2 m間距1 m進入錨固,并用砂包袋壓住,緊貼坑壁。
(5)基坑監測
①邊坡開挖完成后,大型箱涵施工周期相對較長,土體應力釋放加上外部因素的影響,必須對基坑穩定進行監測。
②在基坑四周設沉降與穩定觀測點,觀測點布設在施工區域以外,要求通視良好、交通方便,地基堅實且能長期保存。
③觀測的內容包括,基坑坑緣、頂面上有無裂縫,坑壁有無松動塌落現象發生、支護結構水平位移,地下水位,基地隆起等。
④監測的方法

表2 邊坡監測方法
在觀測過程中,如出現異常情況,應立即進行檢查,處理完畢后,方能繼續觀測。觀測資料應及時收集整理和匯總分析,以指導施工和提供處理數據。
(6)基坑開挖施工安全措施要點
①基坑開挖必須由專人進行指揮,開挖前先明確地下物的情況(位置、埋深、材質、結構尺寸、重要性等),然后在進行土方開挖施工。
②現場開挖過程中,對不明構筑物及不明管線不得擅自拆除和毀壞,以免造成嚴重后果。溝槽附近要設有明顯的安全警示牌。
③機械行駛道路平整、堅實;施工便道使用石渣土鋪墊,經常修整,防止作業時車輛下陷、側翻。
④開挖邊坡土方,嚴禁切割坡腳,以防導致邊坡失穩。
⑤機械挖土分層進行,合理放坡,防止塌方、溜坡等造成機械傾翻、機械施工區域禁止無關人員進入場地內。挖掘機工作回轉半徑內不得站人或進行其他作業。挖掘機、裝載機卸土,應待整機停穩后進行,不得將鏟斗從運輸汽車駕駛室頂部越過;裝土時人都不得停留在裝土車上,挖基時應備有便于出入基坑的爬梯等安全設施。
基坑坍塌是公路橋涵建設中重要危險源之一,極易造成群死群傷安全事故,通過對該箱涵無支護深基坑開挖的施工技術總結,從地質調查,邊坡穩定性及滲水計算、總體施工方案擬定等施工技術,到開挖過程各重點、要點的作業細節操作、施工安全措施要點以及基坑監測等全面的總結,對橋梁、涵洞施工中各類無支護基坑開挖,特別是中小型項目的施工人員有一定的指導和參考意義,實現提升基坑施工技術及安全管理水平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