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璇
(山西省交通規劃勘察設計院有限公司,山西 太原 030032)
橋梁上部結構是指橋梁支座以上(無鉸拱起拱線或框架主梁底線以上)跨越橋孔部分的總稱,上部結構設計是橋梁工程設計重要內容,對保證橋梁整體質量和安全、穩定運營有重要作用,需要引起相關人員的高度重視,對包含地形地勢、跨徑條件、墩身高度和經濟性等在內的各項要素進行綜合考慮,以選取出常規跨徑條件下適宜的上部結構形式,包括空心板、T梁和小箱梁等。
在山區高速公路中,由于受到地形地貌和水文地質條件因素的影響,橋梁十分常見。從現有工程經驗可以看出,在常規跨徑范圍內(即8~40 m),如果橋梁跨徑在16 m以內,則其上部結構形式建議采用空心板;而如果橋梁跨徑在16 m以上,則其上部結構形式除了可以采用空心板,還可采用小箱梁與T梁等。在確保上部結構形式性能可以達到要求的基礎上,怎樣才能保證經濟性,是設計人員必須充分考慮的。不同跨徑條件下以上三種橋梁上部結構形式的經濟性如下。
(1)在40 m跨徑條件下,T梁與小箱梁的造價比分別為1 690.9和1 547.5;(2)在30 m跨徑條件下,T梁與小箱梁的造價比分別1 326.0和1 266.8;(3)在25 m跨徑條件下,T梁與小箱梁的造價比分別1 241.8和1 209.2;(4)在20 m跨徑條件下,T梁與小箱梁的造價比分別1 197.5和1 190.6;(5)空心板造價比為1 256.4。
為切實做好橋梁上部結構的設計,不僅要滿足經濟性方面的要求,還需綜合考慮各類上部結構形式優缺點,在對比和選擇具體上部結構形式時,通過綜合考慮來確定。對于空心板結構,其優點為施工工藝相對成熟,預制方便,使用范圍廣泛;缺點為使用時容易產生支座脫空和絞縫脫落等病害;對于T梁結構,其優點為結構保持連續,工藝相對成熟,預制方便和單孔跨徑相對較大;缺點為橋下的整體視覺效果相對較差,高度偏高;對于小箱梁結構,其優點為橋下的整體視覺效果良好,結構保持連續,工藝相對成熟,單孔跨徑相對較大,具有良好的抗扭能力與結構剛度;缺點為吊裝重量大,對設備有著很高的要求。根據以上結果可以看出,若從造價方面講,在20 m的標準跨徑條件下,以小箱梁的造價達到最低;在20~40 m的跨徑條件下,同樣以小箱梁的經濟性為最低。
以上三種橋梁上部結構形式有其各自的優缺點,在實際的設計工作中應充分考慮橋梁所在位置的地質條件、水文地質、地形地貌和實際交通運輸條件,然后通過綜合考慮選擇適宜的上部結構形式。
山區高速公路地形有很大的起伏,為適應地形起伏變化,橋梁墩身高度也趨于變化,選擇具體上部結構形式時,應對橋墩高度予以充分考慮。為了確定不同墩高可能對上部結構造成的影響,分析T梁和小箱梁兩種橋梁上部結構形式在不同墩高條件下的經濟指標,結果如表1所示。

表1 不同墩高條件下上部結構形式造價指標
從表1數據可以看出,如果橋梁平均墩高在35~40 m范圍內,則其上部結構形式以40 m連續T梁為宜;如果橋梁平均墩高在25~35 m范圍內,則其上部結構形式以30 m連續T梁為宜;如果橋梁平均墩高在18~25 m范圍內,則其上部結構形式以25 m簡支T梁位移;如果橋梁平均墩高在18 m以內,則其上部結構形式以20 m簡支箱梁為宜。除此之外,為保證橋梁質量,在墩高超過30 m情況下,其上部結構形式應優先考慮先簡支后連續形式。
為更深入的分析和評價墩高對跨度帶來的影響,以現有的研究成果為依據可獲得墩高和造價之間的關系,即:當橋梁墩高在35~50 m范圍內時,與30 m跨徑相比,40 m跨徑的造價較低,同時能有效縮短工期,基于此,在35~50 m的墩高條件下,以40 m跨徑為宜,應優先考慮;當橋梁墩高在30~35 m范圍內時,需根據橋梁所在位置的地形地勢、長度與跨越要求等確定適宜的跨徑;當橋梁墩高在15~30 m范圍內時,與40 m跨徑相比,30 m跨徑的造價較低,而且采用40 m跨徑難免增加運輸難度,不利于施工效率、安全和進度,故在15~30 m的墩高條件下,以30 m跨徑為宜;當橋梁墩高在20 m以內時,與30 m跨徑相比,20 m跨徑的造價較低,而且采用20 m跨徑時能方便運輸與安裝,結構還有較大的剛度,能有效縮短工期,減小吊裝重量,保證整體結構的簡潔性與美觀性,故在這一墩高條件下以20 m跨徑為宜。
某山區高速公路橋梁的橋址為水庫大壩以下1 km處,橋梁高度在7~15 m范圍內,對其上部結構進行設計的過程中,提出了如下兩套方案。
方案一:小箱梁+現澆梁,從水庫和匝道上跨越的部分采用連續現澆箱梁,其它橋跨均為小箱梁。從水庫干渠跨越時,為盡可能減小阻水的面積,在設計過程中采用獨柱墩,其它橋墩則為雙柱墩。
方案二,空心板+現澆梁,從水庫和匝道上跨越的部分采用連續現澆箱梁,其它橋跨均為空心板,從水庫干渠跨越時,為盡可能減小阻水的面積,在設計過程中采用獨柱墩,其它橋墩則為雙柱墩。
對于以上兩套方案,在美觀性方面,方案一的跨徑相對較大,無明顯柱林現象,美觀性良好,而方案二跨徑較小,有明顯的柱林現象,美觀性不足;在舒適性方面,兩套方案的結構均連續,有良好舒適性;在經濟性方面,方案二稍低于方案一。通過綜合對比,以方案一為推薦方案,且經實踐,驗證了這一上部結構設計方案的合理性與可行性,在上部結構設計中所采用的方法及原則值得類似橋梁工程參考借鑒,從而不斷提高山區高速公路橋梁上部結構設計技術水平。
綜上所述,上部結構設計是橋梁工程設計重要內容,在實際的設計工作中,應考慮很多方面的因素,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所選上部結構形式的技術可行性和經濟合理性,為之后的橋梁施工建設和通行使用奠定良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