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查方
(湖南科技職業學院 藝術設計學院,長沙 410004)
2020年《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將勞動教育納入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明確了今后教育工作的目標任務,為培養高素質人才指明了方向。
實踐育人是以學生所學理論知識為基礎,將教學方式不斷拓展,為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發揮空間,幫助學生提高綜合能力的同時,建立學習的自信心和趣味性。《意見》明確勞動教育是在系統的文化知識學習之外,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學生參加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讓學生動手實踐、出力流汗,接受鍛煉、磨煉意志,培養學生正確勞動價值觀和良好勞動品質,是高校實踐育人的具體內容與有效載體,是培養高素質人才的必要條件,也是實踐育人的基本手段和有效手段,豐富了實踐育人的內涵。勞動教育具有顯著的實踐性,與實踐育人在內容和性質上具有內在的一致性。在實踐育人體系推動下,高職院校加強實施勞動教育意義重大。
要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養體系。勞動教育貫穿德智體美各環節,發揮著樹德、增智、強體、育美的育人價值,是國民教育的重要內容,不僅利于推動教育體系的構建,也是落實立德樹人、建設教育強國的必然要求。
2019年《國務院關于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的通知》指出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只是教育類型有所不同,只有職業教育現代化才有教育現代化,要著力培養大國工匠、能工巧匠等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國家職業教育發展目標和人才培養目標,與新時代下高職院校開展勞動教育的目的正相契合,實施加強高職勞動教育,是推進職業教育現代化、完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有利途徑。
高等教育要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高等職業學校要為服務區域經濟發展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隨著我國經濟邁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和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經濟轉型和產業升級對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和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在高職院校實施勞動教育,增強學生競爭意識和勞動觀念,是為中小微企業的技術研發和產品升級提供優質人才,服務國家經濟發展的現實需要。
《意見》指出,近年來一些青少年中出現了不珍惜勞動成果、不想勞動、不會勞動的現象,勞動的獨特育人價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視,勞動教育正被淡化、弱化。這種現象在高職院校學生群體中表現尤為突出。以湖南科技職業學院藝術設計學院為例,該院學生既有一般高職生的共性,也有其作為美術特長生的個性。據調查,他們普遍勞動能力不足,勞動意識不強,勞動習慣尚未養成;重視腦力勞動,輕視體力勞動,勞動觀念淡薄;拈輕怕重,缺少艱苦奮斗的精神;好高騖遠,缺乏腳踏實地的勞動精神,勞動教育整體現狀不容樂觀。究其原因,主要來自于學生、家庭、學校和社會四方面。
藝術生較一般高職生整體文化水平不高,學習態度相對懶散,吃苦耐勞的精神欠缺。學生綜合素質參差不齊,個性張揚,向往自由,不受常規約束,更容易養成自由散漫的生活習慣。
藝術生家庭條件一般都比較優越,獨生子女居多,父母長輩從小溺愛,重點關注學生的學習和身體,很少或從不讓他們參與家務勞動或者其他社會生產服務活動,導致他們勞動意識觀念薄弱,沒有養成勞動的習慣和能力。
中小學階段學校重視應試教育,普遍存在唯分數、唯升學的問題,即使開設勞動教育課程,開展勞動實踐,但形式單一,以打掃衛生為主,勞動周期和時長也未得到保證,導致勞動教育不深刻,流于形式,無法真正樹立學生的勞動觀念。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急功近利的浮躁之風盛行,傳統的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的觀念根深蒂固,這些因素都深刻影響著藝術生的價值觀,使他們一方面幻想通過不勞而獲達到人生巔峰,一方面又表現出安于現狀、甚至消極沉淪的狀態,漠視勞動,缺乏積極進取的奮斗精神。
根據2020年7月教育部《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指導綱要》),高職院校藝術設計專業勞動教育應重點結合專業特點,加強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培養必備的勞動能力和積極的勞動精神,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和品質。
結合藝術生特點,按照理論夠用原則,圍繞勞動精神、勞模精神、工匠精神、勞動組織、勞動安全和勞動法規等方面,精心設計教學方案,聘請理論素養較高的專業教師,獨立開設勞動教育課,開足16課時教學,保證教育效果。思想政治理論課可單獨安排2個課時,著重講解馬克思主義勞動觀。將馬克思主義勞動觀自覺融入專業課、大學語文、中國傳統文化、心理健康教育和就業指導等各類課程,輔助開展勞動理論教育,通過顯性和隱性教育相結合,使學生確立正確的勞動思想觀念。
高職生職業勞動技能培養是高等職業教育的重點,通過創新勞動技能實踐模式,有機滲透勞動精神和工匠精神,使勞動教育實現內化于心,外化于行,達到潤物無聲、潛移默化的教育效果。以湖南科技職業學院藝術設計專業為例,該院堅決摒棄“滿堂灌”的教學方式,采用項目教學法和任務驅動法,抓住藝術專業特點,科學設計課堂實踐練習,學生分組或單獨練習,教師按照普遍要求和分類指導相結合的原則,引導學生交流討論和互幫互助,并對學生作品進行完善和提高。學生在這種教學過程中,不僅動手能力得到鍛煉,專業技能不斷提升,吃苦耐勞、團結合作、嚴謹細致的工作態度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無形中得以樹立。
職業院校可以通過專業實習、實訓、創新創業等實踐環節,開展勞動教育,完成學生的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湖南科技職業學院藝術專業歷來重視實踐育人,有著優良的育人傳統和基礎。依托專任教師特長,成立國畫、素描、數字媒體設計、創新創業等名師工作室,組織學生參加各類專業技能競賽和創新創業大賽。同時,將實訓課堂搬到室外校外,利用校外豐富的教育資源開展實踐教學,比如在植物園開展寫生、攝影課,去宜家家居和國金中心實地考察,利用寒暑假深入華容和溆浦等地開展美麗鄉村建設行動。加強校企合作,密切聯系企業教師,將勞動教育適時適度融入頂崗實習,提高學生勞動素養。在此基礎上,高職藝術生勞動教育還可根據專業特點,通過易班、微信公眾號等網絡平臺,線上線下相結合,開展教室、宿舍、圖書館設計裝飾大賽,到敬老院、孤兒院等公益機構,舉行衛生打掃、環境美化等志愿者活動。成立陶瓷社、布藝社、手工社、插花社等學生社團,開發勞動新形態,實現專業勞動技能與日常生活勞動雙融合。進一步深化校企、校地合作育人機制,充分利用校外育人資源,拓展實踐基地,切實提升勞動教育效果。
《指導綱要》要求以勞動教育目標、內容要求為依據,將過程性評價和結果性評價結合起來,健全和完善學生勞動素養評價標準、程序和方法。可采取直接評量和間接評量等考核評價工具和方法,構建全過程、動態的多元化多層次考核評價體系。以湖南科技職業學院為例,該院藝術設計專業應發揮學生、家長、教師、圖書館、企業、地方、社會機構等育人主體的評價作用,按照實踐考核為主、理論考核為輔,平時表現評價與學段綜合評價相結合,采用筆試、實操、勞動報告等評價方式,結合勞動類型、次數、時間、強度、難度、創造性、效果等要素,合理設置評價標準,通過“量化+質化”的模式,全面考核評價學生勞動方面的知識、技能、態度、情感、精神等表現,形成立體化評價體系,保證評價結果客觀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