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梅芳 廣西廣播電視臺
新時期,社會群眾對接受非遺熏陶的需求不斷提升,同時也對非遺的文化宣教提出了多樣化的需求,希望在文化館中能夠獲得更多的非遺知識、優質的文化服務和多方面的文化體驗。但是目前文化館等提供的非遺文化宣教功能還是較為單一,主要圍繞字面的展示而展開,并且在展示中還存在著作品不夠豐富,形式不夠鮮活等問題,因此難以提高群眾的興趣。所以,要推動非遺的保護和宣傳,加強對相關文化場館的建設和管理勢在必行。
在互聯網時代,多媒體快速發展,影視傳播等新的方式為非遺宣傳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不少國家重點目錄中的非遺已經走上了央視的舞臺,在一些文化綜藝中亮相。但地方的非遺還是存在傳播渠道有限的問題,因此需要借助信息技術的顯著優勢,豐富場館的非遺宣教功能,打造新的非遺展示平臺,提供更加與時俱進的非遺體驗服務,滿足社會群眾的需求。
隨著人們文化水平的提升,人們對于美的鑒賞能力也有了較大的提高,人們在對非遺的欣賞過程中也催生了相關的文創經濟的發展,近年來對于文創產品的需求大大提高。盡管目前很多文化館或者第三方機構經授權進行非遺相關文創產品的設計和生產,但是個別成功的典型不能代表行業的現狀,整體而言文創產品的開發尚有很大的空間。
人才隊伍不足或者專業水平不夠是目前高校教育與社會行業發展之間的矛盾之一,非遺保護和宣傳也不例外。不少文化機構、博物館等缺乏年輕的、專業人才的充實,不僅在傳統的講解崗位、管理崗位缺乏新鮮血液,同時計算機技術和新媒體運營等方面也缺乏人才的支撐,長期下去將會對非遺保護和宣傳造成阻礙。
傳播效果增強。傳統廣告的推廣方式是單項的,而影視傳播會在推廣的過程當中讓目標用戶參與進來,提供更好的觀看體驗,非遺與觀眾之間的互動性增強,傳播效果更好。新媒體不僅使企業宣傳品牌的方式多元化,而且還可以更好地降低廣告的成本。過去很多品牌的信息,在傳統媒體時代,要花巨資去推廣;而在新媒體時代,傳播的創意決定了流量,只要創意可以打動人心,自然會有人去推廣。提升了廣告的創意空間創意是決定廣告成敗的關鍵一環,但是創意是可遇不可求的,而新媒體的傳播方式和手段,正好彌補了傳統媒體創意枯竭的問題[3]。接觸面更廣泛。不僅僅是可以通過自媒體、電視上傳播,也可以進行一些媒體傳播。人們是隨時都喜歡關注媒體事情,并且好的媒體內容也會吸引大眾的眼球讓他們更好的重視起問題的嚴重性。
借助如節慶日等特殊時間點,依托學校、民間藝術館或專題展示館等場所開展非遺宣傳,鼓勵群眾積極參與非遺的傳承保護。并建立完善制度,形成非遺保護的長效機制,建立完善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普查、重點項目的保護和傳承、使用與開發等制度,制定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具體的保護細則[4]。市縣兩級依托群眾藝術館和文化館,全部成立非遺保護中心,明確專人開展普查保護工作,形成了非遺保護的長效管理機制。
第一,吸納社會群眾力量,組建專業帶業務的普查隊伍,力求覆蓋各村和社區,通過普查隊伍發動鄉鎮、街道、社區基層工作群體參與非遺現狀的調查,全面梳理非遺分布情況,整理非遺名錄,深度挖掘民間民俗文化,為開展非遺傳承和保護夯實基礎。第二,加強普查隊伍素質培訓,通過邀請專業人員講解、實操訓練等方式,提高普查隊伍工作專業性,確保普查工作順利推進,提高收集上來的資料素材、基礎數據真實有效。第三,加強民間文化場館的建設和管理。一方面增設文化空間,建設文化館、藝術館等對本地現有的非遺文化進行保護和展示;另一方面借助原有場館,豐富展示作品的內容,因地制宜設計展示形式,提高對本地群眾的吸引力,滿足群眾接受文化熏陶的需求,凝聚集體力量保護非遺。第四,加大非遺申報力度。對照標準積極申報本地達標的非遺,使更多優秀的非遺產省級、國際級名錄。
第一,保障資金投入,做好非遺保護基礎工作。以資金保證為基礎,組織人力物力,做好非遺分門別類地收集、加工、整理、歸檔工作,力求非遺傳承和管理的全面覆蓋和高質量落地。第二,保障資金投入,打造數字化非遺平臺。一方面可以以地區為單位,在文化管理部門的牽頭之下,將本地非遺轉化為數字化的展現形式,在平臺上進行展示和傳播,讓地方非遺不受時空條件限制,得到更好的傳播,發揮更大的魅力。需要指出的是,在進行文化數字化轉化的過程中需要尊重非遺本身發展規律,選擇視頻、音頻、圖片等合適的方式進行數字化的保存。另一方面可以借助數字化非遺平臺對本地的文化館等文化窗口進行管理,建立虛擬展廳等,或者針對具體主題開辟云上展館等模塊,豐富其展示的渠道和形式,既可以吸引更多、更加年輕的群體對非遺作品的關注度,讓非遺資源得到更好的傳播和傳承[5]。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蓬勃發展,新媒體方興未艾,成為當前更受歡迎的傳播方式。新媒體改變了信息傳播的方式,也為非遺在普通社會群眾之中的傳播提供了新的可能性。第一,為非遺相關活動的宣傳提供了便利。在地方組織非遺活動之后,可以借助各種新媒體對活動進行報道,借助新媒體信息傳播速度快、瀏覽量大的特點,及時擴大活動影響力,非遺第一時間近距離地走進公眾。第二,借助新媒體開展群眾性線上互動活動。借助微信公眾號、抖音、B 站等平臺,開展一系列圍繞非遺的形式新穎有趣,能夠吸引群眾參與的活動,如視頻展演、有獎競猜、“我與非遺的故事”等,通過在線活動激發參與,宣傳保護非遺。第三,借助新媒體推動文旅發展。將文化與旅游相結合是當前旅游業發展的一大特點,而非遺的引入正好可以豐富文旅的內涵,開展非遺體驗,非遺參觀等旅游活動,既是對文旅事業的推動,也是對非遺的創新性保護。借助新媒體打造如“非遺旅游專線”等載體,讓游客線上線下活動雙重體驗,進一步感受非遺魅力所在。
非遺故人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瑰寶。但是隨著文化多元化的發展,非遺的生存狀況遭遇挑戰。互聯網的時代發展越來越快,同時我們也很依賴互聯網的存在,利用影視傳播來進行對非遺的保護和宣傳是一個好辦法。通過影視傳播可以讓人們更好地去了解非遺的含義和它的重要性。保護非遺是連接民族情感的紐帶,同時也促進了民族團結,維護了世界文化多樣性和創造性,促進了人類共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