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玉亭 張新寧 上海大學新聞傳播學院
歷史學家雷頤曾談道,“任何東西,沒有圖像,沒有文字,在歷史上就是不存在的。”紀錄片就是國家的相冊,是幫助這個時代銘記歷史的重要見證,而紅色紀錄片本身就具有意義。遺憾的是,紅色題材紀錄片由于其政治立場、歌功頌德式的講述和僵化的制播模式,使其很少在新媒體平臺出現,比如抖音、快手等。而現在很多年輕人獲取信息的方式大都是從這些網絡平臺獲取,這就導致紅色紀錄片的傳播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從而形成傳播渠道的短板。2019 年《十一書》的橫空出世給紅色紀錄片的創新打開了一扇門。《十一書》以播出后11 天達到兩億的播放量引起強烈反響,數據顯示觀看人群60%以上的是30 歲以下的年輕人,并且在短視頻平臺也引起了廣泛關注,2020 年1 月17 日,被評為2019 年度中國最具影響力十大紀錄片之一。從一定程度上來說,《十一書》能夠在眾多紀錄片中突出重圍獲取這么大的關注度是有很大研究意義和價值的,同時也為新媒體時代紅色歷紀錄片的傳播提供了新的創新思路與研究范式。
提起紅色紀錄片,大家的傳統印象就一味的灌輸歷史背景的演變,使其看起來又紅又專,空洞乏味,由于過于想要強調其意識形態上的重要性從而將個體過于拔高忽略了其真實情感的表現。一味的歌功頌德,弘揚紅色精神,觀眾并不買賬只會適得其反,而《十一書》巧妙地選取了11 位共產黨人的真實書信,以此為切入點進行展開人物個體的故事,以情動人。這11 位革命先烈來自不同年齡層,不同的職業背景,也有不同的身份,每一個人物分為一集,但是整體構成一個系列,雖然只講述了11 位歷史人物但是卻代表了無數共產黨員在崗位上的堅守,充滿對家人的愧疚,對勝利的堅信以及對國家的熱愛,最終形成超越他們每一個個體的情感與力量。
《十一書》選題上避免了千篇一律的從講英雄事跡到戰爭故事的,大改歌頌贊揚的情感表達,以書信的形式帶我們走進當下的歷史事件,利用人們喜歡用“短、平、快”的方式獲取更多信息,謀求用最短時間獲取最大能量的信息。雖然這部微紀錄片體量短小,但是他用精簡的歷史背景介紹加上人物感情故事的表達,使得整體既有邏輯又不失溫度。其中在網絡平臺播放的彈幕中有很有多網友表示“有被戳到淚點”。在平均每集僅有5 分鐘的《十一書》中,創作者找到的突破口正是情感。在影片敘事內容上,沒有用太多的篇幅去講述英烈們正面經歷的重大歷史事件,而是將其作為背景介紹以家書為媒介,側重于以情動人,聚焦事件對人造成的情感影響。這也是值得我們思考的一點,對于紅色文化而言,短小并不意味著直白、淺顯表達,依然要啟發大眾對相關歷史問題進行深入思考。發生的歷史事件只是人物故事背后的載體,我們最應該關注的還是處在這個背景下的人,以及其當時的心態和情感。
紅色紀錄片最大的局限性是歷史影像、圖片和歷史資料的挖掘,有一些歷史是無從取證或者根本沒有留下任何的影像資料,《十一書》選取書信這一集情感與紀實特征的元素,令人耳目一新。看似小小的一封信,其背后能挖掘的故事正是最具感染力的。“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在戰爭期間一封書信對于許久不能見面的家人來說是意義很大的,它也是戰士們與家人在那個年代連接的唯一紐帶,其中有很多寫給家人的書信,每一封字里行間都充滿了對家人最質樸最真實的言語表達,讓我們看到了一個被還原成普通人的“同齡人”,而非圣賢一般的英雄楷模,讓我們感受到其實這些革命先烈他們和我們一樣,拉近了觀眾與英烈的關系,從而在觀看過程中感知他們的信仰與力量,最終實現作品價值觀的傳遞。
《十一書》演繹的方式區別于以往單純的以解說詞(“上帝之聲”)駕馭畫面,它的每一個單獨的篇章都由一位明星主講或出鏡演繹,以第一人稱的方式把人物的內心活動和情感表達出來。片子采用旁觀解說+情景演繹+追溯歷史三條線索進行沉浸式講述,一共邀請了牛犇、呂中、張嘉譯、李建義、吳樾、楊爍、海清、杜淳、張藝興、黃軒、趙秦、楊奇鳴12 位文藝工作者作為主講人,帶領觀眾走近11 位歷史人物,聆聽紅色故事。這11 位人物有我們已經熟知的趙一曼也有的是我們不曾了解過的賀頁朵,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身份:共產黨員。
《十一書》在內容上敘事體量雖然偏小,但在制作方面做到精簡細化,突出情感標的表達,深化主題的含義,將共產黨員還原成為最真實、最普通的人。片中讓觀眾看到了這些歷史人物的多樣性,他們不僅僅是一名共產黨員,還是別人的戀人、媽媽、兒子、爺爺等,還原人物真實的喜怒哀樂,以真情實感打動觀眾。
《十一書》在演員的選取上也是別有用心,出演的演員與書信的注腳性別一致、年齡相仿,演員們的出鏡講述與演繹既承擔了講述者的身份也重塑歷史人物的角色,這種身份上與時空的轉變形成強烈的視覺沖突。第八集夏明翰的就義書中,開篇一位家仆奔跑著穿梭在夏家大院里通報“明翰被捕”的消息,隨著緊張的腳步聲,在推門的一瞬間,接著畫面就切到了楊碩以講述人的身份走進人們的視線,角色和空間在一瞬間轉換不僅增加了其節奏的變化,并且引人聯想渲染了濃厚的情感色彩。在第五集《王爾琢的托孤書》中,以革命先烈妻子的視角切入,較為特別地采用了兩位演員隔空對話的形式,演員杜淳扮演年輕時的王爾琢,演員呂中扮演其兩鬢斑白的妻子鄭鳳翠。一邊是妻子對丈夫的殷切盼望,一邊是國家的生死存亡,王爾琢毅然走上革命的道路。在信中他寫道“兒何嘗不想念著骨肉的團聚,而何嘗不眷戀著家庭的親密,但上海、長沙的烈士們殷紅的血跡燃起了兒的滿腔怒火,亂葬崗上的孤兒寡母的哭泣斬斷了兒的萬里歸思,為了讓千千萬萬的母親和孩子能過上好日子,為了讓白發蒼蒼的老人皆可享樂天年,而已決意以身許國,革命不成功,立誓不回家。”他為了所有人的大家放棄了自己的小家,他的生命永遠定格在了25 歲。
據調查顯示,受互聯網的影響人們每天獲取新聞的渠道已經發生很大改變,有75.25%的人從微信獲取消息,62.61%來源于今日頭條,39.02%來源于抖音,20.03%來源于微博,而來自傳統紙媒的僅有0.68%。《十一書》此次取得的成功有一個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充分利用了互聯網的優質資源和傳播力,創作形成由政府引導、互聯網多主體共構的新范式,成為紅色紀錄片的制播模式上的一個典范。
首先,《十一書》在傳播方面充分利用了網絡傳播效率高、傳播速度快、傳播受眾范圍廣等優勢,集合了芒果TV、優酷、愛奇藝、騰訊視頻、華夏傳記、二更網絡聯合攝制,改變了傳統由政府引導為主的路徑傳播,與互聯網實行內外聯動,達到優勢互補,成為網絡視聽媒體踐行文化責任的一次聯合行動。總的來說,《十一書》是一部政府引導、網絡制作、網絡生產、網絡傳播的“網生”視聽作品。
其次,為了達到宣傳主題效果,《十一書》在宣發方面也開辟了創新思路,不僅集結了最強制作團隊,還配置了最佳傳播資源,從上線開始,每天更新一集,在芒果TV、愛奇藝、優酷、騰訊視頻首播,次日在快手、抖音、新浪微博、騰訊微視、趣頭條、梨視頻、嗶哩嗶哩、好看視頻等平臺跟播。據國家廣電總局網絡視聽節目管理公司透露,節目播出11 天內,節目全網播放量近2 億,抖音和微博還開設了“十一書”話題,總訪問量超過1.6 億,在快手平臺單方數據達到1800 萬點擊量。觀看的同時網友們可以在彈幕中發表自己的觀看感受,出現頻率最多的就是“淚目”二字,大量網友為視頻起到了錦上添花的作用。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研究員時統宇說,《十一書》最大的貢獻就在于創新方式,用主流價值觀去占領網絡意識形態陣地。騰訊拿出朋友圈廣告位進行宣傳,愛奇藝優酷在頁面最顯目的位置推廣宣傳。此外,愛奇藝采用大數據算法與大劇熱綜資源相結合的推廣方式,觸達更多目標觀眾,提高推薦的收看轉化率。在芒果TV 的積極推動下,節目還被納入湖南省黨員學習必修課。
習近平總書記立足于互聯網時代日新月異的傳播環境,向廣大宣傳工作者提出要求,建立融合傳播矩陣,打造融合產品,充分利用融媒體手段,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新媒體時代的到來,人們對碎片化信息的需求給紅色紀錄片帶來了沖擊也提供了更多可能性。紅色紀錄片是詮釋紅色精神的重要傳播方式,對于紅色文化的推廣和傳播有著重要的意義,所以若想要在新媒體環境下創新紅色紀錄片,勢必要著力迎合短視頻時代作品的“微”表達特征,在體量上精簡以迎合受眾“碎片化”的視聽習慣,改變傳統的創作思維,將以往注重歷史背景轉為注重情感細化。其次也要充分利用好網絡這個大環境,整合傳播渠道,主動與新媒體平臺進行合作,將紅色紀錄片與短視頻、微紀錄片等形式相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