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在勇 四川樂山廣播電視臺
《新聞天天報》創建于2005年11月,是樂山廣播電視臺歷經10多年精心打造的王牌民生新聞欄目,經過不斷精心創制,這個欄目已經漸入佳境,收視率相當穩定,在樂山有著良好的口碑。因此,樂山廣播電視臺認為有必要結合民生新聞當前發展模式展開進一步的探究,確保創新民生電視新聞,滿足百姓需求。
基于微信、微博等社交APP軟件廣泛應用在日常生活中,傳統民生新聞傳播方式面臨機遇和挑戰并存的局面,新聞傳播方式發生著變化,在全媒體時代發展增加了新聞傳播主體遇與受眾之間的互動性。例如樂山廣播電視臺主要新媒體平臺:樂事TV手機APP、“抖樂山”抖音號、“快樂山”快手號、《新聞天天報》微信公眾號,拉近了節目主體與觀眾之間的互動關系,提升了受眾參與度,強化了民生新聞節目的播放效果,支持受眾實時反饋;同時,在多渠道作用下,樂山廣播電視臺,需要牢牢把握新聞的真實性,第一時間掌握輿論導向,避免虛假新聞和不良新聞乘虛而入[1]。因此,在全媒體時代背景下,電視民生新聞需要堅守:
在新聞素材選擇上,要選擇貼近與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充滿煙火味的新聞,圍繞老百姓所思所想辦節目,切實保證民生新聞的真實性,相關新聞編輯人員要對素材內容進行校核,避免不實新聞的轉載;就民生新聞準確性來說,可提升新聞媒體播出質量和層次,進而提升公眾的認可度。
全媒體時代下的電視民生新聞傳播平臺、傳播技術可以變,民生新聞需求和新聞價值理念要保持不變,相關新聞人員需要牢牢樹立堅守原則,堅定立場,在開放式的互聯網環境中保持清醒的頭腦,將民生新聞播報主體立足于百姓,不一味追求快,重點在還原事實、深度剖析上下功夫,切實解決百姓當前面臨的困境問題。
全媒體盛行背景下,樂山廣播電視臺進行明確的節目定位:強調本土化、差異化、煙火味,貼近百姓生活關。制定了明確的選題標準,確保提升受眾的認可,通過講述老百姓身邊的事兒,為百姓實時傳遞有效的信息。為保證民生節目播出形式滿足受眾需求,《新聞天天報》重點在節目形式上進行創新:
1.播報方式
優化節目播報環境,改版后的節目到二樓演播室錄口播,虛擬演播室背景圍繞節目內容適時進行調整,主持人多景別出鏡。主持人不再是單純的出鏡即可,而是全方位參與文稿編審、串詞撰寫,播報時說生活用語,忌書面語言。
2.優化采編流程
在單條新聞記者初編上,加大配音力度,在后期圖像編輯和剪輯上進行創新,大量引進新媒體短視頻制作手段,負責對新聞進行鏡頭、字幕、音樂的二次包裝,為節目添彩。3.豐富節目內容
樂山廣播電視臺民生新聞節目《新聞天天報》節目內容創新上,壓縮了整租節目的信息量,抽調2到3名記者成立重點報道組,專門負責采制每天3到5分鐘的新聞小專題,人物故事、熱點話題、熱點事件追蹤等,在“深閱讀”上做足努力。欄目全力追求“同樣的新聞,不一樣的觀感”,進而在節目上吸人眼球。
4.抓住新聞播出細節
就《新聞天天報》播放模式看,存在缺少電視語言,文稿生硬、同期空洞、采訪照相式拍攝等問題。因此,在全媒體節目播出模式影響下,在單挑新聞可視性方面投入大量的精力。要求文稿語言盡量口語化,運用記錄式手法拍新聞,保留原始素材,借助字幕、畫外音強化現場新聞的播出效果。
5.開設“天天說”(名稱暫定)小版塊
盡量與全媒體節目播出方式融合,借助抖音、微信、微博等渠道上傳樂山本地的信息,并對節目進行二次加工,主持人以評說的方式向觀眾進行呈現,時長保持在2min~3min,內容上多以好吃、好玩的內容為主,進而增強節目報道的趣味性和娛樂性。
1.開設《新聞天天報》抖音號
在運營好現有微信公眾號的基礎上,通過抖音平臺,提前預熱當天需要報道的內容,針對有看點的新聞,在當天播出結束后,繼續上傳到抖音平臺進行二次播放,最大程度上擴大節目播出影響力和感染力,確保吸引青年的群體的眼球,增強青年群體的社會責任感。
2.借助樂事TV進行節目預告
樂山廣播電視臺借助樂事TV進行節目預告,計劃每天節目的精彩內容以新聞短視頻、設置懸念的形式,每天下午5點左右通過樂事TV平臺進行預告。
創新全媒體電視民生新聞報道形式,需要將出發點和落腳點放在與觀眾互動方面,進而激發觀眾的興趣。為拉近節目主體與受眾之間的距離,建立了《新聞天天報》拍客團,本欄目當前有15萬人的微信粉絲群,要力爭把這部分人發展為欄目的拍客,并吸納有這方面愛好的熱心市民進來,通過組織大家培訓的方式,發動更多熱心觀眾為節目提供新聞素材,按稿費計酬[2]。
綜上所述,全媒體時代民生電視新聞必須基于百姓視角出發,相關電視臺要做好傳統媒體與全媒體之間的銜接和融合,抓住全媒體發展契機,通過以樂山電視臺《新聞天天報》節目的創新,提升了節目的觀看度,滿足受眾需求,保證節目播出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