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廣龍
(匯通建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隆化縣項目部,河北 隆化 068150)
公路景觀綠化是公路環境保護的重要內容,是國土綠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搞好公路景觀綠化工作對于保護大自然的生態環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規劃設計作為前期工作對于公路景觀綠化工程的成功實施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公路景觀綠化設計首先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開展相應的工作。要充分根據當地的氣候類型、植物的生長習性、地質資料和地域文化特色等基本要素進行景觀綠化設計。在設計工作前期應編制好規劃設計的總體方案,明確設計思路和設計理念,要突出設計的主題,高質量做好公路用地范圍內景觀綠化的前期設計工作。
公路景觀綠化設計屬于“景觀設計學”的范疇,在西方景觀設計史上,早期的發展一直以崇尚富有裝飾性的外來植物和規則式園林景觀形式為特色,較東方傳統景觀設計“天人合一”的思想具有更強烈征服自然的色彩。但近年來,以研究人類與自然間的相互作用及動態平衡為出發點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設計思想開始形成并迅速發展。從十九世紀下半葉至今,中西方景觀設計領域涌現出眾多設計理論和設計思想,我國將這些理論和思想消化吸收后,應用到公路景觀綠化設計工作中也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自然設計與傳統的規則式設計相對應,通過植物群落設計和地形起伏處理,從形式上表現自然,立足于將公路景觀充分融入自然環境中,創造和諧、自然的新景觀。
鄉土化設計是通過對擬建公路及其周圍環境中植被狀況和自然史的調查研究,使設計切合當地的自然條件并反映當地的景觀特色。在公路景觀綠化設計中主要是在植物選擇上遵循“鄉土樹種為主”“適地適樹”的原則。
保護性設計是指對公路路域內的生態因子和生態關系進行科學的研究分析,通過合理設計減少公路建設對自然的破壞,以保護現狀良好的生態系統。
恢復設計是指在公路景觀綠化設計中運用多種科技手段恢復已遭破壞的生態環境,公路建設所形成的取棄土場的綠化恢復即屬于此范疇。在取、棄土場堆置達到設計標高后,為充分利用土地資源,恢復和改善土地生產力,可對其進行整治利用。整治后的土地可以通過種植樹林和植草,改良土壤,復墾后可作為農業用地或林業用地。
將生態設計思想應用到公路規劃設計領域,最著名的例子是美國景觀設計大師I·L·麥克哈格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所做的美國里士滿林園大路的路線選線與景觀規劃。1969 年,麥克哈格出版了《設計結合自然》一書,提出在尊重自然規律的基礎上,建造與人共享的人造生態系統的思想,進而提出生態規劃的概念,發展了一整套從土地適應性分析到土地利用的規劃方法和技術,即計算機輔助疊圖分析法(“千層餅”模式)。這種規劃以景觀垂直生態過程的連續性為依據,使景觀設計和土地利用方式更加適用于公路生態環境的規劃設計工作。
可持續發展不僅體現在物質資源、自然資源的永續利用和可持續發展,也體現在人類精神文明與文化知識的持續發展,還體現在如何保持、保護、弘揚民族精神與文化。將文物古跡、民風、民俗等文化資源的保存、保護和永續利用物質資源、自然資源的保護同樣重要。例如,根據中國共產黨在抗戰時期遺留下來的紅色文化在公路兩側設置景觀設施,既是對民族精神的大力弘揚和宣傳,也是留給人類最寶貴的精神財富。公路建設本身就是創造出的人文景觀,同其周圍的景觀共同構成了一個四維的景觀環境。它既有形、聲、色、光等使用方面的物質環境,同時又有歷史遺產、社會生活、視覺感受、場所特征、形象符號等精神方面的文化環境。公路建設要研究如何保護并延續這種環境,能很好地開發、利用和欣賞這種環境。
傳統公路邊坡防護一般首先考慮采用工程防護措施,生物防護僅僅作為工程防護的附屬,只起到點綴美化的作用,而且在設計階段預留給生物防護的工程費用十分少,施工時往往造成杯水車薪的窘境,只能靠建設單位自籌資金解決;還存在為追求所謂的景觀效果,盲目采取不合適的植物防護措施,建置單一外來景觀草種群落,追求短期的景觀效果,而時間稍長外來草種便被當地野草吞噬殆盡,建設資金造成巨大的浪費現象。形成認識誤區的根源在于沒有認清公路邊坡工程防護與植物防護相結合的辯證關系及植物群落的自然演替規律。
(1)公路邊坡工程防護與植物防護相輔相成,邊坡防護離開工程措施后最根本的穩定問題就無從談起,但單純依靠工程措施,又難以解決邊坡水土流失加劇、景觀效果欠佳的難題。只有在充分、科學地分析邊坡地質構造特點的基礎上,提出工程防護與種植植物防護相結合的措施才是唯一的解決途徑。(2)邊坡防護植物的選擇應按自然規律,遵循“適地適樹(草)”“生物多樣性”的原則,盡量避免采用單一的草種進行綠化,應大力提倡草灌結合的立體防護措施,同時,在草種的配比上以鄉土草種為主,多種草種進行配比混播,在滿足邊坡防護的前提下,結合考慮景觀效果。
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是六十年代中期開始發展起來的新技術,最初為解決地理問題,至今已成為一門涉及測繪學科、規劃設計、計算機技術等多學科的交叉學科。1963 年加拿大測量學家R.F Tomlinson 首先提出了地理信息系統這一術語,并建成世界上第一個GIS(加拿大地理信息系統CGIS),用于自然資源的管理和規劃。不久,美國哈佛大學提出了較完整的系統軟件SYMAP。進入七十年代以后,由于計算機軟硬件水平的提高,促使GIS 朝著實用方向迅速發展,一些經濟發達國家先后建立了許多專業性的GIS,在自然資源管理和規劃方面發揮了重大的作用。八十年代后興起的計算機網絡技術使地理信息的傳輸時效得到了極大提高,從基礎信息管理與規劃轉向更復雜的實際應用,成為輔助決策的工具,并促進了地理信息產業的形成。
目前,發達國家普遍利用GIS 建立公路數據庫,通過計算機模擬,建立多種分析、評價模型,制訂并多次修訂通行能力手冊,為規劃、設計提供理論依據、決策方法與分析手段。全面利用GPS 衛星定位、航測遙感技術代替傳統的人工勘察,將采集數據通過數字地面模型與CAD 系統相銜接,具有越來越強大的集成功能。如英國的MOSS 系統不僅可完成控制點的比選、景觀的布局,而且可提供動態的景觀評價,為設計人員從宏觀角度進行公路路域景觀規劃設計提供強有力的輔助工具。
基于BIM+3D GIS 技術的綜合項目管理平臺得到應用,實現了公路建設項目的標準化、精細化、流程化、可視化管理,實現構建設計階段的三維立體模型,取得了更好的空間三維立體視覺效果,為公路景觀綠化設計提高了工作效率,更加切合工程建設現場的實際情況,易于公路景觀綠化工程的現場施工。
公路綠化是公路建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做好環境保護和生態環境治理工作的有效途徑。(1)公路綠化能有效減少水土流失,保護路基和邊坡的整體性、穩定性。(2)改善路容路貌,降低噪音干擾和控制大氣污染。(3)進一步美化公路兩側的生態環境,提升城市的整體形象。(4)公路兩側的綠化帶能夠起到緩解駕駛員視疲勞的作用,對行車路線起到很好的誘導作用,為駕駛員提供一個很好的感官和視覺效果,從而愉悅心情,有效減少了交通安全事故的發生。
綠化管養智能化的實施,如智能噴淋設施大大地提高了綠化苗木的成活率,減少了人工及車輛的投入成本,起到了降本增效的作用。隨著加快建設交通強國和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四好農村路”高質量發展的格局已經基本形成,今后會對各等級公路的美化綠化工作更加重視,進一步改善人們的生活環境和出行條件,建立起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關系,為實現人與大自然生態環境的和諧相處做出貢獻,進而推動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的可持續發展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