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美秋
(廣西壯族自治區腦科醫院,廣西 柳州 545005)
留置導尿管便于引流患者的尿液和監測尿量,有利于醫護人員觀察病情[1]。但插入導尿管可增加患者的不適感,如下腹酸脹、尿道脹痛、尿意頻繁等[2],發生率約占插入導尿管患者的55%[3]。早期拔掉導尿管可以解除尿道異物,提高患者的舒適感[4]。導尿管固定位置、引流管走向和引流袋懸掛位置不當所致的局部受壓、暴露個人隱私、翻身受限,可引起患者心理上的不適。本研究從留置導尿管時長、導尿管固定位置、引流管走向和引流袋懸掛位置對留置導尿管患者舒適度的影響做如下綜述。
導致骨科臥床患者留置尿管時間長的真正原因是護士的護理知識不足、健康教育方法不到位[5]。通過對全員進行專業知識培訓考核,實施多樣化宣教監測模式等,結果臥床患者平均留置尿管的時間由原來的62.5 h縮短到28.1 h。對Ⅲ、Ⅳ類手術患者術后留置導尿時間長的影響因素分析顯示,與護理人員院感意識薄弱、宣教不到位有關[6]。通過對護理人員進行導尿管相關感染知識培訓,如術后麻醉清醒即刻夾閉導尿管,每隔2~4 h開放1次,術后24 h評估患者能否配合抬臀、側身動作、自覺夾管后有尿意、生命體征平穩,根據醫囑及時給予拔管。結果表明,術后留置導尿的時間由改善前的平均67.2 h縮短至平均29 h,減輕了患者的不適感。患者未能早期拔除導尿管的原因與護理人員缺乏加速康復外科理念有關[7],ERAS理念的實施可增加術后早期拔除導尿管的可行性[8]。2014年版《留置導尿護理指南》建議,手術患者除了其他適應證需要持續導尿,最好在術后24 h內盡快拔除導尿管。術后1 d麻醉對患者的影響基本消失,尿管留置時間不應超過24 h[9-10],應在患者術后第1天早晨拔除[11]。使用自控鎮痛泵的患者尿管拔除時間為拔除鎮痛泵后(12±6)h[12]。加強護理人員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培訓,可以縮短留置導尿管的時長,提高患者的舒適度。
在術后(脊柱神經外科術后留置尿管)并發癥方面,早期膀胱功能鍛煉可以幫助患者盡早拔出尿管,改善其心理狀態和睡眠質量,提高其舒適感和生活質量[13]。腰椎術后短期留置導尿管患者回到病房即刻夾閉尿管,定時開放以訓練膀胱功能,減少短期留置尿管患者拔管后產生的排尿困難及不適感[14]。對41例超低位直腸癌根治保肛術后患者8 h進行尿管夾閉膀胱充盈和盆底肌功能鍛煉,術后第2天拔除留置尿管,提高患者的舒適度[15]。對30例宮頸癌患者術后6 h開始縮肛訓練,早期以完成縮肛動作為目標,逐漸增加縮肛次數,訓練中適當夾閉導尿管,指導患者感受尿意[16]。應用一種簡單的膀胱壓力測試裝置測試膀胱壓力并結合飲水計劃進行膀胱功能訓練,可以有效地降低腰椎術后尿潴留的發生率,縮短留置尿管的時間[17]。
采用改良法拔除尿管。拔除尿管時先抽吸水囊,保留導尿管,使尿液自行排出。應用膀胱掃描儀監測膀胱內殘余尿量及自行排尿時間,若患者的尿液可自行流出且通暢,殘余尿<15 mL就可以拔除導尿管[18-19]。對老年患者采用拔除尿管前先夾閉尿管,膀胱充盈時注入開塞露,抽出尿管氣囊內的液體后再回注生理鹽水0.5 ml,使尿管隨尿液自然排出,降低老年患者拔除尿管后尿潴留的發生率,減少再置管機率[20]。
導尿管固定位置不當可影響患者的活動、休息,增加其身心痛苦[21]。大腿內側固定法使引流管受到大腿和褲腰處的壓迫導致引流不暢[22],出現皮膚壓痕[23]。尿管引流管固定于大腿下方,尿管與肛門相鄰,易受糞便污染,也給患者使用便盆、下床活動和如廁帶來不便[24-25]。男性病人尿管置于腿下引起不適感及異物感的人數較多[26-27]。男性患者采用腹部固定法,插管后在舒適度方面有相對的優勢。將兒童留置導尿管固定于陰埠上與恥骨聯合之間,降低導尿管的拔出率,減少反復插管帶來的不適感[28]。剖腹產患者采用大腿根部偏內側固定法,產婦無尿道口疼痛,活動方便[29]。對躁動不合作的患者,在大腿前側上1/3和下1/3處雙外固定導尿管及引流管,引流管伴隨下肢而行,從褲腿口引出,避免患者隨意抓到導尿管,自行拔除而損傷尿道。
留置導尿管固定于大腿上方、大腿內側或腹股溝處,導尿管引流管都要從患者的褲腰口處引出,穿著普通褲子的患者因管道的影響將褲腰下移至大腿處,有的僅穿一側褲腿甚至在被子內赤裸下半身[30],導致患者時刻擔心會暴露隱私[31]。患者下床活動時,把集尿袋固定于一側褲腿外面,給注重形象的患者帶來心理上的不適[32],因管道外露自覺形象不佳,不愿下床活動的患者占30%[33]。設計尿管褲用于留置導尿管患者,可將褲腰提至腰部,以保護患者的隱私[32,34]。患者下床活動時把集尿袋放在兜袋內,無需手提集尿袋,不增加患者的心理負擔。把引流管從褲腿口處引出,患者可以正常穿褲子,扎褲帶,不必擔心引流管受壓。當患者下床活動時,把集尿袋中的尿液排空,盤起,用膠布固定于小腿前側,放下褲腿,遮擋引流管及集尿袋,既安全舒適,又美觀。
護理教科書[35]在介紹集尿袋的固定方法時顯示為集尿袋懸掛于床的一側中段,許多護理人員[24-27]把集尿袋固定于一側床邊,使患者有被約束的感覺,不敢自行翻身,也有部分患者因翻身幅度過大,速度過快,導致導尿管和引流管分離,尿液流出污染床單[36-37]。采用160 cm長的引流袋連接導尿管后伴隨下肢而行,引流管從褲腿口引出,將集尿袋懸掛于床尾,患者穿上褲子后可以把引流管夾在褲腿中正常屈膝屈髖,自由翻身。
舒適護理的目的是使患者身心處于最佳狀態,減少患者的并發癥。結果表明,縮短留置導尿管時長、適宜的導尿管固定位置、改良引流管走向及引流袋懸掛位置,可以提高患者的舒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