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響 沈陽工業大學商貿學院
隨社會科技的不斷發展,短視頻行業已走入我們的生活并深受大家的喜愛,它的興起已經逐漸成為移動互聯網新時代背景下的流行趨勢。然而,流量的迅速增長雖帶來了一定程度上的經濟效益,但是人們對版權問題保護意識的薄弱使得侵權問題頻頻發生。大量未經授權的作品被抄襲,復制,篡改并廣泛傳播等,這些現象已經對我國網絡版權的保護甚至是國際形象都造成了一定的消極影響,種種不經引起我們對短視頻行業知識產權版權保護問題的反思。那么短視頻作品作者是否享有知識產權?這些短視頻作品是否侵犯了他人的知識產權?我們又應當如何對其進行充分的保護?本文將對此類問題進行簡要分析,并結合我國現有的知識產權立法相關規定,提出一定的完善建議,以期能為此類新興網絡作品的保護與規制提供理論支持。
短視頻(短片視頻)是一種在互聯網上進行傳播的、時間一般在5 分鐘以下,并由一系列有伴音或者無伴音的畫面組成,融合了圖片、語音、音樂、文字等內容,借助適當裝置放映或者以其他方式傳播的視頻。[1]它又不同于微電影的要求,具有制作簡單、時間精短、參與性強等特點。
(1)錄屏解說類:此作類品形式多搭配解說,多見于游戲、電子品使用等節目。
(2)人物出鏡類:多見于生活類、美食類、知識類、歷史類等。節目真實感強。
(3)采訪類:多見于娛樂、知識類、文藝類的節目,互動性較強。
(4)剪輯類:見于電影,動畫,電視劇的再創作等。
關于短視頻是否構成作品,首先我們就要清楚明確的知道著作權版權的含義:著作權版權分為著作人格權與著作財產權,它是指作者或其他著作權人對文學藝術和科學作品依法享有的專有權利,是法律賦予所有著組織他人對其作品進行復制銷售、演出、展示或改編的權利。
所以基于著作權的定義我們可以清楚地知道:著作權法僅保護表達而不保護思想本身。由不同主體進行的基于圖片、語音、音樂、文字等內容創作而成的短視頻,是思想的外在表現的載體,所以可能會構成影視作品、音樂作品、舞蹈作品、錄音錄像制品等[2]。
根據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第一條之規定可以看出:著作權法的保護對象是指受著作權法保護的作品,其作品是指在文學、藝術和科學領域內,具有獨創性并能以某種有形形式復制的智力創作成果,所以短視頻創作的作品應該受到我國有關知識產權法律的保護。
筆者認為大多數的人物出鏡類、采訪類的短視頻應歸屬于視聽作品,其著作權屬于作者本人。其首先一點最根本的保證就是短視頻為作者的原創作品,這就要求:①創作者本身是腳本(文字作品)的第一創作者;②短視頻是使得作者的內在思想得以用有形的載體體現出來的一種方式媒介;③短視頻作品是基于創作者本身進行的創作的場景,素材拍攝活動。根據我國著作權法相關之規定可以認定:自短視頻創作作品完成之日起,無論作者是否發表都享有了著作權。
筆者認為大多數錄屏解說類,剪輯類的短視頻可能構成匯編作品,其著作權應歸屬于作者或者原作品的著作權人。
在快節奏的生活模式下,通過利用碎片化時間來觀看高能片段,精彩劇情等短視頻的方式以此來達到追劇的效果已經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產生了大量的電影、電視劇、動畫片等剪輯作品。此類作品是將他人創作好的作品片段按照一定順序進行編排剪輯,并在此基礎上配以介紹、解說或評析。
但我們需要關注的事情是此類視頻是否體現了創作者的編排與解說評析是否展現了作者的獨創性(是否體現了獨創的智力成果);如是則構成匯編作品,著作權則歸屬于作者本人;反之,則歸屬于其原作品的著作權人。
短視頻作品傳播過程中存在的一些鄰接權主體,具體包括有短視頻作品的表演者、錄音錄像制作者或廣播組織者。他們對于短視頻表演、制品或廣播節目享有鄰接權權屬與權利,而且其享有鄰接權是可以基于法定許可自動取得的。
某些視聽作品中具有獨創性的電影作品、電視劇作品的著作權雖由制作者享有,但編劇、導演、攝影、作詞、作曲等作者也會享有其署名權,并有權按照與制作者簽訂的合同來獲得報酬。
互聯網絡的發展使得信息飛速傳播,短視頻的瀏覽亦是如此。無論是在各大平臺上的用戶又或是專業的機構,可能出于博人眼球的目的,或是出于流量帶來利益的目的等,未經其原創作者的許可私自上傳或使用他人創作的短視頻,這樣一來是否侵犯著作人權利就需要有清晰的辨別。
直接使用他人的短視頻作品有以下三種情況:①短視頻創作者為介紹、評論某一作品或者說明某一問題;又或者是出于個人學習、研究或者欣賞等非營利目的,使用他人已經發表的作品的在法定許可范圍之內,不會造成侵權問題;②短視頻創作者不但并非出于盈利目的;③且使用的程度又在合理范圍之內且未造成不良影響則屬于合理使用的范疇之內,則不構成侵權;④不屬于法定許與合理使用的范疇之內,未經著作權人授權使用其作品并通過平臺等發布到網絡上,這就相當于“通過信息網絡公開傳播”的情形,則就可能會侵犯其著作權人的信息網絡傳播權。
除了上述直接使用他人的作品之外,在錄屏解說類與剪輯類作品中可能會出現對其影視劇、動畫片、游戲直播等進行再創作,例如抖音平臺,快手平臺中出現的“××帶你看電影”“三分鐘看劇”等,其未經其著作權人許可,對其作品任意進行剪切、加工、整合形成新的短視頻,這就會侵犯著作權人的改編權、保護作品完整權。
對于大多數錄屏解說類、剪輯類作品,短視頻創作者在上傳作品時常常會加入一些比較合適的音樂以此進一步來達到烘托渲染氣氛的目的。客觀的來看隨短視頻作品的不斷增多確實帶火了一些小眾、未被觀眾熟知的“寶藏歌曲”,但是這些的背景音樂在使用發布過程中所涉及的版權問題不能因此就被忽略掉,如果不屬于上述1 中的法定許可、合理使用之情形,筆者認為則可能會侵犯著作權人的復制權、表演權等。
對于前面所述的其他權利歸屬問題而言,在生活中一些用戶還可能會將某種大型節目的彩排演出等拍攝或錄制的視頻、歌曲未經其著作權人同意在網上進行發布傳播,這種情形就可能會侵犯表演者權、錄音錄像制作者權等鄰接權。
從目前互聯網發展來看,眾多的短視頻平臺扎堆出現,競爭越發激烈,因此短視頻的制作門檻越來越低,出現了許多類似于“一鍵導入”等簡單模板現象。亟待解決的就是短視頻創作者對于知識產權保護問題意識淡薄的問題,自覺地嚴格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之規定,禁止未經其著作權人的許可不得對其知識產權所保護的作品進行修改、創作,也不得未經其許可對其作品進行直接復制傳播等行為。國家也應進一步加強知識產權保護主管部門、行業協會、機構等對短視頻侵權現象的管控與監測,杜絕短視頻侵權現象頻發,從而營造一個良好的段視頻知識產權保護環境。
為什么短視頻侵權現象頻發?追根到底,我認為還是短視頻平臺的監管力度不足,對于短視頻平臺來說短視頻制作門檻低,內容內容良莠不齊,對此加大平臺監管力度是必要的,也是必不可少的。但對于監管相對到位平臺來說,在侵權行為發生時,自收到權利人通知起及時的履行刪除通知義務的,要適用“避風港原則”給予基本的保護。
對于一些低俗、侵權等不良內容的短視頻來說,中宣部版權局、國家知識產權局等行政部門也要加大對短視頻領域的侵權行為的打擊力度,堅決整頓平臺及自媒體,短視頻創作者未經他人許可復制、傳播他人作品的行為,同時也要加大對其行政處罰力度,從源頭掐斷侵權現象。另外短視頻傳播面對的是大眾,“互聯網+”[5]就是“互聯網+群眾路線”,出臺相關政策鼓勵大眾對其侵權視頻進行舉報也是必不可少的。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不斷向前發展、壯大,短視頻行業作為新興的產業也得到了迅猛發展,雖一定程度帶來了經濟效益的增長,但人們法律意識的淡薄,致使知識產權侵權問題也頻發,例如:百度公司與抖音黑臉v“我想對你說”知識產權糾紛案、快手公司與華多公司“這智商沒誰了”知識產權糾紛案、北京音末公司與自由自在公司、春雨聽雷公司音樂版權糾紛案等層出不窮。所以面對我國的知識產權保護問題,我們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路漫漫其修遠兮,且任重而道遠,但我相信,在堅持黨和國家政府的領導下,知識產權保護的法律制度的會得到更進一步的完善,最后使得我國的知識產權保護打開一個全新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