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宏蕾 《財經界》雜志社
當今社會,多種新興媒體成為新時代發展的不竭動力。在這種欣欣向榮的背景下,多種媒體融合的形勢,也對傳媒教育、傳媒教育培養的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為了推動信息技術和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實現創新和多元化的人才教育,傳媒教育必須應對當前形勢下的挑戰,才能滿足發展需求。
媒體融合在現如今并不陌生,其指的是各個媒體行業為了實現本身的社會經濟利益,滿足社會需求,在信息時代的背景以及技術的支持下,融合媒體,創新新聞傳播形式的概念。媒體融合的理念是1983 年提出的,其源于美國,代表了多元化媒介的誕生,延伸至今已經有了更細致的含義。中國接觸到媒體融合,是在2005 年,在推廣施行期間,對媒體行業產生了很大影響,證明了未來媒體融合是信息技術的大勢所趨。
媒體融合象征著信息的發布者與信息的使用者有了新的傳播渠道與展示方式,媒體融合時代也被稱作“全媒體時代”,“全”字正表明了媒體融合在當今時期并不是取締傳統媒體,而是在傳統媒體的基礎上開拓創新,尋找新路線的同時,不忘記發展傳統媒體,將傳統媒體激發出新的活力。由于媒體融合時代的特殊性,所以在當前時期,對傳媒教育的需求也有所不同,無論是培養范圍的廣度還是深度,都是一種巨大的挑戰。
媒體融合時代的到來,對傳統媒體來說是挑戰也是機會,融合方式帶來了新的氣象,引領傳媒變革,具體表現在各大媒體之間的信息采集方式,以及信息傳輸渠道被拓寬,曾經的阻礙和壁壘被打破,信息采集方式和信息傳輸渠道都有更加靈活自由的發展空間。在這種背景下,誕生的媒體素材有圖文、視頻、音頻、動畫、游戲等等,除此之外還有近年來的高新科技,比如增強現實(AR)、虛擬現實(VR)、人工智能(AI)、第五代超文本標記語言(H5)……這些表現方式和利用了人們生活的需求點,將技術與需求結合,通過多元化傳播讓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讓信息更加高效快捷地傳遞到使用者手中。當社會經濟的發展驅動下,信息的呈現更加立體,在這個升級過程中,報紙、廣播電視的弱勢與消亡相對應的是自媒體與新媒體的后來者居上,因此在媒體融合時代的需求下,傳媒教育所培養的人才不僅僅增多,人才所需要涉及的知識范圍、技術能力也相對性的增加。新的發展支點需要完善當前的市場空白,因此整個傳媒行業需要傳媒教育來培養新型傳媒人才。
傳媒教育的主力軍是本科院校與高職院校,兩種院校的性質不同,側重點不同,應媒體融合時代的號召,培養方向也有所不同。本科院校在培養傳媒教育的過程中,更偏向于健全學科系統,構建完善的傳媒理論框架。所培養的人才類型多是基礎深厚、學識淵博的,這類人才屬于思辨型和研究型,為傳媒行業的發展提供理論支持。在媒體融合時代的需求中,本科院校培養的傳媒人才是具有懷疑精神和創新精神的,只有不斷地更新知識,與時俱進,才能順應媒體融合時代的需求。而高職院校在傳媒教育方面培養的人才,多與本科教育相互補充,高職院校的側重點在于實踐能力,要求培養出上崗后迅速獨當一面的人才。媒體融合時代的到來對教育行業提出了更細致的要求,從“單媒體”到“全媒體”,立足時代的需求,培養社會需要的人才,是當前的主要目標。
在媒體融合的發展離不開人才的培養,當今傳媒教育主要負責高新人才的培養,在教學過程中,依舊面對著重重挑戰。
由于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傳播媒體和信息處理的需求更加精細化和系統化,因此對傳媒行業的人才有了更高要求。教育培養的人才正是為了順應社會需求,因為有了全新的人才需求,傳媒教育才能面對突破傳統的挑戰。應對現如今人們不斷增加的信息需求,為了突破教育的局限性,傳媒教育需要按照人才類型制定目標,擴展信息的傳播范圍。最終目的在于培養出具備多種技能的新聞傳播人才,并且促進學科的拓展,將不同的媒體平臺知識延伸到課程中,讓學習者能夠適應媒體融合,多線作戰。
科技創新是日新月異的,隨著時代的發展,科技創新與社會的進步息息相關,一個行業需要發展,必須抓住科技創新作為發展的活力。通過積極適應時代發展,提升個人技能才能做好行業工作。但是當前的媒體傳播行業在開展教育的過程中,更加注重技術講解,沒有實際性的操作,教學資源和教學環境也不夠合理。因此,不能引進先進科學技術,跟不上科技的日新月異,學生就難以實踐新技術,無法達到教育目的。
我國在人才培養方面,更多注重的是某一行業需求的高新技術人才,這樣的人才是針對某一領域術有專攻的,但是并不能滿足媒體融合的需求。這些以技術為核心的教育理念不夠靈活,使得傳媒領域的學習界限固定,通過教育所達到的目標只是將特有的知識技能教給學生,而學生本身難以將知識貫通到各個學科,使得傳媒教育和媒體融合的趨勢發生沖突,難以滿足社會需求和就業需要。
由于當今傳媒教育遇到了諸多挑戰,有來自社會需求的,也有科技層面的,傳媒教育的革新成為當今的新形勢。在新形勢下,傳統媒體必須轉型才能生存下去,什么是媒體轉型?媒體轉型是傳統媒體可持續發展的途徑,也是媒體融合的開始,因此媒體轉型在傳媒行業中有承前啟后的作用,是傳媒教育的重要環節。
傳統媒體主要指的是紙媒、廣播、電視等從信息采集和信息傳遞概念興起時就已經存在的“過去式”。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人們對于信息的要求越來越高,由傳統媒體組成的信息網正在逐漸瓦解。周期長、內容有限的報紙就是典型的例子,人們對信息的需求越高,越是要排除周期長的傳統媒體。從近年來的互聯網發展狀況來看,國民通常使用通信、搜索、音樂、視頻等等網絡服務,充分展現了方便快捷的媒體傳播形式給人們行為選擇上的改變。在這種背景下傳統媒體需要轉型,利用信息技術的進步將零散的信息數據整合起來。因此,逐漸被瓦解的是傳統傳播方式,經過轉型形成新趨勢的是傳統媒體。
2015 年,根據不完全統計,中國移動互聯網用戶規模,達到了9 億,移動端的流量超越了PC、平板PC 等方式產生的流量,在之后的五年中,數據仍然在翻新,并且由于智能手機的出現與頻繁出新,智能終端被引入人們的生活,未來智能設備必將是各行各業發展的不竭動力。到了2020 年間,全球互聯終端設備產生超過500 億的連接,全球數據總數超過40Zbyte,較之十年前的數據,差了20 多倍。
在新媒體朝氣蓬勃的生長趨勢之下,是傳統媒體的銷聲匿跡,嚴重虧損。數據媒體每增加1 美元,傳統媒體就要失去16 美元,新媒體給傳統媒體施加的壓力是巨大的,并且給人類認識世界創造了條件,使用者們嘗試新鮮交流方式,讓數據共享和立體化成為實際,但是也對傳統方式提出了挑戰。新媒體給傳統媒體帶來了壓力,這是無可厚非的,因此在互聯網時代,媒體環境也發生了變化。在媒體融合的多元傳播環境中,需要積極實施跨區域發展、跨媒體集成和跨行業增值,將轉型行為上升到融媒體發展整體策略的高度上來。因為從現階段我國的傳統媒體轉型來看,傳統媒體的長久以來的特性,形成了傳統媒體界的慣性思維。在這種慣性思維的影響下,傳統媒體在轉型中多希望以傳統方式、傳統媒體來融合新媒體和自媒體,因此傳統媒體的轉型效果并不會特別明顯。再加上管理體制的限制,使之難以成為真正的市場主體,產業化意識薄弱,轉型雖然是有效方式,但仍然需要探索。
當今是媒體融合的新時代,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自媒體的融合是建立在新媒體的發展之上的。媒體融合時代對傳媒教育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而傳媒教育也為了順應所需,積極探索發展方向。在傳媒教育的變革中,由于轉型是發展的必然之路,因此,以轉型的角度看待目前傳媒教育面臨的挑戰,對傳媒教育更好的適應媒體融合時代有積極作用。
為了順應媒體融合時代的發展,傳媒教育需要更新教學理念。首先需要意識到媒體融合下教育需要更改的內容和思想,與傳統教學理念區分開來,并且對舊有的內容進行適當刪補。在傳媒教育開展的過程中,充分延伸媒體融合的理念,運用現代化教學設備進行親歷躬行的示范,改變“說教”的方式,進行多元化教學。媒體融合的性質本身就是信息技術,因此,利用網絡在線教學,互動教學等方式,也是讓學生潛移默化地接觸各類媒體傳播渠道。
根據本文上述內容中對傳媒教育應對挑戰的分析,能得出為了適應媒體融合的時代背景,培養適合社會需求的新型人才,僅僅進行技術教學是不夠的。在媒體融合的背景下,媒體傳播渠道需要拓展,同樣的傳媒教育所培養的高新人才也需要擴展技能,不僅僅是專項能力,還要兼備新形勢下的傳媒素養和傳媒能力。區別于傳統媒介的傳播能力和傳播效果,媒體融合的傳媒能力及素養是需要通過跨學科、多方位介紹來學習的,教師在授課過程中需要優化教學方式,比方說舉辦新媒體視頻編輯賽、微電影創意大賽等活動,讓學生參與其中。通過在不同的媒體上進行傳播的方式,耳濡目染提高學生的媒體融合觀念,實現新媒體傳播教育的改革創新。
傳媒教育應當緊跟時事動態發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創新和探究,將新型教育方式引入課堂,介紹異軍突起的后起之秀。特別是在新媒體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媒體傳播的各種新的特征以及新的平臺正在不斷出現,教師在教學中及時更新信息,促進人才之間的交流,做到溝通—分析—發展—總結,這一套流程,豐富學生的視野,優化媒體傳播的觀念,為傳媒教育的發展注入新的動力。
總而言之,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時代的進步,抓住信息化的步伐就是抓住未來。我國的各行各業還處于探索發展的階段,經濟與新媒體之間有密不可分的關系,媒體融合的發展也離不開經濟的進步。兩者之間相得益彰的發展卻容易導致教育被忽視,無法保證高端人才和新型人才的培養質量。就當前面對的挑戰來說,媒體融合時代需要摒棄舊有的教育模式,基于目前的挑戰,實施可行計劃對癥下藥,才能保障人才培養質量,促進傳媒教育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