綦詩羽 李錦洪 廣州城建職業學院
隨著技術的不斷更新和發展,人類以2016 年為元年跨入智媒時代,在這一背景下,人類社會有了更為廣泛的媒介,信息交互變得容易,人人都可以成為內容的制作者。與此同時,對相關從業人員例如新媒體運營人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這樣的背景下培養出更加專業的人才需要進行探究。
智媒時代的概念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產生的。在之前很長一段時間,傳統媒體是信息流通的主要引領者,人們更多的是接受信息,沒有主動性。當新媒體這一媒體形式出現時,人們的被動性開始改變,個體開始具有一定的加入內容生產享有主動性的可能,內容生產開始大眾化,人們開始多渠道多平臺地的接受更加碎片化信息,由此進入“眾媒時代”。但隨著科技和時代的不斷進步,“智媒時代”來臨,媒體的內容生產、傳播結構等再次得到極大改變。將人工智能這一不斷發展的技術和媒體相結合,以大數據為主要構成相關生產要素,以新興的物聯網為傳播渠道不斷優化配置,依托于大數據時代下的機器學習來不斷促進智能化的發展。讓媒體行業格局不斷發生變化,更加智能化的媒體時代,在打破傳統媒體所具有的固有邊界外,也在不斷重塑整個傳媒業的生態系統。
新媒體運營是隨著傳媒的不斷發展而產生的一種現代互聯網平臺,例如現今大熱的抖音、微信等平臺進行相關產品的營銷、宣傳、推廣等活動從而達到轉化的新興職業。隨著傳媒日新月異的發展,對新媒體運營從業人員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需要其具備很強的專業素養、緊跟技術發展,通過一系列的策劃活動向現有及潛在用戶推送相關信息,吸引用戶,提高品牌或產品的知名度,例如以建立流量池的形式來形成并維護粉絲群,形成粉絲效應,從而達到營銷推廣的目的。
傳統媒體的媒介具有局限性,種類較少,主要以電視、廣播和報刊等媒體為主,傳播時間和空間都較為固定。但在智媒時代中,媒介的定義更為廣泛,隨著物聯網的發展,媒介不再拘泥于從前的幾種形式,通過互聯網技術,借助科技的發展及傳感器技術的更新發展和更普及的運用,智媒時代下使用網絡將各種物體聯通,再通過終端進行掌握,之前很難感知到的物體狀態和動態等都可以更加容易的獲得。智能技術的發展,所聯通的物體也具有智能性,可以承擔部分信息采集和對采集信息加工的任務,從而讓傳統媒體的內容生產具有多樣性渠道。
科技革命,人們對未知的恐懼和對新型技術的不了解,在一定時期內都對智能機器具有一定的抵觸心理。但隨著“智媒時代”的到來,人類更加和平地擁抱了科技發展帶來的新變化,智能機器中融入了人類智慧和智能,在這樣的共同作用下,新媒體模式正在被構建。從被動地接受報紙、電視里的信息,到科技網絡飛速發展的現今,人人都是媒介,人人都是智能網絡化社會中的一員。生活中的人和物在一定程度上都具有一定的媒介功能。現今,智能手機的不斷更新換代,人機互動的載體也在隨之不斷更迭,智能化信息接收、智能化生活、智能化學習都將涌現,人與機器和諧共生。同時,隨著智能化的發展,智能媒介也在不斷的發展,人作為智能網絡中的終端,可以向外界更加快速地發送出更為豐富的信息和數據,人對于信息的獲取會更加便捷,處理信息的能力也會不斷增強,人的感知能力得到加強,人機共生成為趨勢。
智媒時代,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機器的自我學習能力不斷成熟,人與機器的交流也更加深入。借助科技,智能機器可以不斷的自我完善,以更好地與人類共處,更好地了解人類需求。但這恰恰也是很多人擔憂的一個方面,智能機器的不斷發展是否會對人類造成一定的威脅,人類如何更了解更把控機器而不被機器所奴役?,F今,歐美的科學家研制出一種運用于汽車制造和農業領域的可以進行自我進化自我改進的機器系統,能夠主動對汽車可能存在的問題進行檢測也可以嘗試和優化農業的灌溉方式,這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生產效率。不僅于此,各種智能化穿戴設備、智能化傳感器乃至于可以嵌入人體的智能芯片等,讓人與機器不斷的融合,共同進化。
“智媒時代”下,傳媒技術和渠道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但在這大數據時代下,各種信息呈爆炸性增長,一些新媒體平臺為博眼球吸引流量,而不顧職業道德,采用一些不真實、不科學甚至題文不符的營銷方式,損害了人們對這一行業的信任,形成惡性循環。例如某些新媒體從業人員為讓其所營銷的產品得到更大的曝光,以不恰當的方式進行文案宣傳,夸大產品本身,甚至于宣傳其產品不具有的功效,欺騙用戶,生產一些極不負責任的媒體稿件。
大數據時代下,用戶的信息安全很難得到保證,部分新媒體運營人員利用數據泄露等渠道獲得大量個人信息,從中進行篩選進而對其中的人員精準推送,達到其營銷目的。但這對于行業發展無異于飲鴆止渴,2020 年的Facebook 遭受黑客攻擊導致了大量用戶數據泄露,據報道,有9000 萬用戶因這一事件受到影響。在科技發展的現今,越來越多的平臺擁有用戶的數據,而部分不懷好意的人可能會引誘新媒體運營從業人員走上歧路,這需要各個平臺加強自身數據防護,保護好用戶的個人數據。
時代的不斷發展,人工智能也在不斷發展和優化,各平臺越來越多地使用算法推薦技術,成為很多新媒體運營進行內容分發的一個很重要的手段。例如字節跳動旗下的“今日頭條”就以精準推送出名,其通過對用戶數據的挖掘,然后算法對用戶數據進行分析,再利用其進行精準的算法分發相關文章和營銷廣告,進而對用戶的喜好進行預測,形成一個閉環。但這種方式雖然讓用戶的需求得到了一定的滿足,但是也讓用戶能夠接收到的信息更為局限,用戶逐漸只關注推送的信息,而對其他方面了解甚少,就像是處于一個信息繭房之中。在這種環境下,用戶難以接觸到其他方面的信息,得不到領域外的信息拓展,新媒體運營時受眾群也因此被局限、縮小。
大數據算法時代下,一些不良人員利用算法推送機制的漏洞,以加入一些搜索關鍵詞等方式似的算法所推薦的內容也存在良莠不齊的現象,大量的低俗、劣質的信息被推送到用戶面前,只對新用戶友好,吸引新用戶而對老用戶“殺熟”的亂象也屢見不鮮,一些針對算法產生的只關注與點擊率等指標的內容被推送,讓用戶產生不好的使用體驗,也增加了平臺管理的難度。例如很多短視頻平臺上大量吸引眼球的暴力、炫富等內容頻繁地出現在用戶眼前,盡管相關部門多次責改,但問題仍然嚴重。
“智媒時代”下,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在傳媒行業得到發展。行業中的新聞生產等都受到很大程度的影響,這對于其中的新媒體運用從業人員而言也是重大的考驗。人工智能的發展,不僅僅是一場信息生產方式和流程的革新,產品既有形態的不斷豐富,商業模式持續的發展和升級,更是一場傳媒行業技術與互聯網技術、人工智能技術的不斷融合,這將會給傳媒行業帶來一場巨大的變革,如何在這場改革中蛻變,改變其工作模式和職業發展,成了新媒體運營人員的一個重要課題。在智媒時代,新媒體運營人員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減輕,信息采集、篩選以及后續的制作和分發等都大量地由人工智能輔助,對這些的適應也是新媒體運營人員需要做出的轉變,這雖然極大地為其工作提供了便利、減輕了負擔,但是機器主要還是起輔導作用,其在內容的篩選和制作中缺乏創新性,也缺乏內在的邏輯性,在內容的深度和人情味等方面也存在缺失,這需要新媒體運營人員不斷地適應人工智能的輔助工作,同時起到把關、為內容增添人情味,讓內容更具深度和廣度。同時有些工作在人工智能的能力范圍之外,這時就需要新媒體運營人員采用一些傳統的方式對其進行補充。
智媒時代下,傳媒行業的新媒體運營也逐漸細分,可以從用戶、活動、內容、產品四大模塊進行劃分,也可以從新媒體、視頻、品牌等方面進行劃分。隨著時代的發展,每個人都有機會成為內容制造者,大量的非專業從事者涌入這一行業,如何篩選出具有潛力的新媒體從業者,進而進一步精細化對專業人才的培養就成了亟須解決的問題。隨著全媒體時代進入智媒時代,新媒體運營人才十分緊缺,大量公司難以招到優秀的從業人員,這就需要公司投入大量資金和精力,為有潛力的人員進行專業化的培訓,根據個人特色和專長進行有針對性地培養,這可以通過不斷把握行業變化,適應行業發展,不斷組織培訓,增強專業化人才的細分領域的能力,從而達到適應公司發展,更好地發揮專業人才的效力。
新媒體運營人員與行業其他人員一樣,都需要能夠創造出實際的效益,這不僅需要了解更需要深入研究新媒體運營人才的定義及所需要的能力,然后根據這些能力進行針對性地培養。第一,需要有優秀的文字表達能力。新媒體運營人員不僅需要具備較好的文字撰寫能力,其在與團隊其他成員進行溝通時也需要使用文字明了清晰地表達并根據情況制作方案等,這不僅有利于工作的開展也有利于用戶的理解;第二,需要有很好的項目管理能力。在項目推進的過程中,新媒體運營人員需要對發布的每一個環節都有所把握和掌控,需要對項目的流程進行管理,這就需要必要的溝通協調的能力和管理能力;第三,人際溝通能力。智媒時代的到來,新媒體運營人員與團隊其他成員進行更緊密的溝通,同時也需要同客戶就需求等方面展開詳細的溝通,良好的人際溝通能力就尤為重要;優秀的洞察力以及對熱點的敏銳嗅覺。新媒體運營人在大數據的背景下,周圍充斥著各種各樣的信息,但同時也需要制作出爆款產品,例如點擊率10 萬+的文章等,但這種爆發式的運營背后新媒體運營人員的創意和對熱點的敏銳把握,在一定程度上是基于對用戶的深入分析和洞察,以達到讀者的認同。
如上文所述,智媒時代既為新媒體運營者帶來了更大的發展契機,但同時也存在很多的問題,與傳統傳媒不同,當行業生態環境發生變化,工作形式和內容需要變革,宣傳媒介和流程需要更新時,如何培養出專業的新媒體運營人才是需要探究的問題,需要讓新媒體運營人員不斷完善自己,找準自己的優勢和方向,努力適應時代和行業的發展,從而與時代共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