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舉 南京體育學院 曹春乾 中國地質調查局南京地質調查中心
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和國家對科技創新的重視,我國的科研資金投入逐漸增加,高校作為我國科研創新的主陣地,所獲得的科研資金也越來越多,在科研領域“放管服”改革背景下,科研人員在資金使用方面得到了松綁,但是如何全面準確的評價科研資金的績效水平成為高校面臨的突出問題。目前采用的傳統的績效評價方法是從項目決策、管理和成(果三方面進行,其中涉及資金問題權重較大,給科研人員潛心研究工作帶來了一定程度的影響;另外,對論文、報告的數量、等級等定量指標要求明確,但對提高教學質量和水平以及提高科研人員團隊素質等定性指標要求不明確。郭華橋認為:教育支出的評價主要從產出的經濟方面進行分析,對不易量化分析部分,采取定性分析[1]。
從資金來源上分,我國高校的科研資金絕大多數來源于各級財政部門的縱向資金,都屬于公共財政資金,具有公共財政屬性,注重公共財政支出的支出效益是公共財政理論的重要內容;而且,我國經濟實力的不斷提高,國家投入科學研究的資金也水漲船高,尤其是隨著建設創新型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實施,科研資金呈現出資金規模大、增長速度快的發展趨勢。2018年全國科技經費投入統計公報顯示:2018年,國家財政科學技術支出9518.2億元,比上年增加1134.6億元,增長13.5%;財政科學技術支出與當年國家財政支出之比為4.31%,比上年提高0.18個百分點[2]。從國家、社會層面看,大量的科研資金支出是否得到了預期的目標、科研資金的使用效果如何;從學校層面看,科研資金投入是否有利于實現培養學生、加強科學研究、服務社會經濟發展、文化傳承與創新的大學職能?這些都依賴于科研資金的績效評價工作。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建立全面規范透明、標準科學、約束有力的預算制度,全面實施績效管理。全面實施預算績效管理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內在要求[3],這要求在預算資金的分配、使用、監督等各個方面都應該注重績效管理。因此對科研資金的績效進行客觀準確全面的評價,并將此評價結果作為后續科研資金投入的參考依據是十分必要的。
BSC理論最初是卡普蘭和諾頓針對企業組織傳統績效評價的不足提出的新型的績效考核和管理體系,發展至今,已經從最初的績效管理工具演變為企業戰略執行管理系統[4],它從企業組織的戰略愿景出發,將影響企業運營的內、外部條件環境等各種因素劃分為財務、客戶、內部運營、學習與成長四個維度,設計出相應的評價指標,以便系統、客觀的、全面的反映企業的整體運營狀況,它克服了傳統的只注重財務指標的績效評價的缺陷,四個維度之間存在明顯的因果關系,具體體現為企業組織通過資本投入、加強內部運營以及自身的學習與成長,向客戶提供產品或服務,贏得利潤,促進自身的發展,發展成果最終體現在財務指標上。客戶、內部運營、學習與成長維度都是提高財務維度指標的因,財務維度則既是因,又是果,四個維度的合力最終通過財務指標體現出來。因此應用BSC評價績效,具有多維度,多層次、全面評價的優點。
BSC是一種注重平衡財務和非財務指標、短期和長期利益、經濟和社會效益、企業內部和社會和諧、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績效管理方法,和我國科研資金無償性、直接科研產出的非經濟性、關注社會效益和長遠利益高度契合,因此,BSC非常符合科研資金的績效評價目標。但是,科研資金的績效評價不應把財務指標放在首位,特別是在放管服背景下,國家政策放松了資金使用、結余等方面的規定,目的是科研人員脫離日常的經費報銷和管理工作,更加專注于科研工作本身,完成相應的科研任務,因此績效評價時更應該關注客戶、學習與成長、內部運營等維度的評價。因此在確立科研資金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時,應該以戰略愿景目標為出發點,以BSC四個維度為方向構建全面的績效評價指標體系。
目前,我國高校的科研資金來源絕大部分是高校或政府部門出資、學校財務部門管理經費、科研人員使用的操作模式,科研管理部門管理科研項目大多采用課題制管理。出資人、管理人、使用人相互分離,形成了多層次委托代辦的代理模式,由于信息不對稱和理性經濟人的客觀存在,預算執行過程中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并不能保證教育支出的高效性[1],這也是我國貪污科研資金案件頻發的癥結所在。利用BSC對科研資金進行績效評價,從四個維度進行綜合考評,能夠縮小信息不對稱和限制各方的失范行為,提高資金的使用透明度,不斷提高和改進科研資金的使用績效。
BSC的核心思想是平衡,依據財務、客戶、內部流程及學習與成長四個維度的指標之間的因果關系,把組織的戰略愿景目標實現路徑展現出來,是實現戰略實施、績效評價、績效改進、戰略修正的戰略目標動態實現過程。通過戰略地圖設計了由戰略制定與實施、協同與運營、監控與學習、分析與調整組成的閉環式業績管理系統[5],將全過程鏈條嵌入循環評價系統中,形成績效評價循環系統[3]。這正契合了科研管理的全過程,包括制定科研目標,科研立項、劃撥科研資金、進行科研攻關、申報結題、績效評價等。在這個過程中,科研目標的制定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最后績效評價的結果,但是運用BSC的思想,可以把科研目標細化為四個維度的具體指標,在實施過程中,根據具體實際及時對具體指標進行修正,然后根據修正的具體指標進行新一輪的科研攻關,直至達到立項時的科研目標。有關研究得出:業績評價的交互式應用對組織管理績效具有一定程度的直接促進作用,有利于管理者自主性、自我效能感和影響力的增強[5],也就是有利于提高科研人員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進而提高科研資金的績效水平。
BSC作為一套績效管理、戰略管理、組織管理的工具,首先確定企業的戰略愿景,然后將戰略愿景分解成若干戰略目標,最后分別從四個維度將抽象的戰略愿景目標變成具體的、可操作、可考核績效評價指標,在績效評價時,對照事先確定好的評價標準進行評價,并不斷改進。美國學者保羅在《政府和非營利組織-平衡計分卡》中,根據非營利社會組織的特點,將企業組織的平衡計分卡做了兩點調整,一是在四個維度之外增加“使命”并將其置于平衡計分卡的頂端,使命是指組織的核心宗旨。二是將顧客維度提升到財務維度的前面,調整后的平衡計分卡更加契合非營利組織追求的社會效益而非單純的財務層面的收益,這是平衡計分卡在非營利組織中取得廣泛應用并取得成功的關鍵之所在,文章將此作為構建高校科研資金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基礎。
根據BSC的原理,建立績效評價指標的原理和流程為:第一,以組織的戰略愿景為出發點,以指標間的適度平衡為原則,依據組織管理架構,將公司的戰略愿景目標細化為下屬部門四個維度的系列可執行目標;第二,依據下屬部門四個維度的目標,設置相應的詳細的評價指標,確保指標與公司戰略愿景目標高度相關,同時平衡公司長期和短期目標、內部與外部利益,綜合利用企業的財務與非財務信息。這一過程必須遵守指標間的因果關系、成果量度與績效驅動因素、與財務指標相關聯的原則;第三,各指標的具體評分規則必須由主管部門、下屬部門協商確定。通用作法是比較各指標的預期值與實際值,劃定不同范圍的差異率,設定不同的評分值。根據綜合評分,定期考核下屬部門在四個方面的詳細目標執行情況,然后進行反饋,適時調整出現的偏差,修訂戰略目標和各項評價指標,確保公司戰略愿景目標能夠順利實現。
參照BSC循環管理的過程模型,系統化和條理化地構建科研資金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將有助于提高其成功實施績效評價的可能性,再通過不斷的評價和改進,從而不斷提高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科學性和有效性,有利于完成科研資金既定戰略,實現這一政策的愿景。見圖1。

圖1 平衡計分卡循環管理過程模型
圖1中的各步驟是相互聯系、有機統一的整體,必須綜合考慮。只有綜合科研資金的戰略使命、戰略目標等因素,并且對科研資金既定戰略與使命進行正確分解,才能構建與科研資金績效評價相匹配的BSC指標體系。BSC作為戰略管理、組織管理和績效評價的方法,最大的優勢在于四個維度間建立起既明確又可衡量且合乎邏輯的因果關系鏈。不同于企業組織是,在非營利組織中的因果關系如下:通過財務維度的資金投入,促進學習與成長維度發揮作用,通過組織內部運營維度的運行,產生了客戶維度的結果或作用,實現非營利組織的使命。因此,分析因果關系是基于BSC的科研資金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的基礎。
基于BSC的科研資金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構成要素包括戰略使命、戰略目標、四個維度等方面的內容。馬海泉認為:科學研究支撐和引領的高等教育,是現代大學的本質[6]。這從本質上說明了我國高校的科研工作的戰略使命。陳中文提出高校科研工作為學校教學工作服務、為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以及發展應用型研究三大戰略目標[7]。上述科研工作的使命和戰略目標也是我國科研資金投入的使命和戰略目標。結合BSC原理,將四個維度作為構建指標體系的一級指標,然后根據一級指標分解二級指標。財務層根據高校科研資金的無償性,調整為主要反映科研資金的投入、使用情況;客戶層主要反映科研工作所面對的服務對象,包括學生、高校、國家、社會等方面,主要反映科研工作的直接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內部運營層主要反應科研資金和科研項目管理方面的流程;學習和成長層主要反應科研參與者自我提升和科研條件的改善提升等。
基于科研資金的使命為導向,設計出科研資金初步的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如表1所示,一級指標、二級指標、三級指標間既相對獨立,又相互聯系,具有明顯的層次關系和因果驅動關系,共同支撐和助力科研的戰略目標的實現,具體指標體系見表1,然后根據層次分析法(AHP)確立各指標的權重。系統工程理論中的AHP是把影響結果的相關因素歸納為相互聯系的有序層次,然后根據各層次的重要性進行排序的決策方法,具有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兩者優點的方法。AHP確定權重的步驟如下:
(1)構造判斷矩陣。以A 表示目標,ui、uj(i,j=1,2,...,n)表示因素。uij表示ui對uj的相對重要性數值。并由uij組成A-U 判斷矩陣P。

(2)計算重要性排序。根據判斷矩陣,求出其最大特征根λmax所對應的特征向量w。方程如下:

所求特征向量w經歸一化處理,即為各評價因素的重要性排序,就是各因素的權重分配。
(3)一致性檢驗。上述權重分配是否合理,還需要對判斷矩陣進行一致性檢驗。檢驗公式為:

CR為判斷矩陣的隨機一致性比率;CI為判斷矩陣的一致性指標。它由下式給出:

RI為判斷矩陣的平均隨機一致性指標,1~9階的判斷矩陣的RI值參見表1。
當判斷矩陣P的CR<0.1時或λmax=n,CI=0時,認為P具有滿意的一致性,反之則需要調整P中的元素以達到具有滿意的一致性為止。
本文邀請多名財務管理人員、科研管理方面專家和直接從事科研工作的人員,在對1-9標度法充分認識的基礎上,對財務、客戶、內部運營、學習與成長四個一級指標的相對重要性打分,綜合各方面專家多輪意見交換后,依據邁實軟件的層次分析法(AHP)功能,建立的一級指標判斷矩陣及權重結果計算如表2:
修正后計算權重矩陣:
λmax=4.1176;CR=0.044;CI=0.0392,由于CR=0.044<0.1,表明上述矩陣具有滿意的一致性,專家關于各維度的重要性判斷具有可行性。同理確立了各指標的同級權重和全局權重。詳細權重系數見表3。

表1

表2

表3 高校科研資金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及權重
根據表3,我們發現在一級指標中,權重系數最大的是客戶層,然后是學習與成長層,體現了專家們認為的科研資金績效評價的主要方向應該是為國家、社會、學生提供高質量的服務以及自身素質的提高,尤其是三級指標中的學生素質占總指標的權重為17.19%,充分說明了以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以學生為中心發展理念,努力提升學生素質能力水平,在高校已取得廣泛共識,這也是科研資金績效評價應關注的重點。三級指標中預算執行率占總指標的權重為0.49%,一方面說明科研人員對預算執行的不夠重視,同時,也從側面體現了科研經費執行過程中存在的體制機制問題,這也是國家對科研經費實行“放管服”改革的目的所在。
該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不足之處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由于權重的作用十分重要,在專家訪談法的應用過程中,專家能否站在客觀的立場,做出科學、專業的評判非常關鍵,比如,針對財務層面的指標,科研專家側重于使用的便利性,而財務專家則側重于預算的嚴肅性和使用的合規性合法性等方面。在權衡權重較大與權重較小的指標時,權重較大指標的作用容易擴大化,而權重較小指標的影響容易受到忽略;二是有些指標不能夠固化,還需要根據形勢不斷完善,尤其是一些定性指標的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