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全球化美國人”網(wǎng)站1月12日文章,原題:再度審視加勒比國家與中國的關系美國官員和學者常將中國與加勒比國家的關系描述為一種單向關系。在這種關系中,前者是一個惡毒的外國行為者,利用后者這些弱小的國家。這種定性是成問題的,它沒有考慮到加勒比國家的利益,過于輕易地假定小國無法抵御中國的影響。美國對抗中國在該地區(qū)擴張的政策和言論可能會因此變得狹隘和有誤導性。
目前美國對中國在加勒比地區(qū)利益的態(tài)度過于冷戰(zhàn)思維,將加勒比國家要么視為美國后院的一部分,要么視為中國的“代理人”。這造成美國官員動輒說教和威脅,要加勒比國家領導人掂量與中國往來的結果。例如,美國駐牙買加大使唐納德·塔皮亞去年曾表示,如果牙買加使用中國研發(fā)的5G技術,美國可能不愿意在發(fā)生自然災害時援助該國,因為擔心5G網(wǎng)絡會讓中國“有機會下載我們(美國)擁有的所有數(shù)據(jù)”。
美國決策者根本無視加勒比國家做出自己選擇的能力。例如,有人毫無根據(jù)地聲稱,巴巴多斯決定取消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的國家元首地位是中國在背后推動的。美國的這種說法很可能會被加勒比國家的政府和人民解讀為他們的自治權受到質(zhì)疑。
美國認為中國對其在加勒比國家的利益和影響力構成威脅。但加勒比國家的領導人、政府和人民完全有能力評估他們與其他國家的關系。無論怎樣的說教和警告都無法勸阻加勒比國家領導人與中國接觸,因為他們與中國的關系主要是出于國家利益以及務實的經(jīng)濟合作考慮。與美國所言相反,沒有證據(jù)表明中國和加勒比國家的交往是建立在意識形態(tài)的基礎上,或者純粹是為了推進中國的政治議程而進行談判。
這就是為什么必須強調(diào),中國和加勒比國家的接觸不是單方面的,而是一種雙向的關系。除了為國民提供公共產(chǎn)品的總體需要外,這些國家的領導人還認識到,面對生存危機,如氣候變化和新冠疫情,與相關國家搞好關系可以為潛在的挑戰(zhàn)提供解決方案。因此,安提瓜和巴布達總理加斯頓·布朗對指導加勒比國家與中國交往的原則進行了最好的描述。他說“加勒比國家奉行的是實用主義”,加勒比共同體成員是“所有人的朋友,不是誰的敵人”。▲
(作者瓦茲姆·莫拉,陳俊安譯)
環(huán)球時報2021-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