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作芝
文題呈現
“一個美麗的夢”是我們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能不斷激發我們生命的激情和潛能,讓生活更精彩。少年朋友們,你有著怎樣的夢想呢?
請用生花的妙筆,以“一個美麗的夢”為題,寫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文體不限,除詩歌外。
寫作引導
一、主題
編織人生夢想,是青少年成長的重要主題。寫這樣的作文,要有一個高遠的立意,就像萬丈高樓始于壘土一樣。不難看出,小到個體生命,大到國家民族,都有一個美麗的夢想。舉國上下正在為“中國夢”的實現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不懈奮斗。那么,在確立主題時就應該打上時代的烙印,個人夢就應該與“中國夢”緊密相連。
此外,要理解少年夢的純真無邪。夢想與現實總是存在一些距離,并不是只有我們跨越了那種距離,實現了人生夢想,這樣的夢才有意義。我們還要承認,不是所有的美夢都會成真。只要我們曾經采擷過那夢的花蕾,即使曇花一現,未能實現自己的人生夢想,這樣的夢也依然是有意義的。因為我們追求過夢想,這個過程是美麗的。
二、題材
“一個美麗的夢”這一題目的文眼應該是“夢”。在“夢”的前面冠以“美麗的”這一修飾語,這就為我們寫“夢”定了范圍,也確定了作文的格調。“夢”必須是絢麗的,令人神往的,通過努力,大多是可以實現的。
我們可以敘述自己的經歷,把自己從小的夢想,以及實現夢想的過程敘述出來。我們也可以把它當作想象作文來寫,通過合理、大膽想象,以人或物的視角構思事件,塑造形象,同樣可以寄托我們一種美麗的理想和愿望。像《西游記》就屬于這個類型,它寄托了作者“降妖除魔”的社會理想。
我們還可以由此及彼來構想,由現實生活中看到的具體事件引發聯想。如,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我們認識了那些舍生忘死、奔赴抗疫一線的醫務工作者,于是立志:將來長大了也要和他們一樣,做一個救死扶傷的白衣天使;看到農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辛勞,想:長大后當一名新時代的農民,發明現代化的農業機械,讓農民擺脫繁重的體力勞動。
下水作文
一個美麗的夢
孩提時,我總是向往有一天能成為一名作家。那時候,讀唐詩宋詞,讀巴金和莫言,也讀莎士比亞和雨果,癡迷到近乎廢寢忘食。
高中畢業,正趕上十年動亂的尾聲,一場驟然而至的災難將那些青春枝頭迎風綻放的花蕾摧殘得花枝凋零,落紅滿地。那年,我輟學了。
十六歲,一個偶然的機會認識了劉繼明,他和我年紀相仿。那時,他在我們鎮上的文化館賣茶水、冰棍。聽說是鎮文化館彭館長慕名將他請來的。他是文學青年,在我們小鎮聞名遐邇。彭館長很惜才,讓他一邊賣冷飲一邊創作,并物色發現小鎮上其他的文學愛好者。
劉繼明找到我的那會兒,我已是一名民辦老師。他說明來意,打算在小鎮成立一個文學社,把小鎮的文學事業發展起來。我內心一陣欣喜,憧憬著昔日的文學夢,便滿口答應了。那天,我記得是秋日的一個午后,我們促膝長談,整整一個下午,他走出我的寢室時已經是暮靄四合了。
文學社叫“新竹文學社”,劉繼明是社長,我是常務理事,還有王十月、羅溪晗等人。那時候,我們把小鎮的文學事業搞得如火如荼,印象最深的是羅溪晗三萬多字的中篇小說《日落》得到了蔣子龍的青睞,在《天津文學》首發,小鎮人爭相搶購那本《天津文學》,以至于有人戲謔地說,真是洛陽紙貴呀。
后來,劉繼明成為專業作家、湖北作協副主席;王十月也成為廣東作協副主席,《作品》主編。而我,依然在遙望那若即若離的美麗的文學夢。
昔日的伙伴圓夢而飛,在文學的道路上越走越遠。那年,我已經到了而立之年。適逢“新概念”征稿,我在獲得湖北人民廣播電臺臺慶五十周年征文一等獎后,更加躊躇滿志,很快寫了一篇新概念的文章寄給《萌芽》。那時候,我根本沒有想到和韓寒、郭敬明、張悅然,還有后來的潘云貴一樣,去敲開文學之門或嘩眾取寵。再后來,我居然收到了《萌芽》C組復賽通知。我把這件事告訴了父親。父親說:“我寫了一輩子,也沒有浮出水面,你算老幾?”想著父親的話,還有他在文學路上的遭遇,再對比我與父親的閱歷、文化底蘊,我猶豫了。后來又收到《萌芽》催促我參加復賽的通知,我看著父親執拗否定的眼神和自己捉襟見肘的家底,無奈地放棄了那次離夢想最近的機會。
文學,我一生的夢想,從孩提時代到青蔥歲月再到年屆不感,它是植根于我心靈的種子,一刻都沒有停下成長的腳步。
我有一個美麗的夢——文學夢。
教師自評
每個人都懷揣夢想,只要腳踏實地就會離夢想更近一步。
文章雖然沒有具體敘述我在文學路上是如何追夢的,但通過插敘我與志同道合的劉繼明“促膝長談”、小鎮的文學事業“如火如荼”,以及記敘我獲得征文一等獎、收到《萌芽》復賽通知這些肯定我文學成就的事件,表現了我對文學的熱愛及不懈追求。對比小鎮上其他幾位成就突出的文學青年,我“一刻都沒有停下成長的腳步”更顯可貴,很好地凸顯了主旨“一個美麗的夢”。
學生習作
一個美麗的夢
◎高 成
我的父親,還有我的祖父,甚至可以追溯到更遠些,我們家世世代代都是農民。
聽父親說,祖父那輩過著刀耕火種的農耕生活。祖母在父親十歲那年就走了,家中里里外外全靠祖父打點。祖父每天面朝黃土,背朝青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然而一年到頭,一家人的生計依然存在很大問題。父親說,那會兒全家過著食不果腹、衣不蔽體的生活。
父親姊妹較多,他作為家中長子,初中沒畢業就輟學了。每逢犁田的日子,父親就在后面掌著犁把子,祖父則在前面,腰彎成了一張弓,拽著長長的繩索吃力地拉著。那時,養一頭牛對我們這樣的窮家小戶來說絕對是一種奢望。養牛的人家也不會無償地把牛借給我們犁地。祖父只能用這種原始低效的生產方式過活了。父親單薄的身體怎么也掌不穩犁把子,常常東倒西歪左右搖擺,祖父和父親犁一畦田壟,會打無數個趔趄。有時候祖父會冷不丁地往前一栽,額頭都埋在泥土里。
那年夏天,棉田里的紅蜘蛛異常猖獗,我家一畝三分地的棉田眼看要被害蟲吞噬,祖父和父親只好在那七月流火的正午火急火燎地治蟲。那時候沒有噴霧器,打藥的時候必須是兩個人抬一桶水,后面那個人一邊杵著藥水機一邊拿著藥桿晃動。祖父在后面掌控著藥水機,父親則一個勁兒往前走。父親身處沒過頭頂的棉苗中,就像進入蒸籠一樣。后面祖父的頭露在外面,烈日的炙烤讓這位古稀老人實在是吃不消。那次,祖父中暑了,臥床不起、茶飯不飲足足半個月時間。
每每茶余飯后,父親談及此事的時候,我總是在心底默默許下一個心愿:長大后一定要當一個現代農民。從小時候起,這個夢就植入我的骨髓,我不希望在那種酷暑的煎熬中,為了生計的人們疲于奔命,更不希望刀耕火種的生活方式一代又一代延續下去。我們應該有新的生活!
暑假,我站在自家二樓的陽臺上,俯瞰遠方那片綠油油的棉田,似乎看到了天空中無人機噴灑農藥的優雅,閉了眼,棉花吐絮,潔白如銀,一臺臺撿拾棉花的機械往來穿梭,偌大的一塊棉田幾分鐘就可以采摘完畢。
我有一個美麗的夢,長大了當一個新時代的農民。
(湖北石首市新廠鎮初中八·3班)
點評
作文構思巧妙。前面部分用了大量鋪陳,敘寫落后的生產方式給農民帶來的深重痛苦,為后文小作者立志當一個新時代農民作鋪墊。作文的語言樸實,娓娓道來,極富感染力。尤其是結尾處的點題,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自然而圓滿,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