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娟霞
摘 要 為充分發揮珍稀樹種的應用價值,研究人員應努力提升人工培育技術水平。因此分析了人工培育珍稀樹種技術研究價值,探究了人工培育珍稀樹種在初期培養技術點、土壤環境條件管理、樹木營養供應及常見病蟲害防治等方面的技術措施,以期提升珍稀樹種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
關鍵詞 珍稀樹種;人工培育;效益
中圖分類號:S722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1.32.004
珍稀樹種是一種社會特殊戰略儲備資源,是森林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具備極高的經濟價值與社會價值。通過借助人工培育技術,構建規模化的樹木種植基地,加強珍稀樹種資源培育,有助于實現集約化管理,形成規模化效益,對于擴大珍稀樹種資源戰略儲備、維護國家生態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對人工培育珍稀樹種技術措施進行探究是十分有必要的。
1 研究價值
1)珍稀樹種生長速度較慢、生長周期較長,相應的投資收益與經濟利益的形成周期也較長,這導致研究機構與經營管理人員對珍稀樹種的人工培育技術研究不夠重視,研究動力不足,會將更多的精力、資源投入在回收期較短、生長速度快的樹木培育上。通過研究珍稀樹種的人工培育技術,有助于改良基因遺傳技術,實現集約化的經營管理,縮短其生長周期。
2)珍稀樹種作為國家戰略資源,對其人工培育技術進行研究,能充分開發珍稀樹種極具稀缺性的應用價值,充分發揮珍稀樹種所具備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有助于推動當地的經濟發展。
3)現階段,國內珍稀樹種人工培育技術研究依然為部分林業高校與科研機構圍繞珍稀樹種,開展相關培育實驗,缺乏與之匹配的專業性大規模培育基地建設,不具備規模化效應,也沒有形成產業化收益。通過研究珍稀樹種的人工培育技術,建立規模化的人工培育基地,有助于進一步推廣珍稀樹種,形成規模化經濟效益。
4)珍稀樹種人工培育技術研發時間較短,技術相對落后,仍處于實驗階段。在種植材料、遺傳改良、栽培經營等方面,均缺乏相關的技術儲備,缺乏核心技術,整體的理論體系也有待進一步完善。因此,通過進一步研究珍稀樹種的人工培育技術,將研究工作重點放在核心技術的攻堅方面,可以大大提高國內技術水平。
此外,珍稀樹種不僅能夠美化環境,還可以為各地區提供景觀資源,促進當地旅游業發展,進一步推動地區生態環境建設,幫助國家構建環境友好型社會,促進生態和諧保護區域內物種的多樣性,解決國內各地區珍稀樹種資源供需緊張的狀況,推動林業產業的穩定、長久、可持續性發展。
2 技術措施
2.1 初期培養技術要點
2.1.1 采種
采種是人工培育珍稀樹種的基礎環節,其直接影響著樹種的發芽率,也與樹種生長的產量與質量息息相關。在日常實踐中,應當參考不同珍稀樹種的差異化成熟期進行種子的采集。以紅豆杉為例,該樹種普遍在每年的3、4月開花,11月種子成熟,一般在果實呈深紅色時即可開展種子的采集[1]。同時,還要重點提升對種子保存的關注度,對于一些氣候環境比較濕熱的地區,在種子采集工作中還需要對種子進行干燥處理[2]。為了避免種子受到病蟲害的影響,特別是蛀蟲對種子的破壞,必須要在進行貯藏前對采集到的種子實施消毒處理。
2.1.2 育苗
完成采種后,必須要結合栽植區域的自然環境條件、樹苗的生長周期展開育苗工作,以此獲取更高的發芽率與成活率,保證幼苗生長質量。在此基礎上,要著重控制幼苗的密度,一般情況下,可以將育苗密度穩定在每平方米200株[3]。在幼苗破土后,必須密切觀察其根系的生長發育情況,保證幼苗成活率。針對珍稀樹種而言,為保障栽植質量,應保證其根系發達且長有菌根。
2.1.3 幼苗管理
當幼苗成活后,需要落實幼苗管理,為幼苗提供充足的光照、營養條件,促進幼苗茁壯成長。要注意的是,在此過程中,不僅要保證幼苗有充足光照,還要對其展開一定的避光處理。換言之,必須對幼苗的光照時長進行嚴格管控。實踐中,還應當多次觀察、記錄幼苗的生長高度,當幼苗達到一定高度后即可落實定植操作,并適當修剪幼苗的根系,重點保留主根。通常來說,在幼苗可以在土壤中吸取充足養分后,即可展開移植操作。
2.2 土壤環境條件管理
2.2.1 選擇合適的土壤特性
在完成育苗后,可以將品質相對較好的幼苗進行移植,確保其可以在合適的土壤環境中生長發育。在此過程中,必須要對待種植區域的土壤特性進行研究與分析。實踐中,需要參考相應樹種差異性生長條件喜好,選定合適的種植土壤區域。以紅豆杉為例,該樹種屬常綠喬木,是中國國家一級珍稀保護樹種;比較喜歡生長在微酸性的土壤中,如果長期處在堿性的土壤中,會導致葉片顏色慢慢變淺,嚴重時會導致葉子變黃而最終脫落。因此在進行人工培育過程中,要選取排氣良好,土層深厚、肥沃、濕潤,5.5
7.0的微酸性土壤[4]。
總體而言,就是需要在了解珍稀樹種的立地要求、林學特性的基礎上選擇種植土壤,并展開細致規劃。要始終秉承因地制宜、適地適樹的原則,維護森林樹種組成、結構及生產力。
2.2.2 立體化栽培
在培養珍稀樹種過程中,出于對更高經濟價值的考量,可以引入營造混交林的方法,結合撫育間伐等措施將珍稀樹種的種植密度始終穩定在合理水平。在此過程中,要著重砍伐彎曲、遭受病蟲害的樹種,嚴禁對珍稀樹種的母株實施砍伐[5]。
2.3 保證樹木營養充足
珍稀樹種培養工作開展過程中,要注意樹木培育中營養持續性供應問題,也是降低珍稀樹種培育死亡率的重要因素。1)樹木培育在不同階段的營養需求必須分析明確,這樣可避免營養過剩或營養不足等狀況。2)施肥種類的適當調節,避免“一刀切”式的施肥形態。3)樹木成長不同階段的營養需求不同,培育人員應按照要求定量施肥。
在進行珍稀樹種人工培育過程中,為確保樹種茁壯成長,培育人員除了從土壤層面進行管理,還應著重從營養補充環節進行關鍵點的控制。1)培育人員進行樹種營養補充前期,應結合國家樹木園林管理相關資料,查看如紅樺、青岡櫟、秦嶺冷杉、花楸、紅豆杉在內的,諸多珍稀樹種培育營養補給資料,明確不同的樹種,需要運用的肥料種類,以促進其生長。2)結合當地樹種培育土壤、水文等環境條件,依據土壤中有機質的含量,補充天然有機肥及運用含氮磷鉀豐富的肥料進行營養供應。3)樹苗初步成長階段,主要采用自然有機肥進行營養補給,待樹種初步成型,采取自然有機肥與礦物質有機肥結合法進行營養補充。4)一般來說,珍稀樹種種植3~4個月后,初次進行營養補充,施肥量為300~400 g/株。隨著其逐步生長,施肥間隔時間可延長至6~8個月,施肥量為100~200 g/株。
人工培育珍稀樹種過程中,如果營養補充及時、合理,樹種因“營養不良”所產生的葉子枯黃、生長枝葉稀疏等狀況,出現的概率就會比較小;反之,珍稀樹種大面積死亡等狀況產生的概率就會大大增加。為此,做好樹木培育環節的營養補充,在珍稀樹種培養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2.4 常見病蟲害防治
人工進行珍稀樹種培養過程中,為減少樹種培育過程中的隱患,也可以從常見病蟲害防治工作層面入手,科學有序地進行防護和應對。人工培養珍稀樹種過程中,主要通過前期防治、針對性治理2種策略解決問題。前者主要是指在病蟲害產生前期,培養人員就相應進行了防護應對準備;后者則是對已經產生病害的情況提出解決方案。
在進行人工培養珍稀樹種病蟲害防治期間,培育人員所開展的防護策略主要包括。1)結合珍稀樹種培育種植的相關資料,以及多年一線培養經驗,在樹種幼苗生長階段進行重點防護。這一環節主要采取種子殺菌處理法,對常見的蟲蟻侵蝕等問題進行預防。同時,在每年春夏病蟲害高發季節,技術人員也要相應做好防護。2)針對一些珍稀樹種培養中已經出現大面積病蟲害等問題時,技術人員主要通過噴灑防蟲農藥及治療溶液的方式解決問題,這是典型的化學病蟲害防治法。3)種植人員還可以利用蜘蛛捕食等生物鏈規律,對珍稀樹種中常見害蟲問題進行治理。
人工培養珍稀樹種期間,結合樹種培養基本情況,科學進行病蟲害防治,不僅實現了病蟲害常見隱患的防護處理,還起到了治理方法運用立竿見影的效果,這一環節,也是保障珍稀樹種培養效果的關鍵。
3 結語
基于珍稀樹種的人工培育技術有助于提升珍稀樹種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從初期培養技術點、土壤環境條件管理、樹木營養供應及常見病蟲害防治等要點著手,提高人工培育技術水平,進一步促進林業產業發展,保護物種多樣性,構建環境友好型社會。
參考文獻:
[1] 趙桂,劉麗麗.紅豆杉的培育與栽植技術探討[J].農業與技術,2012(7):34.
[2] 譚志明.梵凈山珍稀樹種的推廣與培育技術分析[J].花卉,2020(12):158-159.
[3] 唐新國.珍貴鄉土樹種人工培育技術的應用要點[J].江西農業,2020(16):88.
[4] 張佐玉.紅豆杉屬幼苗繁殖技術的研究進展[J].植物學通報,2020,17(3):2.
[5] 蘇建銘.人工培育珍貴樹種的技術措施分析[J].農業技術與裝備,2019(2):88-89.
(責任編輯:趙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