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文震
摘 要 廣西屬于熱帶亞熱帶氣候,由南向北分為3個氣候帶、9個氣候區,均適宜大豆種植且屬于多熟制大豆生態區。大豆在廣西有較大面積的種植,是廣大農民增產增收的主要產業之一。廣西大豆種植以春播、夏播和秋季繁種為主。主要針對廣西地區春大豆高產栽培技術及病蟲害防治技術展開分析,以期為大豆高產、優質提供技術參考。
關鍵詞 大豆;高產栽培;病蟲害防治;廣西壯族自治區
中圖分類號:S435.651;S565.1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1.32.014
大豆除可作為糧食、油料外,還是優質的副食品、肥料、飼料和工業原料。大豆是我國主要的油料作物,在我國有著悠久的種植歷史,在大豆生產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受國內外市場、自然因素、氣候條件的影響,我國的大豆生產效益有所下降,加之進口大豆的沖擊,導致農民種植大豆的積極性降低,大豆種植面積曾一度降到歷史最低水平,產品供應出現了極大的缺口。近幾年國家不斷推進供給側結構改革,我國大豆總體的種植面積不斷擴大,加之科研水平的不斷提高,在單產、總產及種質方面都有一定的提升。目前,我國大豆種植面積相對穩定,加上補貼政策的實行,大豆實種面積也小幅增加,但從需求來看,國內大豆的自產量仍然難以滿足市場的需要。相對20世紀的大豆需求量,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大豆需求量提高了近10倍,這主要是因為隨著社會經濟的進步,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國民的飲食結構發生了重大改變,油和肉的消費量不斷提升、養殖業的大規模發展等,對飼料的需求日益增加。目前國產大豆基本能滿足豆制品生產,油脂加工和飼料所需大部分還需進口,總體上來看,大豆的市場需求缺口依然很大。
大豆也是廣西重要的油料作物之一,區內有廣泛的種植。由于廣西地處中國南部,屬于亞熱帶氣候,自然條件優越,氣候溫潤,光照較足,非常適合大豆生長。近年來廣西大豆種植面積大、產量高,經濟效益十分可觀,在滿足市場需求、促進經濟發展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同時也提高了農民的收益。提高大豆產量和品質,彌補市場需求缺口,是擺在廣大農業生產者和科研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課題,在大豆種植方面要不斷總結經驗,大膽探索,努力實踐,不斷提高大豆的品質和產量。
1 品種選擇
優良品種是確保大豆高產的重要前提,選擇品種時應根據當地自然條件,選擇高產、熟期適宜、抗病品種。在多年的種植及育種工作中,廣西選育了多個優良大豆品種,經有關部門審定后進行推廣應用。目前,廣西主要種植的春大豆品種有桂早1號、桂早2號、桂春1~12號、桂春18號、柳豆3號和柳豆2號等。這些品種既有生育期較短、適宜桂北地區種植的,也有生育期較長,適宜桂南地區種植的[1]。最重要的是,這些優良品種抗病性強、抗逆性強,在種植過程中可以減少農藥使用,在提倡農業生態環境建設及藥肥“雙減”的形勢下,具有良好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
2 種子處理
購買的種子要經過篩選,去除破粒、病蟲口粒和雜質,留下顆粒大、飽滿的種子進行處理。為增強種子發芽率和發芽勢,播前用微肥拌種,一般使用鉬肥。方法是將鉬酸銨兌水制成濃度為0.04%的肥液,每千克大豆種子用50g肥液,把肥液均勻噴灑在種子上并攪拌,放置在通風避光處晾干。待種子晾干后,用正規廠家生產的大豆種衣劑包衣,以預防根腐病、地老虎等病蟲害。
3 選地整地
種植大豆的地塊土壤應肥沃、疏松,保水性能良好,前茬為玉米、水稻、蔬菜均可,但要注意應避免在莬絲子生長的地塊種植大豆。播前整地,去除前茬作物的根茬、雜草等雜物,深松深翻,翻耕深度要打破犁底層,做到土壤松軟、地面平整,然后打壟。配合整地施基肥,每667 m2施二銨15 kg、生物鉀肥2 kg,或667 m2施腐熟發酵有機肥500 kg、鈣鎂磷肥25 kg。肥料要翻入土壤,以增加耕地肥力。
4 適時播種
4.1 確定播期
春大豆播種最佳時間為2月中旬至3月中旬,地溫穩定達到14 ℃時播種對春大豆發芽最有利[2]。早播的目的是適墑搶墑,確保大豆有足夠的生長期,且有利于避開晚霜凍害。
4.2 合理密植
為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單位面積產量,應根據土壤肥力、氣候條件、品種特性等因素進行合理密植,盡量提高春大豆的單位產量。如桂春8號、桂春10號、桂春12號等品種,純種地塊的定苗密度每667 m2應在2.0萬~2.5萬株,過密或過稀均不利于發揮品種高產優勢。
4.3 播種方法
春大豆播種主要采用點播或單行條播的方法。實行機械播種的地塊,可利用懸浮式精準播種機或大豆專用播種機,一次性完成施肥、播種、覆土等工作,且可精準控制下肥量、下種量,實現大豆的精量點播。采用人工播種的地塊,點播時先開穴,每667 m2施10 kg磷酸二銨作種肥,覆薄土以種肥分離,每穴播3~4粒種子,然后覆土,行距40 cm,株距20 cm;單行條播的要先開播種溝,行距50 cm,施入種肥后播種,株距12 cm。播種深度以3~5 cm為宜,播后覆土要均勻,防止跑墑影響種子出苗。
5 田間管理
5.1 查苗補苗
出苗后及時查苗,如有缺苗現象要立即補種或移栽。移栽應使用同期播種的大豆苗,帶土移栽。補種應先把種子在水中浸泡3 h,使種子吸足水分,以保證盡快出苗。移栽或補種時若遇干旱天氣,要及時澆水,以確保出苗率和成活率。
5.2 間苗定苗
待大豆幼苗2片單葉平展時進行間苗,保留健壯幼苗,拔除病苗、弱苗。當幼苗第1片復葉全展后定苗,定苗數量要符合品種要求。
5.3 中耕除草
大豆播種后至出苗前,應使用藥劑進行土壤封閉除草。可在播種后3~5 d,每667 m2大田用50%乙草胺·異噁草松乳油80 mL兌水噴霧,要嚴格按照使用說明書上的配制方法使用,以確保大豆幼苗的安全生長。
大豆苗期、初花期進行中耕除草,做到二犁三粑或二犁四耙,清除田間雜草,減少與大豆的養分競爭。幼苗子葉展開后進行第一次中耕,深3~4 cm;10 d后進行第二次中耕,深5 cm左右,并拔除田間大棵雜草。
大豆播種20 d左右、幼苗長出2~3片復葉時,若田間雜草茂盛,應及時采用藥劑防治。防除大豆闊葉雜草,可每667 m2用45.8%克蕎靈水劑100 mL,或24%克闊樂乳油15 mL;防除大豆禾本科雜草,可每667 m2用15%精穩殺得乳油50~70 mL,或5%精禾草克乳油75~100 mL。禾本科雜草與闊葉雜草混發的大田,可選擇上述除草劑混用。
在大豆生長后期,田間如仍有雜草,應在形成草籽前進行人工拔除,避免雜草與大豆爭水爭肥。
5.4 合理追肥
大豆生長期對養分的需求較大,除基肥、種肥外還需要合理追肥。追肥要根據大豆不同生長時期施用相應肥料,才能保證大豆穩定生長,提高大豆粒種。大豆苗期結合中耕除草追施苗肥,每667 m2施用尿素5 kg、三元復合肥(N∶P2O5∶K20=5.0∶1.0∶1.5)
15 kg。開花期追肥是大豆增產的重要措施,要根據苗情確定肥量,防止過量施肥造成落花落莢,一般667 m2
施尿素5~10 kg。初花期結合松土,667 m2施尿素3~
5 kg,肥力高的地塊可以不追肥,防止植株徒長、田間郁閉度過高。若初花期大豆植株長勢弱,可在盛花期葉面追肥一次,每667 m2用尿素0.5 kg、磷酸二氫鉀0.2 kg加水30 kg制成肥液[3]。大豆花莢期追施磷肥有利于保證植株生長,對提高產量有重要作用。此后,從大豆鼓粒至成熟期,因植株根系逐漸衰老導致吸收養分的能力下降,大豆易出現早衰而減產,這個時期可進行葉面噴肥,每667 m2用尿素0.3 kg、磷酸二氫鉀0.15 kg加水50 kg配制肥液,在無雨天氣對葉片背面噴施[4]。至大豆完熟期,再進行一次葉面噴肥,肥料和用量與初花期相同。
5.5 灌溉排水
大豆苗期至花莢期對水分敏感,要做好大田溝渠建設,及時排除田間積水,防止大豆根系漬水、影響產量。目前,廣西仍有很大一部分大豆田沒有建設灌溉設施,主要依靠自然降水,因此要抓住大豆生長的需水關鍵期,即花莢期和鼓粒期,如遇旱情應及時灌水1~2次,實現以水攻粒、提高產量的目的。
6 病蟲害防治
做好病蟲害防治是確保大豆健康生長、提高產量和品質的關鍵。應主要做好大豆紫斑病、菌核病、根腐病、蚜蟲及食心蟲等病蟲害的防治。
大豆紫斑病:防治該病可在苗期葉面噴施大豆液肥300倍液,提高植株抗病能力。發病時,在蕾期、開花期、結莢期各噴藥一次,可用50%苯菌靈可濕性粉劑1 500倍液,或50%多·霉威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30%堿式硫酸銅懸浮劑400倍液,每667 m2噴施藥液110 kg。
大豆菌核病:防治該病首先要使用耐病品種,并與禾本科作物輪作倒茬。發病時,抓住大豆開花期這一關鍵時期,噴施40%菌核凈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
大豆根腐病:預防該病可在播種前用35%甲霜靈粉劑拌種,藥劑用量為種子重量的0.3%;加強田間排水,降低土壤濕度。該病害是大豆典型的土傳病害,一旦發病很難治愈,所以要加強預防。可選用40%根腐靈4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64%殺毒礬可濕性粉劑900倍液,以上任何一種農藥加氨基酸液肥600倍液、生根粉1 000倍液澆灌植株根部。每7 d灌1次,連用2~3次[5]。
大豆蚜蟲:可利用天敵寄生蜂和食蚜蠅等抑制蚜蟲數量。苗期每667 m2用35%伏殺磷A 125 g,或50%滅蚜凈乳油1 500倍液、50%辛硫磷乳油
2 000倍液噴霧。也可以用90%樂果乳油10倍液,每
667 m2用藥液350 g進行超低容量噴霧。如果蚜蟲出現大面積暴發,可用40%樂果乳油800倍液,或5%來福靈乳油2 000倍液、10%溴氰菊酯乳油2 000倍液噴霧。
大豆食心蟲:食心蟲是嚴重為害大豆產量和品質的害蟲。當田間發生食心蟲為害時,及時用2.5%高效氯氟氰菊酯水乳劑1 500倍液噴霧。也可用敵敵畏熏蒸,即每667 m2用80%敵敵畏乳油150 mL,用20 cm左右的玉米稈吸取藥劑并插在田間,間隔5 m。
大豆病蟲害防治是大豆種植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應堅持以防為主的原則,密切關注大豆的長勢,隨時發現病蟲害發生的前兆,掌握大豆不同生長期病蟲害發生的特點、規律、癥狀表現及現有技術水平可以采取的手段等,進行主動防控。如選用抗病品種、藥劑包衣種子、合理輪作、清理病株殘體、適時補足水肥、做好中耕除草等,在管理環節上進行強化細節,都能促進大豆植株的強壯,提高抗病抗蟲的能力,起到預防效果。防治病蟲害以“效果佳、成本低、環保無害”為理念,綜合運用農業、化學、物理、生物等技術手段,做到統籌兼顧、安全高效地進行防治。
7 及時收獲
廣西地區的春大豆收獲期易遇雨季而導致霉爛,因此要及時收獲。大豆成熟季節要密切關注天氣變化,隨時了解天氣預報,為大豆的收獲做好充分的準備,避開雨天,確保收獲安全。大豆葉片基本落光,手搖植株嘩嘩作響時,查看籽粒變干、變硬、有光澤時遇晴好天氣即可收獲。
參考文獻:
[1] 曾維英,陳淵,梁江,等.1982—2008年廣西春大豆良種區域試驗綜合總結[J].南方農業學報,2011,42(3):271-276.
[2] 陳文杰,梁江,湯復躍,等.不同播期對廣西春大豆品種農藝性狀、產量及品質的影響[J].大豆科學,2015,34(6):993-999.
[3] 楊宗意,黃濤,呂巨智.廣西石山地區春玉米間套種大豆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8(8):25.
[4] 韋清源,梁江,陳淵,等.大豆新品種桂春12號的選育及栽培技術[J].南方農業學報,2013,44(11):1810-1813.
[5] 湯復躍,陳淵,韋清源,等.大豆新品種桂春16號的選育及栽培[J].安徽農業科學,2017,45(15):37-39.
(責任編輯:趙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