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靈芝
摘 要 近幾年,旅游業發展速度較快,通過發展旅游業能夠加快新農村建設的落實速度,但部分農村并沒有合理運用旅游資源,在發展過程也缺乏完善的農業經濟管理模式,長期如此,必然會限制新農村建設政策的落實,不利于現代農村的整體發展。在文化生態視域下,闡明農業經濟管理的重要意義,指出需有效運用農村旅游資源,并提出現代農村科學構建農業經濟管理模式的相關策略。
關鍵詞 文化生態視域;農村旅游資源運用;管理模式構建
中圖分類號:F323;F592 文獻標志碼: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1.32.051
經濟管理模式作為我國新農村經濟建設中的重要部分,被人們廣泛關注。隨著我國社會主義經濟的快速發展和我國新農村建設的深入,農業地區經濟經營管理模式也發生變化,傳統的農村經濟經營管理模式被逐漸淘汰。目前,新農村建設中,相關部門應靈活運用我國農村西部地區的文化旅游信息資源,并積極探索構建現代農業地區經濟經營管理模式,促進我國農村地區經濟經營管理模式的不斷創新。
1 文化生態視域下農業經濟管理的重要意義
1.1 拓展發展渠道
文化產業生態產品視域下,要求各農業地區政府積極探索、結合當地文化特色,開展一條符合自身發展條件的文化產業鏈,增加農業地區經濟建設的文化多元性,為其發展注入了新鮮血液。如部分農業地區自然環境較好的地區就可以考慮借助自然環境文化資源,做好當地鄉村旅游、農業文化、養老、教育及休閑等設施建設;部分農業地區有著悠久的文化歷史及資源優勢,可以考慮結合其他的文化生態特色,開發文化生態產品,既能有效提高其他農業地區對當地傳統文化的認知度,還利于政府有效地推動當地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的融合發展,構建完整的文化產業生態體系[1]。
1.2 促進經濟效益
在現代文化生態視域下,優化后的現代農業市場生產運營經濟管理模式,能有效促進我國現代農業經濟社會健康快速發展。在現代農業產品生產、銷售、流通等各環節,充分運用現代農業生產信息系統網絡管理技術,促進我國現代農業產品加工農副產品的市場批發化和銷售便利化,農業市場生產運營經濟管理獲取信息更加高效,進而大大降低我國現代農業生產經濟健康發展的風險,提升我國現代農業經濟生產效益。
1.3 調整產業結構
現代農業本質上是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市場農業和信息農業,隨著中國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完善,生產經營按照市場需求進行安排,農業資源配置按照市場規律和機制進行,最終農民勞動成果的分配將由現代市場決定。在發展效益農業中,農民面臨的突出問題是服務、技術和信息的缺乏,但現代農村若在文化生態視域下,積極構建農業經濟管理模式,發展農業信息化,農民可以共享信息資源,了解產銷信息,促進農產品生產流通,引導農民有效發展農業產業化,進行結構調整,最終實現農村穩定繁榮、農民增收和農業效益的目標[2]。
2 文化生態視域下農村旅游資源的有效運用
2.1 民宿資源
生態旅游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就必須堅持自然與人文相結合。在自然風光獨特的地方,應利用其獨特的自然資源,結合風土人情,發展具有特色的生態文化民宿。例如,在熱帶雨林地區,當地居民可以讓游客體驗土著居民的日常生活,用原始的方法獲取食物,用火做飯,住在樹屋里,學習土著居民的民歌。將當地獨特的自然資源和文化景觀相結合,開發和設計具有當地特色的旅游民宿,使外國游客深入體驗當地的風土人情。在對當地的民宿設施進行設計時,設計師首先要對當地的傳統文化建筑有充分的了解,考慮當地的傳統文化,和日常生活工作方式,方便游客體驗當地生活。本土民宿的旅游管理可以借鑒臺灣和日本本土民宿的先進管理經驗,將本土傳統文化和建筑特色與本土原住民的日常生活相結合。這種方式可以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旅游服務和宿舍管理,在不破壞當地人文和自然生態景觀的基本前提下,為當地游客提供方便舒適的旅游住宿服務環境,展現獨特的生態文化魅力[3]。
2.2 遺產資源
文化遺產旅游資源的深入挖掘、綜合利用,是持續發展我國鄉村居民文化遺產旅游的核心內容,是鄉村文化產業與鄉村旅游文化產業發展深度有機融合的具體實踐應用。鄉村居民文化遺產旅游資源的深入挖掘、綜合利用,實現了文化資源優勢向社會經濟發展優勢的有效轉化,符合我國鄉村文化振興中“產業興旺”的具體要求。此外,鄉村居民文化遺產旅游資源深入挖掘、綜合利用,還要注重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共存,同時鄉村基礎配套設施的持續改善也是保護鄉村地區自然、社會經濟生態環境優化功能的體現,符合“生態宜居”具體要求。鄉村旅游文化產業資源經濟利用功能優化是帶動鄉村全體居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徑,契合了“生活富裕”的具體要求;對于鄉村居民文化遺產旅游資源的深入挖掘、綜合利用,必然直接關系到我國鄉村居民文化遺產旅游資源市場的發展規模,有利于不斷開闊鄉村居民文化視野、提高村民文明素質和文明規范程度、傳播優秀鄉村傳統文化。
2.3 農業資源
適合發展農業作物生產、農業基礎設施完善、農業機械化程度高且農產品商品化程度高的鄉鎮,規劃重點是建設“零浪費”生態農業產業示范園區,提高農業經營規模,提高土地產出率,并建設農業品質品牌提升工程、智慧農業示范區、農業開放合作示范項目等。例如,我國某地區農業發展較為迅速,該地區有一個占地面積約為3 hm2的農場,農場中有作物栽培區域、畜牧養殖區域、技術研發區域等,能夠為農場發展提供支持。農場以蘑菇栽培為主,不同季節種植不同的蘑菇,如鹿角靈芝、猴頭、杏鮑菇及補血菇等。農場經營項目包括上、中、下游蘑菇產業、觀光休閑等。上游為食用菌開發,中游為食用菌生產和栽培,是學生進行學術研究和戶外教學的最佳場所,使人們了解野生蘑菇的生態,學習鑒定有毒蘑菇的方法。農場為了配合政府發展休閑農業,將原有的廠區規劃改造成一條觀光線,并增設了游客服務中心、生態教室、戶外生態區及周邊設施。
3 文化生態視域下農業經濟管理模式的構建途徑
3.1 組建專業團隊
加強推進新農村經濟建設,應當努力建設一支專業化的財務管理人才隊伍,保證經濟財務管理從業人員必須持證上崗,對農村原有經濟財務人員必須進行專業化財務培訓。除了基礎的經濟財務管理培訓課程外,還應積極開設專業財務基礎知識和綜合計算機操作能力的專業計算機財務培訓系列課程,提高農村經濟財務管理人員專業隊伍的整體財務管理水平。新農村時期,電子商務的快速繁榮發展也帶動了我國現代經濟社會的各種電子網絡購發展,企業或個人都可以通過各電子購物商務平臺進行購物。因此,為了更好順應我國現代經濟社會的發展趨勢,應積極探索培養一批電子商務管理人才,掌握我國電子商務的實際運作流程,邀請國內專業的電子商務管理專家對其進行相關專業培訓,及時將農產品上網,宣傳到各電子購物商務平臺。開發新的農業村和經濟財務形式,使每個農業村的經濟財務管理更加方便簡單。
3.2 擬定激勵機制
激勵制度可以調動農民的積極性,使農民積極參與到互聯網背景下的生產方式創新中來。1)在激勵形式方面,除了對優秀農村企業業務單位、業務人員給予獎金等鼓勵外,還可以通過多渠道開展農村高技能人才選拔活動,以提高對優秀村民的表彰和宣傳帶動效應,使其充分發揮品牌典范,激勵其他村民不斷推陳出新,在學習中培養創新意識。2)在人才選拔思路上,不僅要求人才具有較高的農業技術創新能力,還要求具有一定的思想政治意識和政治素養,如農業技術創新人才、富有創業精神的人才都應作為村后備干部,對其進行選拔和培訓,不僅能有效促進村委會村風建設質量的提高,還可以有效形成良好的社會氛圍,鼓勵科技人才致富。3)關于研究和制定激勵人才政策。由于農村經濟政策為振興產業計劃,將從多方面、多角度、更深入地推進農業產業建設,因此村委會在激勵人才政策的研究方面,應從實體經濟的發展特點、新興產業、電子商務等方面,加大政策支持,培育優秀人才,提高農業經濟建設和現代工業建設能力水平[4]。
3.3 落實信息建設
為做好農業經濟管理工作,不僅要根據工作的具體特點進行具體的管理戰略規劃,而且要把握管理過程中的“信息化”建設,要充分把握社會發展和合理利用各種現代農業科技信息技術,配套更完善的農業經濟信息服務體系。1)盡快搭建全面的農業生產經濟管理信息項目數據管理平臺,即統一的農業綜合信息平臺,便于管理信息部門收集信息資源、整合數據分析。只有在公共信息平臺下,對整個農業生產經濟內部的相關信息進行標準化統一管理,才能更好地實現整個農業生產經濟的信息資源共享和數據資源整合,促進農業綜合生產經濟項目的規范化、高效化管理。建設更高水平的農業信息化管理離不開全面的、實時的、多方位的且暢通的農業生產經濟信息數據。2)全面把握我國農業生產全過程經濟信息項目管理進度,收集更多農業生產全過程經濟管理項目信息,只有在有效保護開放的農業經濟信息網絡交流的基礎上,才能使整個農業生產的經濟信息工作盡快在更多的項目管理上開放、自由、快速、暢通,應盡快建立統一的農業數據信息傳遞管理標準。
3.4 創造發展特色
為落實鄉村地區振興旅游發展戰略,應更加注重基于新農村旅游全方位文化的建設。因此,部分機構在文化生態視域下開發農村旅游資源時,應充分結合中國農村旅游建設實際,豐富金融產品類型,為繼續推動中國鄉村旅游振興發展添磚加瓦。農村旅游地區除了生產特色農產品外,還有得天獨厚的農村旅游文化環境資源,因此當地政府可以考慮聯合金融機構,共同推出農村旅游環境建設產業貸款金融產品,支持當地鄉村農戶進行自主開發設計農村旅游生活文化產業項目,如農家采摘園、農家文化體驗館、戶外森林探險等,做好鄉村地區旅游文化產業項目建設與宣傳推廣,增加新農村旅游生活文化魅力[5]。
4 結語
在文化生態視域下,農村地區應當采取針對性的創新措施,推進農村農業經營服務管理體制改革,完善集體經濟管理方法,推進農村農業集體經濟管理和經營服務管理體制改革工作的繁榮和信息化的健康發展,使農村農業集體經濟繁榮健康發展,始終保持創新。相關人員還需始終保持新的戰略思維,根據不同時代和社會發展階段,促進農村經濟和農村農業生產技術水平的發展和進步。
參考文獻:
[1] 馬秀娟.鄉村振興視域下農業經濟管理的優化策略研究[J].農業開發與裝備,2020(1):33-34.
[2] 張鈺瑜.供給側視域下鄉村生態旅游創新模式探析:以廣東佛山為例[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35(2):110-115.
[3] 孔彥妮.鄉村振興視域下農業經濟管理的優化策略研究[J].湖北農業科學,2019(11):188-190.
[4] 陳緒凱,王泮強,陳洪峰.鄉村振興視域下農業經濟管理的優化策略[J].科技經濟導刊,2020(3):251.
[5] 蘇飛,王中華.鄉村振興視域下的中國鄉村旅游:發展模式、動力機制與國際經驗借鑒[J].世界農業,2020(2):115-119.
(責任編輯:趙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