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麗
摘 要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在經濟發展背景下誕生的一種新的經營理念,不同產業的經營方向不同,影響產業經濟效益的因素也不同。為了科學落實供給側改革策略,首先簡述了目前農業發展中遇到的難題,并著重結合供給側改革工作的特點,分析時代發展對農業產業提出的新要求,結合這些因素,創新工作內容和方案,最終摸索出一條適合農業經濟發展的道路。
關鍵詞 供給側改革;農業經濟;產業轉型
中圖分類號:F320 文獻標志碼: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1.32.052
農業產業在我國各個地區的占比較大,為帶動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必須要結合時代背景,明確農業產業的發展現狀,確定經濟結構的特點,找到經濟發展的具體方向。這樣才能從中合理制定出符合產業發展要求的管理計劃,真正推動農業又好又快發展[1]。
1 新時期發展中農業產業遇到的難題
在制定農業產業的工作計劃時,要從市場需求、市場競爭范圍、管理制度的更新情況及人才技術水平等角度,確定農業經濟結構調整時遇到的難題。結合實際問題研究對策,積極應對挑戰,帶動農業產業轉型升級,提升產業經濟效益。
1.1 市場方面
從市場環境來看,農產品的銷售面更廣,市場需求量更高,不僅國內經營范圍有所擴大,國際市場的貿易交流也給農業產業帶來了一定的發展機遇。但目前的產業結構鏈仍不完善,在農作物生產、倉儲、運輸管理等工作環節上,會耗費不少的人力、物力資源。此外,市場對農作物質量、產量都有著新的要求,尤其是在綠色環保理念下,傳統的依靠勞動力進行農作物生產經營的方式,已經無法滿足農業行業的發展需求,需要及時引進機械化設備及先進的農業種植管理技術。而這些問題都會增加前期的種植成本,導致農作物失去價格優勢,從而失去市場的競爭優勢。因此,農業經濟結構的調整工作迫在眉睫。
1.2 經營方面
農業企業通常會以市場為導向,確定農作物的品種及種植數量。但市場的供需變化情況具有動態化的特點,而農產品的成熟周期比較長,如果在經營管理階段缺乏前瞻性,就容易導致農作物成熟后,出現庫存大量積壓的情況,造成浪費的問題[2]。此外,農業企業沒有注重打造品牌形象,產品的宣傳推廣力度不足,無法吸引受眾選購相應的農產品。企業在市場經濟管理模式在不斷優化的過程中不主動創新,會導致企業的競爭能力下降。此時,農產品還有一些附加值沒有發揮出來,這與企業經營者缺乏經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意識及能力有關。
1.3 人才方面
農業產業的發展不再需要大量廉價的勞動力,而是開始關注人才對現代化農業技術、設備的應用能力,希望通過技術手段來簡化生產經營流程,展開規?;慕洜I管理工作,從而達到增產創收的目的。但目前的農業工作者大多都受到傳統工作觀念的影響,在工作階段缺乏創新意識,不具備對新型農業生產經營方案的執行能力,管理意識不佳。尤其是在農業產業結構轉型及環保觀念的推廣階段,人才的工作態度及能力無法達到要求,制約了農業產業的發展步伐。
2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基本特點
展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要先從農業產業的經營發展過程中總結經驗,研究在合理制定改革計劃時,需要關注的內容。主要從改革工作的制度性、層次性和經濟性3個方面明確工作的側重點。
2.1 制度性
在供給側改革工作中,需要遵循國家管理條例,要保證工作行為有據可依,有理可循,這樣才能讓農業產業得到長遠的發展。在經濟制度不斷更新的情況下,相關的供給側管理工作也需要不斷調整工作內容和方向,要確保管理制度具備公平性、合理性的特點[3]。實際上,管理制度會隨著市場經濟發展情況、區域產業結構的優化情況不斷完善。因此,農業企業必須要及時做好對現行制度的更新和優化,通過全面、嚴格的管理制度,規范供給側改革流程,保障工作的穩步開展,這就是新時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基本特點之一,企業在參與市場競爭時應高度重視。
2.2 層次性
農業經濟結構的調整工作需要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要先設定長遠的目標,再根據工作實際開展情況,分層次、分階段的設定目標,保證管理工作有層次。1)應從橫向發展的角度,找到產品獨特的優點,找到本企業與其他企業之間的相同點和差異性,研究合理發揮自身個性化特征的方法,打造獨特的品牌,爭取讓本企業的產品在眾多產品中脫穎而出,從而創造良好的經濟效益。2)應從縱向發展的角度,關注企業的發展歷史,了解企業在長期發展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優缺點,融合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工作的基本要求,制定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方案。合理完善產業結構鏈,著重從依賴廉價勞動力轉變成依靠技術、設備來發展現代化農業。同時應注意整體工作過程要以循序漸進為原則。
2.3 經濟性
進行產業結構改革的目的是為了科學增加經濟收入,應當在保證合理、合法的基礎上,分析農業生產經營流程中存在浪費資金成本的環節。重點對這些環節進行改革創新,優化工作方案,以此來降低經濟成本,發揮出資金的最大使用價值,保障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工作人員應當著重分析農業經濟發展的短板所在,合理去除短板,發揮長處,這是目前經濟結構調整的主要目標和具體方向[4]。在具體展開工作時,需要確保工作人員具備現代化財務管理工作的能力,能夠適應管理工作內容和方式的變化。不能只顧著完成財務報表的整理工作,還需要融入預算會計、管理會計的工作理念,做好經濟運行風險的預估工作,制定應急預案,合理規避風險,為農業企業經濟的穩步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3 調整農業經濟結構的方案
調整農業經濟結構方案,需要從創新發展的角度,確保經營理念具備與時俱進的特點,要不斷總結以往的工作經驗,合理展開對工作方案的創新研究。此外,可以適當借鑒其他企業的經營方案,并根據農業行業的特殊性,優化工作內容和方案。
3.1 推動制度改革
嚴格、科學的管理制度是一切工作穩步開展的基礎前提?;诖耍谘芯空{整農業經濟結構時,應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視角出發,合理豐富管理制度的內容,完善管理結構體系。重點要根據農業供給側的發展目標,以提升農業產業的市場競爭能力為核心,分析現行管理制度中的優缺點,及時進行調整,如食品安全管理制度、農產品市場價格變動幅度的管理制度。同時,還需要關注土地管理制度的問題。很多農業企業在種植地選擇、使用等方面存在不合理的地方,導致土壤pH值、營養成分都有所降低,還造成了土壤污染和水土流失等問題。這不符合新時期綠色農業的發展需求,需要盡快推動土地制度的改革。
1)應當確定土地的歸屬權問題,相關工作人員要在工作中融入用地與養地相結合的理念。2)要嚴格做好土地流轉管理,從管理制度的角度來扶持農業龍頭企業對耕地進行集中化的管理,方便發揮出土地的使用價值。3)關注農業產能問題,避免產能過剩,確保相關管理制度的有效落實,避免出現過度開墾林地進行農耕工作的情況。4)要宣傳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重要作用,以適應性為原則,結合當地的自然資源分布情況,找到適宜的農業產業轉型方向。在滿足區域經濟發展需求的基礎上,調整一、二、三產業結構的比重[5]。
3.2 完善產業鏈
從穩步提升經濟收益的視角來創新農業產業的發展方案,需要先完善產業結構鏈。從生產、存儲、運輸及營銷等多個方面,進行系統化、合理化的管理,可以避免中間商賺取農業經營者的差價,進而從根本上解決農業生產環節的生產量大、利潤較低的問題。構建產業鏈是一個比較復雜的過程,可從以下3方面著手。1)應當從生態管理的角度出發,分析生產環節產生的污染問題,并著重思考農林牧漁業之間的關系,豐富產業結構。如將稻田改為魚池,在魚池中種植水稻[6]。2)要從供給側改革的目標出發,科學去庫存,調整庫存量,避免存儲環節浪費過多的人力、資金成本。3)運輸及銷售農產品時,應進行經濟結構的調整,主要任務就是要動態化關注市場供需變化情況,研究提升農產品附加值的方法,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提高農業經濟效益。這些工作都需要由專業的人才來完成,要先確定各崗位的工作職能,合理完成對工作任務的分配,展開分類管理工作。讓企業內部員工共同配合,找到各個工作環節之間的關聯性,以團結協作的方式科學降低管理工作難度,確保各項經營管理工作的順利開展,達到完善產業鏈的目的。最終有效解決企業的經濟發展難題,并為供給側改革工作的有序開展奠定基礎。
3.3 融入科學技術
傳統依靠勞動力成本完成農耕工作的方式,已經無法滿足農業企業的規?;a業化發展要求。現階段,有效提升農業產業發展水平的關鍵是融入科學技術手段,從生產工藝方面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并研究擴大農產品經銷范圍的方法。這需要相關人員先掌握信息技術的操作方法,引進計算機工作設備,及時使用互聯網+技術,完成農業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提高技術含量需要借鑒其他國家成功的經驗,并投入資金引進高新設備,這可以降低農業經營管理工作難度,簡化工作流程。
同時,在網絡渠道進行產品宣傳與推廣工作,也是提高企業知名度的有效方法,對于打造特色品牌有著積極作用。企業可以設置官方網站,在網站上介紹一些農業生產經營的過程,重點介紹綠色農產品在衛生程度、營養性等方面的優勢,并將農作物新品種的研發情況公布出來。這不僅可以吸引受眾購買該產品,還可以吸引投資商參與產業投資,解決農業產業創新發展階段資金不足的問題。
3.4 產業的規?;洜I
目前,農業企業正在參與國際間的競爭,開展了農產品的進出口貿易交流活動。在這種環境背景下,想要完成對經濟結構的優化調整,合理合法的獲取經濟利益,帶動農業產業的發展進步,需要先進行規?;墓芾?,要了解農業產業的消費群體,做好對消費群的定位管理工作。同時,規模化經營不僅要依靠技術設備,還要依靠人才的力量,要突顯出創新發展的重要作用,提高農業工作者的創新意識及能力,確保他們掌握現代化的農耕技術方法,并為他們樹立現代化農業的發展理念。通過組建專業的農技人才團隊,以達到合理經營的目標。
由于產業結構的調整工作要具有與時俱進的特點,因此,企業應不斷反思工作中的優勢及不足,總結工作經驗,找到產業發展的合理方向,全面提高綜合實力和市場地位。應與其他同類型的企業之間建立良好的競爭關系,互相監督、互相幫助,順應時代的發展潮流調整農業產業的經濟結構,合理帶動農業生態建設、經濟建設的穩步發展。
4 結語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工作應具有制度性、層次性和經濟性的特點。而從農業產業的發展角度來看,想要保證經濟的穩步發展,需要先落實綠色經營理念,并完善產業鏈。從農業生產種植環節入手,到農產品的加工、銷售等方面,都需要進行規范化的管理,可以使用現代化技術優化工作方式,積極展開互聯網+農業的經營管理工作。同時企業應找到農業與其他產業之間的關聯性,擴大農產品附加值的過程中,從豐富產業結構的角度出發,拓寬經濟獲取渠道,引進高科技設備,提升農業生產質量。此外,在具體工作時還應建立完善的管理機制,依法展開管理。
參考文獻:
[1] 許瑞泉.經濟新常態下我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路徑[J].甘肅社會科學,2016(6):178-183.
[2] 余戎.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的路徑選擇[J].宏觀經濟管理,2016(12):38-42.
[3] 郭慶海.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內涵、目標與路徑[J].世界農業,2017(3):227-230.
[4] 李燕華."一帶一路"發展與我國農業經濟供給側結構改革[J].農業經濟,2018(10):45-47.
[5] 孫嬌.供給側結構改革視角下農業經濟結構調整創新研究[J].現代商業,2020(28):50-51.
[6] 張良悅.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根本任務及其路徑[J].區域經濟評論,2018(2):112-122.
(責任編輯:趙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