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子欽 張凡 羅源
摘 要 鄉村振興覆蓋醫療衛生、公共服務等方面,因此加強鄉村醫療建設成為鄉村振興的重要環節之一。我國鄉村醫療改革逐步推進,西南地區農村醫療問題逐漸顯露。為此,通過對大英縣天保鎮農村醫療現狀的實踐調研結果進行分析,指出其存在的問題和面臨的發展困境,提出針對性建議,以期為完善我國農村醫療衛生服務研究提供參考。
關鍵詞 鄉村振興;農村醫療;村衛生室;四川省遂寧市大英縣
中圖分類號:R197.1 文獻標志碼:A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1.32.054
1 背景
加強鄉村醫療建設,是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保障。目前,在西南經濟不發達地區,鄉村醫生的數量嚴重不足,醫藥資源十分短缺,醫療服務質量參差不齊,作為鄉村健康衛生服務網網底的村衛生室因地處偏遠、交通不便和經濟落后等條件的限制,其發展落后甚至趨于停滯,功能發揮受到很大程度的阻礙,不僅影響了人們的日常就診,也影響到了人們最基本的健康福祉。因此,對于西南地區鄉村醫療困境的研究刻不容緩。
2 目的
通過對四川省遂寧市大英縣的部分農村進行實地調查研究,考察其醫療衛生建設現狀,發現在農村醫療衛生服務提供方面存在現實性的問題。根據國家農村基層醫療改革的相關政策,結合當地經濟發展水平、地理位置、政策環境等多方面的因素,分析深層原因,找到造成問題的根源所在,為當地農村醫療衛生服務的建設給予針對性建議,幫助當地農村走出困境,實現長遠發展。以期進一步完善我國農村醫療衛生建設,為鄉村振興的持續推進提供幫助。
3 方法
3.1 文獻法
在知網、維普、萬方等資料庫搜索“鄉村醫療”“村衛生室”“西南地區鄉村”等關鍵詞,根據閱讀、下載量和發表時間下載大量論文,梳理從2005—2021年對于西南地區鄉村醫療建設的相關研究,為后續的訪談、問卷提綱設計及論文寫作提供參考。
3.2 問卷法
在前期研究的基礎上設計調研問卷,主要針對村民的基本情況、健康水平、就診情況、與村醫的互動情況及對于村醫和村衛生室的滿意程度等展開調查。調研采用偶遇抽樣、入戶調查,收集相關信息。
3.3 訪談法
進入村落進行實地調研,對于涉及到鄉村醫療的各方主體,包括村醫、村民、村衛生室負責人、鎮衛生院負責人、村委會負責人及縣衛健委負責人等進行訪談,多維度了解當地鄉村醫療發展中遇到的問題,嘗試發現其中的聯系。
3.4 觀察法
參與農民生活,觀察其日常身體狀況、對醫藥的需求難題、和村醫的關系等,從第三方的角度去觀察思考。在村衛生室和鎮衛生院進行蹲點觀察,發現行醫過程中問題,對訪談資料進行補充。
4 存在的問題
四川省遂寧市大英縣天保鎮鵲橋村是由三村合并而成,村衛生室、鎮衛生院及街道診所共同構成天保鎮醫療衛生體系,受大英縣醫院和縣衛健委共同管理。通過對天保鎮鵲橋村基礎衛生狀況調研,發現了以下4個問題。
4.1 新農合購買工作難題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是指由政府組織、引導、支持,農民自愿參加,個人、集體和政府多方籌資,以大病統籌為主的農村醫療互助共濟制度。2009年,政府確立了新農合作為農村基本醫療保障制度的地位。多數農村已經實現了新農合全覆蓋,但在經濟欠發達地區,新農合的購買存在部分矛盾與困境。以鵲橋村為例,存在著村民購買醫保的人數較少和村委工作任務的沖突。由于鵲橋村內90%都為60歲以上的老人,對新農合的性質并不了解,盡管經過村支書的反復解釋,但依然存在“每年返90元錢”“第二年的費用會累積”“看病不要錢”等定向思維,很多村民在購買1~
2年后發現與自己的認知不同,便認為購買新農合是“在給其他人捐錢”“不劃算”等,加之本身經濟條件不好,很多老人除了養老金和兒女寄回來的錢外便沒有其他收入,便不再購買[1]。此外,雖對于新農合,政府規定是農民自愿購買加入,但是出于鄉村振興的要求和對民生福祉利益的考慮,上級政府仍然會向下劃定建議任務指標,希望每年要有一定人數的農民購買加入新農合,村委就最終負責和村民對接,成為完成相應“指標”的負責人。2020年,上級政府對于鵲橋村規劃指標是1 200人加入新農合,但實際上只加入了800余人。對于未完成的指標,村委會用另外的方法進行填補。這樣的矛盾每年都有,不僅不利于村委工作的規范性,也不利于保持新農合的初衷,不利于民生福祉。
4.2 村衛生室醫療資源稀缺
村衛生所醫療資源的稀缺體現在基礎設施、醫藥資源等硬件方面,也體現在工作人員和技術水平等軟件方面。現有的基層醫療衛生條件較差,村衛生室僅有3間空房,用作看診室、藥房、治療室,空間狹小、設備簡陋、墻體發霉且地面塵泥較多,除了傳統“老三件”外并沒有其他看診設施。同時,藥品問題也比較顯著,村衛生室的藥品來源是上級鎮衛生院,村衛生室藥品并不齊全,部分藥品受到政策的限制,無法在村衛生室供應,缺乏的藥品也沒有及時補足,藥柜上只有兩排最基礎的感冒藥和消炎藥。此外,在人員配置上,僅有的1名村醫并不足以滿足整個村的醫療活動需求。3個小村莊面積大且人員分散,1名村醫需要負責戶籍有3 000余名人口的村莊,工作壓力大,且大英縣所有村醫中只有1名擁有醫學學歷,村醫隊伍的素質也需提高。
4.3 村醫待遇水平低,人才引進及后續發展困境
村醫收入來源少,村醫沒有基本工資,村醫的基本收入來源就是村民看病的門診費、醫療費和工位費[1]。工位費是指村醫每天下鄉給村民量血壓、測血糖等,費用在每人10元左右。村醫每個月的收入在
1 000~2 000元不等。同時,村醫都是負責全科,1個村醫對應3個村莊的村民,一般負責村民的日常就診,如感冒、腸胃病、擦傷等,村衛生室無法治療的病則逐級轉診,到鎮衛生院或縣醫院就診。總體來說,村醫負責區域大,村民分布較為分散,沒有固定工資,收入來源少,看病報酬少,福利待遇差,現任的多數村醫皆為村內村民,從赤腳醫生開始在村中工作幾十年,但崗位的接任卻成了村衛生室面臨的一大難題,就算有政策的支持、與高校的合作,但多年來鮮有高校學生愿意來到村中工作,而部分培養起來的村醫一旦獲得醫師資格證,便會選擇去到更好的醫療單位,村醫引不進、留不住、后續無人的困境嚴重限制了村衛生室的發展。
4.4 資金緊缺
村衛生室資金短缺的問題也直接造成了藥品缺少、醫療技術落后、人才流失等一系列問題。據介紹,目前大英縣全縣衛生院的債務接近2億元,人均負債幾十萬元,如何化解也是一大難題。上級單位負債累累,網底衛生室資金短缺,政府的補償、保障措施無法落實到位,衛生院的功能也在逐步萎縮。由于資金的缺乏,部分藥品得不到及時補充,醫療人才留不住,技術逐漸落后,部分醫療機構難以維持下去。原本的縣、鎮級別醫院是可以進行部分大型手術的,如剖腹產、腫瘤切割等,但由于資金問題,設備短缺,專業人才逐年流失,此類手術難以繼續,現在面臨沒有設備或空有設備沒有人會操作的困境。
5 成因
5.1 老年人比重太大,村民文化程度受限
鵲橋村是一個合并的大村,是由以前的廖家橋村、包包河村、燕窩山村3個小村組成,在3村合并改革后進行統一服務與管理。統計有1 028戶人家,3 488人(戶籍人口),戶籍人口里青年人占63.5%,老年人占20.3%,未成年人占16.2%,戶籍統計是青年人多,但實際上幾乎只有老年人在家,留守兒童很少,除了有很少數的父母離婚或父母殘疾的兒童在村里讀書,村里面很少有青年人和兒童。
村民普遍文化程度不高,且老年人居多,文化程度有限。大多數老年人對于醫保政策的理解并不完全,部分村民認為自己本來就很健康,沒有必要購買醫保。另外,部分村民對于醫保的認識也存在錯誤[2]。他們認為每年260元的醫保,其中門診可以報銷(小病小痛不用住院的部分)90元錢,其實根本就沒有用上,會認為是一種虧損。還有的人根本沒有認識到位,認為這門診報銷90元錢是政府必須返回的,甚至會直接找到村委要求返還。
5.2 鄉村建設初期發展不平衡
類似鵲橋村,在天保鎮的鄉村多是以往幾村合并而成。由于是合并村落,原有面積擴大,村民增多。但是醫療條件并沒有得到相應的完善。新村建成后,修建了新的村衛生室,但為建設面積更大、功能更齊全的衛生室,只能選擇離村莊主體較遠的空地,結果是村衛生室較遠,不便于看診和出診,村醫依舊在老衛生室看診,新建衛生室只是外觀上修好了,內部沒有任何設施,處于閑置狀態。此外,管理部門應考慮到村醫服務人群增多、看診人手不夠、醫藥資源不足等問題,相應配備的醫療資源也應隨之增加。
5.3 現行村醫補助政策不到位
據介紹,內地西部地區和沿海地區不同,許多沿海地區,比如蘇滬一帶,對村醫一年的補助達6萬元左右,而四川省單純從人員經費上看,對村醫是沒有任何補助的。鄉村醫生的補助主要來自于政府購買他們的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對于基本藥物的制度是“零差價”銷售,他們的補助就來源于國家的補助,但是此類補助價格較低,按照普通商品的補助可能在15%左右,實際上只在9%左右[3]。其他收入主要來源于村衛生室的補貼,在7 000元左右。在醫保方面,村衛生室在給村民看病的時候是不收村民的注射費、掛號費等,而是轉變為在醫保里面給村醫4.5元的診療費。因此,村醫的實際收入較低。粗略統計發現,1個村醫,一般診療加上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加上看診成本,每年收入在2.9萬元左右。
此外,財政資金缺乏問題嚴重。衛生院作為事業單位,政府在財政上本應進行全額保障,但由于各級政府的各項債務繁重,經濟發展程度低,又不足以補足缺口,只能勉強實現對衛生院的差額撥款,至于對衛生室的補貼幾乎為零[4]。
6 對策
6.1 建立聯村衛生室
目前,當地政府對于現有的問題,準備建立聯村衛生室。聯村衛生室由2~3個村組建1個聯村衛生室,聯村衛生室建立的目的是緩解醫療壓力,同時形成一種監督機制。由2~3個村的村衛生室合并,這樣,原本的1名村醫則增加到2~3名村醫,村醫之間互相協作,共同負責范圍內村民的基本醫療服務。將聯村衛生室納入到鎮衛生院的體系中,由鎮衛生院統一管理,包括藥物發放、定期檢查、人員派遣和專業培訓等日常工作。同時,聯村衛生室也存在許多問題,包括村醫分工、收入分配及最大的管理問題。這其中存在的隱患,還需進一步確認。
6.2 做好醫保宣傳及普及工作
醫保的問題與村民本身文化程度密切相關,但短時間內無法改變這一困境,需要政府、村委加大宣傳力度,同時做好對于醫保知識的解答。為村民詳細介紹醫保相關知識,逐漸讓他們認識到醫保和自身的利益關系。從根本上提高醫保購買率。同時,對于村民密切關系的醫保個人賬戶清零問題,應對其做出解釋,讓村民明白醫保的相關政策[5]。
6.3 擴大資金來源渠道,調整醫療補助政策
政府自身的財政問題,可向上級政府反應,申請資金補助,擴大資金來源,逐步解決資金短缺問題。同時爭取社會與市場的支持,獲得多樣靈活的資金來源。另外,為改善醫療條件,保障人員生活,同時留住醫療人才,政府應調整現有政策,增加醫療人員的補助資金。
7 結語
為解決現有的一系列問題,首先需解決資金問題。農村問題還需考慮到不同的影響因素,村民、村醫、村委、鎮和縣各方的問題又是緊緊聯系在一起,在解決一方問題時,還需考慮到其余各方之間的聯系和阻礙。相持之下,逐漸解決阻礙,建立更完善、美好的基層醫療服務。
參考文獻:
[1] 顧昕,方黎明.費用控制與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可持續性發展[J].學習與探索,2007(1):138-140.
[2] 徐頑強,鄭會濱.優化農村醫療衛生服務體系[N].中國人口報,2020-04-08(3).
[3] 戴宏,張繼春,周大亞.中國村衛生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的現狀、問題及對策[J].中國衛生政策研究,2018(7):68-70.
[4] 曹萌,薛佳.關于農村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機構存在的問題分析及對策探討[J].三農論壇,2021(3):10-11.
[5] 趙悅,沈際勇.醫療機構構建整合式醫療體系的探討[J].衛生經濟研究,2017(1):18-20.
(責任編輯:趙中正)